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邓建英 《广东教育》2008,(11):70-71
知识梳理 农耕文明是相对于工业文明而言的经济形式。主要以农耕经济为主,手工业和商业是重要补充。它是中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形式,一直占据统治地位。这一单元,可以分开四大块来进行学习。  相似文献   

2.
1.教学内容分析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是古代世界文明的典型代表,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经济形态。《课程标准》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要求学生从农作物的栽培、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方式的进步和水利事业的发展等方面了解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理解自耕农经济在我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本市博物馆,让学生了解东莞农业发展的历程,增进对家乡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王丽艳 《吉林教育》2007,(11):41-41
《四大文明古国》对于小学六年级学生来说,因为年代已经很久远,因而是一个枯燥而又乏味的话题。在这节课上,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知道四大文明古国的名称、地理位置以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了解人类社会古代发源地和灿烂文化,从而激发学生对世界劳动人民的崇敬之情。  相似文献   

4.
高校世界古代史课程教学中,古代西亚常被视为人类文明史的开端,但课堂讲授中以专题板块为主的教学体例让学生们在主观上对古代西亚的历史产生了割裂感。因此,文明交往的视角应该被引入古代西亚史的教学理念中。基于文明交往理论,楔形文字文明作为一个整体,有着自己的文明发展轨迹和特点,其内部诸文明也相互交往。这种区域整体性视角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在世界古代史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把握古代西亚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5.
文明的变迁与体育形态的演变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每段时期的文明对体育的发展和演变都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对世界农耕文明时期体育活动的考察,认为生活性、实用性、群众性是这一时期体育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早期体育活动的基本特色;农耕文明时期的体育活动是效法自然的结果,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现代体育的终极价值和意义应是对人和自然和谐的不断追求、对人自身存在的积极肯定。  相似文献   

6.
简论庙会与中国农耕文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庙会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独特的组成部分,充分反映着广大民众的心理诉求和风俗习惯,其中的很多活动,都与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的运作方式相适应。从根本上说,庙会是中国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从庙会祭祀活动中的诸神、庙会节日时间的选取,早期祭祀的社会功能、庙会中的祭祀对象的文化渊源等等方面,都可以看到明显的农耕文化的影响印记。  相似文献   

7.
长城--农耕文明的防卫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建筑奇迹,它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发挥着巨大的国防功能。同时,长城也是农耕与游牧两大部类明形态的分界线,起着护卫先进的农耕明,使其不致在游牧人无止境的袭击中归于毁灭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8.
作为人类历史上源远流长而又延续至今的唯一文明,中华文明在其漫长的形成与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以农耕文明与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文明圈,对东亚乃至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中华文明结构1.农耕社会与宗法制度的形成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在中国存在了几  相似文献   

9.
一、沈从文小说中乡土情怀的主题概述 人之于故园的联系,是一种与生俱来无法理清的精神纠葛。当中国古代文人漂泊在这片具有漫长农耕文明的大地上,为着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而游走于仕宦之途的时候,游子思乡也就成为中国文学的传统主题。沈从文以湘西乡下人的眼光,发现都市文明世界里的中国人堕落、虚伪,矫情,在压抑与放纵间有严重的病态存焉,气喘吁吁弱不禁风。在沈从文眼中,湘西山水间原始,蓬勃的生命欲望和素朴、直率的性情发泄不仅天然合理,如诗如画,而且还是衡量人类的标准。  相似文献   

10.
大荔是黄河流域古老农耕文明发祥地之一。大荔先民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探索大量渗透于日常俗语中,这些俗语探索自然规律,总结种植经验,反映农耕文明,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值得现代人借鉴。  相似文献   

11.
教材分析《课程标准》关于本课内容的要求是:"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中国古代商业是农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呈现出与农耕文明不一样的商业文明特质。商业发展建立在农业、手工业水平提高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的基础上,反过来又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农耕文明带来更多的活力。在农耕文明大背景下,政府长期实行重  相似文献   

12.
周崴 《中学历史教学》2009,(1):17-19,42,43
【专题导读】 古代中国,农业是立国之“本”。土地制度大都以土地私有制为前提,同时力求限制大地主对土地的兼并,以保证政府对农业经济的直接控制。在这样的政策之下,中国创造出以精耕细作为特色的农耕经济体系,农耕文明曾达到让西方望尘莫及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其绵长的历史文明与文化是世界最古老、最具有研究价值的文化遗产。中国文明、文化具有一定复杂性,在历史的形成过程中,不同阶段受到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本文针对中国20世纪80年代商业文明的形成,以及西方文化对我国这一阶段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4.
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卡纳克神庙……这些古埃及的文明遗迹至今震撼着我们。在尼罗河的滋养下,古埃及人创造了三千多年的文明。古埃及和古代中国、古印度、古巴比伦并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化进程中的清风街是当下许多农村的缩影——面貌破败,精神匮乏。小说中几个主人公都是农耕文明某种精神气质的表征,但他们或在绝望中去世,或孤独而顽强地坚守,或遭遇不幸变故。这预示着延续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已经式微并渐渐走向消逝。没有答案,作者留给我们的只有如他一样的幽怨的愁绪。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无不铭刻着数千年农耕文明的烙印,诞生于隋唐之际的科举制度.是农耕盛世的文明成果,也最为典型地反映了农耕文明的特质。据《唐摭言》记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私学对国外的影响吴霓中国是古代最为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对周围国家及世界上的其他国家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中国古代的文化教育,作为文明的组成部分,由此也对世界其他国家产生了影响。私学的影响,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中国私学对国外的影响,在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18.
陈小军 《历史学习》2005,(11):36-37
水是生命之源,又是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原始社会逐水而生;农耕文明的出现,人类选择居处、发展城市,都以取水方便排水便利为主要条件,绝大多数人群傍河而居,以适应水的自然时空分布,安排生活和生产;在人口持续增长和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水的自然时空分布已经不适应人的生活和生产需要,江河洪水还会威胁人的居住安全,必须通过人工措施修堤、浚河保护人的生存空间,必须调节、控制、调配部分水资源以补天然水的不足。自古以来,水资源所有权一直归国家所有,政府创设了较为系统的水资源管理体系,为水资…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更是一个农业古国。亘古至今,农耕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与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宝贵文化资源。高职院校将中华农耕文化融入劳动教育教学中,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工匠精神,也有利于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及增强民族自豪感。因此,农耕文化是劳动教育培育时代新人的优质元素。  相似文献   

20.
正受传统观念和历史资料的局限,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赞美农耕民族与农耕文化,甚至把游牧文明作为农耕文明的对立面加以看待,从而导致总体上对游牧民族与游牧文化的研究重视不够,评价较低的局面。王绍东教授的专著《碰撞与交融:战国秦汉时期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力图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站在民族平等、文明各有所长的角度研究问题,对战国秦汉时期游牧生产方式的形成过程、游牧文化的人文精神、游牧民族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