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德元 《现代语文》2009,(11):98-99
宋代大儒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教无疑者有疑,有疑者无疑?笔者的回答是巧妙的课堂提问,因为提问是触发学生思维的引线,是激发学生觉悟的契机,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手段。提问的巧妙或笨拙,体现着教学水平的高与低,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与坏。  相似文献   

2.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起于问。"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宋代教育家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须教有疑",提问就是通过巧妙的激疑设问,使学生心中  相似文献   

3.
心理学家指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提问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激发、引导作用。语文课堂上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桥梁。清人刘开曾说:"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宋代教育家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4.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正所谓“学而不思则殆,思而不学则罔”。学生学习中的进步其实质就是无疑到有疑,再回归无疑的循环。  相似文献   

5.
包君玲 《考试周刊》2012,(47):46-47
读书有所疑,方能有所思;读书有所思,方能有所得。宋代朱熹说的"读书无疑者,要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为长进"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抓住一切时机,训练学生善于发现的慧眼,让他们于平实之处发现问题,产生疑问,并学会自己主动解疑、释疑,从而培养、  相似文献   

6.
张业平 《考试周刊》2012,(12):139-139
教育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设疑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易引起学生注意,引发学生思考,因而成为课堂教学中构建"问题情境"的重要方法。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要以问题为主线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通过启发、引导学生思维,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发展其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7.
陈云 《考试周刊》2012,(50):42-43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语文界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学习,已成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南宋时期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和善于提出教学问题,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本文就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阐述自己的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新课程理念的召唤下,语文教学中设疑是否恰当,是关系教学成败的关键。疑,常常是获得真知的先导.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现就我的语文教学实践浅谈以下几点有关语文教学问题设置的做法,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9.
俞进 《天津教育》2000,(4):38-38
质疑的能力是指善 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 题的能力。陆九渊曾经说 过:“学习无疑需有疑,有 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由 有疑始,有疑方能达无 疑。”这种从无疑到有疑 再到释疑的过程,就是由 不知到获取知识的过 程。所以培养学生质疑的 能力是很重要的,是提高 学生素质的需要。 一、引导质疑,是培 养学生主动求知的前提 我国明代理学家陈 宪章说:“小疑则小进,大 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 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因此,引导学生积极、主 动地质疑,是培养学生主 动求知的前提。例如,在 教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这一节的例题:“和平…  相似文献   

10.
肖川 《青年教师》2004,(1):45-45
“学贵有疑”,古人多有论述。宋代大儒朱熹就曾说:“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有疑方能达无疑。”名学陆九渊的观点更是精辟:“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另一学张载也讲过:“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但为什么要有疑,怎样从无疑到有疑,却没有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罗超 《政治课教学》2010,(12):24-26
课堂提问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部分。我国理学家朱熹提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从一个角度肯定了提问的价值。日本学者斋腾喜博更深化了提问的意义,他认为提问是"教学  相似文献   

12.
徐丽勤 《海南教育》2014,(20):46-47
南宋教育家朱熹曾经说过:"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里所说的从无疑到有疑再到解疑的过程,即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无论是发现问题还是解决问题都是精心思考的结果。读书若能真做到既读得熟,又思之精,那么才算是真正把书读通了,而且会真正有收益。  相似文献   

13.
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以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非常清楚地说出了读书从“无疑”到“有疑”再到“解疑”最后达到“无疑”的过程。而传统的教学总是教师先设计好了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师布置的题目。  相似文献   

14.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须教有疑",提问就是通过巧妙的激疑设问,使学生心中产生疑窦,引起积极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一、应用问题教学法的重要性学源于思,思起于疑,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优秀的历史教师要在学生看似无疑处设疑,有疑处释疑。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已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把问题引入课堂,即以“问题”的不断出现与解决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主线,作为推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内驱力,诱发其探索与求知的欲望,调动其历史思维的积极性。教学实践证明:没有难度的教学只会降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16.
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代陈献章电说过:“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些话是很有道理的,“须教有疑”,就是通过使学生心中产生疑问,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教师的提问水平的高低,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很重要的关系。那么,在语课堂教学中,怎样巧用提问,激活课堂教学呢?  相似文献   

17.
陈桂红 《教育艺术》2004,(11):27-28
我国古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为学: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公正严谨的观点启示我们:从广义的角度而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师生的交互活动,重视引导学生精思善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去合理地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与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问,有问才有得。因而质疑是发现新知的钥匙。实践证明,质疑更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以下不足:1.质疑的目的不明。2.质疑的心情太急。3.质疑的范围太小。4.释疑的方法太拙。  相似文献   

19.
一、模式的结构 “四疑四导”教学模式的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围绕学生的“疑”展开的。学生从有疑到无疑,又从无疑到有疑,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层层深入地进行质疑,又在教师的点拨下读书,释疑。  相似文献   

20.
朱熹日:“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此语一语中的:问题是学习的动因,问题是学习的工具,问题是创新的源泉.毋庸置疑,问题化教学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它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推崇并付诸实践.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将问题化的毛坯(教材文本)转化为课堂问题化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