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Student-Centered”在中国学界译作“以学生为中心”,日益被视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导理念。但实践中驱动“‘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并非学生本身,而是其外的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难于落地,学生仍处于被动和从属地位。文章从本体论立场厘清“Student-Centered”在西方的起源与发展脉络及其在中国兴起与传播的过程,分析“以学生为中心”与“学生为中心”本体论立场区别,指出“学生为中心”是最终目的和形态,而“‘以’学生为中心”则仅是过渡阶段。据此,需要重新审视并定义教育,呼唤回归教育本体价值;重构学生中心的教育治理体系;教育过程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换;构建学生主体的教育评价新生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助力学生成为自我教育者。学生只有处于教育系统的核心和中心,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变革,培养造就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2.
今天的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智慧、情感、意志、人格能否得到充分而又和谐的发展,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进步与发达的关键。而教育的人文主义是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它主张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目的,强调教师要尊重儿童的个性,通过教育使人类天赋的身心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随着当前素质教育与二期课改的不断深人,有助于学生潜能充分发展的诸多人文主义教育模式已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教育方式,我在这种“以人为中心”、“以学生自由发展为中心”的教育主张指导下,再结合自己语文教学中的教学实践.有意识地在课堂中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人文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与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3.
当前,在新课程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性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教学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于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意识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论“以学生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教育、教学思想古已有之,但由于班级教学制的提出,工业革命的影响,中国的特殊国情等原因,近代以来的教育逐渐偏离了"以学生为中心"。随着信息技术、心理和教育科学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现在人们开始重新重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即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转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获得全面提升。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是一种范式的转变,必须全面、整体、协调推进。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创造性地教数学,那么,数学教师该如何当好新课程下的教师呢?  相似文献   

6.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日益得到人们的认同。审视"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历史发展脉络可以发现,"以学生为中心"存在认识偏差。甄定"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价值方向,应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育,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下"育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王娟 《考试周刊》2011,(76):135-135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是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教师要从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形成以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主动创造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8.
学生与教育的关系问题,历来在教育界争论不休。捷克的夸美纽斯、法国的卢梭,美国的杜威都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而英国的洛克则认为应以教育为中心。我国也就“师本”还是“生本”问题争论了许多年。新课程标准的出台,让这种争论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结果——那就是我们的教育要适合学生的发展,让教育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有利于学生主体发挥潜能、发展素质、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目标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发展为本就是所有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整体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学生今后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现,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做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下面谈谈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感受.  相似文献   

11.
应用“柔性管理”,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是认识的主体,人的主体性由主体自身的活动赋予,在活动中生成、确定、发展和完善。弘扬人的主体性应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主题。主体性的体现需要尊重受教育的自主性。教育应从“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实践与研究,转向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中学教育体现和尊重中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让他们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2.
唐缵 《吉林教育》2006,(11):56-56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素质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目的。因此,语文教育应当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还要在语文训练中主动体验,积极参与,不断探索,最终创新。  相似文献   

13.
学校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终生发展服务。这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这种为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应当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始终。而“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服务”的教育思想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就包含了有效的落实学生的权利,指导学生履行义务。因而,我校将落实学生的权利,指导学生履行义务,作为学校的教育教学要点进行实施,要求教育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4.
多年来,南街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服务,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更优良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力促人人发展,务求人人成才”为教育宗旨,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科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切实可行的素质教育之路,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效益,先后被命名为“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办学管理规范化学校”、“河南省文明学校”、“河南省现代化教育实验学校”等称号。  相似文献   

15.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以学生为中心"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体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原理,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也反映了教育学的内在规律,对于当代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改革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了实现教育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关键在于调整并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师应当努力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启迪学生和激励学生,力求建立和谐、协调而又独特的师生关系,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康定县瓦斯小学进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改革的实证分析,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进行了重新解读。民族地区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应当做好五个方面的文章,实现四个方面的目标。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关键是转变教师角色;如果不稳定教师队伍和提高教师的素质,民族地区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是一项任务艰巨而又意义重大的系统工程,不仅在教学上要进行改革,而且在学校管理、制度建设等方方面面都必须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对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模式的不断反思,"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在中医药院校得到了一定发展。本文介绍了"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模式的概念和中医药院校的现状,对如何在中医药院校更好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谢珍明 《广西教育》2005,(1B):24-24
在高三后阶段的总复习中,我们主要是以教学为主线、以学生为中心、以教育促教学、以科研求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各个阶段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研究生数量已经到了一定的规模,研究生管理工作也随之提高和完善。笔者提出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应用在研究生管理工作中,对提高研究生管理水平,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引导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在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大学教师是关键角色。因此,本文基于适应性的组织管理模型,建议高校从组织结构、教育管理机制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入手,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师发展体系,以帮助大学教师适应"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所带来的系列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