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们所接受的知识大部分为间接知识,间接知识大多数又来源于书本。书本上的知识是前人生活实践的积累和总结。学习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离不开生活的。而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学更是离不开生活,生活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一、在生活情境中实施语文教学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强化训练,基本上是照本宣科,教师很少考虑学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并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由于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反映生活、服务生活的工具.是学生交际的重要手段。因此,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那么,语文教学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和一本教科书了。而要将之融会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3.
生活是一本大书,其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尤其是语文的学习更是离不开生活。高尔基说,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新的课程标准更加强调语文知识及古典文化的具体运用。为此,作为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地要担负起在生活中教育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潜力的责任,充分利用日常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语文资源,从而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领域,实现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知识的目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王桂香 《考试周刊》2011,(30):57-58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意思是让语文课走向生活,和生活"链接"。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生活处处皆语文,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呢?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其中一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实践.  相似文献   

6.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  相似文献   

7.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让课程走向生活,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语文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坚持这一课程理念,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8.
按新课程标准的界说,语文教育的特点,一是人文性,二是实践性。三是民族性。语文的实践性特点,决定这门课程应该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实践的基本方式是听、说、读、写,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实践又不能仅仅理解为书面语言训练,而应该让学生接触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重视生活中各种语文学习实践的机会。以下这则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案例,或许会对同仁们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9.
我信奉“语文学习的处延与生活的处延相等”这句话。我认为,语文和生活同在,凡在人交往的地方都有语文,都有语文实践和语文学习。社会生活是语文的源泉.也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土壤,因此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倘若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或把眼睛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为此.我让学生把整个社会当成学习语文的大课堂,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探求知识、历练能力、陶冶情操、修养品质、发展个性。下面举一个例子:  相似文献   

10.
咸高军 《辅导员》2009,(7):39-39
语文新课标提出,“要加强语文课程、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语文教学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语文教学与生活中的结合点,让生活化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第一追求。  相似文献   

11.
综合性学习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开放性。从内容上说,综合性学习不同于语文学科特定的知识体系,不同于语文能力的某个方面,而是着眼于语文学科的整体,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同时,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更多的是来源于社会,来源于自然,来源于学生自身的各种类型的生活,因而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更多地表现出在生活中的语文学习。  相似文献   

12.
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求抓好学生的基本功,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再课堂教学中,因将两者和谐的统一起来,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使学生通过学习真正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尽可能做到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思想教育双丰收。  相似文献   

1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倔、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学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和技能。当前语文教育的弊端之一,就在于语文教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脱离,使语文学习没能作用于学生的生活方式,从而丧失了生活和生长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个性,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的具体体现。因此,我们要努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的主体个性得以张扬,让学生在自由自在而又奋发进取的氛围中展现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5.
语文学习习惯,是经过长期教育和训练形成的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比较固定、能下意识、自动化动作水平的特殊倾向。习惯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标准》下同)。同时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因而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根本途径是语文学习实践 ;而传统语文教育过于强调传授和灌输 ,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落实 ,他们在学习实践中的体…  相似文献   

17.
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语言,因此,进行语文学习就要在实际生活中多总结、多借鉴。  相似文献   

18.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对广大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在于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实践中学习语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综合性学习在内容上具有开放性,给学生留有较大的学  相似文献   

19.
申文成 《成才之路》2013,(10):15-15
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促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求知欲,并为之不懈追求,进而产生获得知识、掌握能力的动力。作为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务必通过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浓厚兴趣,力促学生自觉按照教师的要求,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究,进而实现课堂高效,让学生快乐成才。  相似文献   

20.
要让学生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要用作品之情去感人。通过深情朗读,触发联想,促学生动情,从而自觉领会作品内容。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班级不同特点,以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所学的内容,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