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编者按]当我们接到郭龙芳的这封来信时,我们自以为作者的问题提得不是很成熟,但当仔细体味信中的观点时,我们又不能不佩服作者那种独立思考,“于不疑处生疑”的问学精神。对于“向来如此”的事物人们已习以为常,甚至熟视无睹。而迷‘向来如此”中或许也正隐藏着问题。郭苑苦的信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语言现象,它究竟是对是错呢?现全文刊出郭苑芳的来信,我们欢迎广大读者赐稿表过你的高见。编辑老师:您好。我是一名师范院校中文系的学生。在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读到那段成为许多人的座右铭的话:“人最宝贵的…  相似文献   

2.
这一轮吴魏之战又是吴国赢了。打了胜仗照例要喝庆功酒。周瑜的酒量很有限,但庆功酒不能不喝。三杯下肚,周瑜晕晕乎乎了。太史慈举杯敬酒:“都督,你跟别人喝了,不能不跟我喝。”周瑜使劲看对方:“为什么你有三个头?”鲁肃便对太史慈说:“都督不能喝了,我们让他回家休息吧。”鲁肃扶周瑜离席出门。周瑜的轮椅停在门外。“都督您还能驾驶吗?”“没……问题。”周瑜爬上轮椅,把它开走了。周瑜的轮椅撞到一棵大树上。这辆轮椅挺结实,这棵树也挺结实,所以都没撞坏。周瑜睡着了。不一会儿他被唤醒。周瑜看看那人,问:“你是谁?”那人说:“我叫何妨,需要我的服务吗?”“你能服务什么?”“下一回您可能没有这样的好运了,不是您被撞坏,就是您撞坏什么,我可以提供代驾。”“好吧,请开到都督府。”周瑜让出驾驶位,然后很快在后座上又睡着了。到了都督府,何妨把周瑜搬进府里,向小乔领取了酬金,告辞离去。  相似文献   

3.
一天深夜,物理学家卢瑟福走进实验室,看见一个研究生仍旧勤奋地在实验台前工作,就问:“这么晚了,你在做什么?”研究生答:“我在做实验。”又问:“那你白天做什么了?”研究生答:“白天也在做实验呀。”卢瑟福语重心长地说:“你很勤奋,整天都在工作,这自然是很难得的,可我不能不提醒你,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呢?”  相似文献   

4.
道德的故事     
19世纪末,美国纽约某大富翁,雇华仆一人,名丁龙。数年后将之辞退,但该翁居室不慎失火,翁幸免于难。丁龙讯后即自动返来侍候在侧,翁不胜感动,因问曰:“我早将你辞退,为何自愿重返?”丁龙答:“家父早有明训,亲邻有难,必助之。”翁听后又问:“令尊是否读过孔孟圣贤书,有以教之?”龙答曰:“家父乃草莽农夫,不识字。”翁继问曰:“令祖父必读过书?”龙又道:“吾家世代皆未读过书,非书香子弟。”  相似文献   

5.
张宝生 《教书育人》2005,(11):42-43
“文”与“技”已是高等艺术教育领域老生常谈的话题,也可视为长期存在的问题或矛盾。高等艺术教育教与学双方普遍存在着重“技”轻“文”现象,以至于有人讽刺说,高等艺术院校某些学生是“文化残疾人才”。此议论虽然有言过其实之嫌,但问题之严重,也不能不让人忧虑。我们的高等艺术教育该以怎样的文化素质教育应对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活动中文化教育到底应占有多大比重?我们该以怎样的认识理解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袁冲 《教书育人》2004,(4):14-14
我读到这样一个故事:动物园里的小骆驼问妈妈:“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睫毛那么长?”骆驼妈妈说:“当风暴来的时候,长长的睫毛可以挡住风沙。”小骆驼又问:“为什么我们的背那么驼,丑死了!”骆驼妈妈说:“这个叫驼峰,可以帮我们储存大量的水和养分,让我们能在沙漠里耐受十几天的无水无食。”小骆驼又问:“为什么我们的  相似文献   

7.
学习就是做学问,教学就是教学生做学问。学问就要“问”。做学问须勤“问”,教做学问须善“问”。“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因而是一门学问。一、谁之“问”人是能思维的动物。有思必有疑,有疑应有问,故“问”乃人之天性。“问”是一个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亚里士多德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说明他的思维是活跃的、积极的、主动的;反之,一个不会提问的学生,说明他缺乏积极的思维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但在…  相似文献   

8.
黄文杰 《现代语文》2004,(11):27-27
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仇也将立之卒又问焉。对曰:“午也可”于是羊舌职死矣。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君子谓祁奚于是能举善矣。  相似文献   

9.
半肯,源自古代禅宗思想——半肯半不肯.据传,洞山良价禅师是云崖法师的高足,有人问洞山:“尔肯先师也无?”意思是说,你赞成你先师云崖法师的话吗?洞山答:“半肯半不肯!”那人又问:“为何不全肯?”洞山说:“若全肯,即辜负先师也.”这一禅语,让我们悟出了这样的道理:不盲从老师,是做学生应有的尺度;不盲目自封,是做老师应持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随着大师的远去,似乎一下子成为整个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沉重的话题。其实,“钱学森之问”同样也是“温家宝总理之忧”。温家宝总理曾在多种场合表示:“学生在增多,学校规模也在扩大,但是如何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  相似文献   

11.
天帝赐酒     
《阅读与鉴赏》2002,(8):55-55
群神朝于天。帝曰:“觞之。”帝之司觞(掌管酒的人)执简记而簿之,三千秋而簿不成。帝问焉。曰:“皆有舁之舆。”帝曰:“舁亦簿之。”七千秋而簿不成。帝又问焉,乃反于帝曰:“舁之舆又皆有其舁之。”帝默然而息,不果觞。  相似文献   

12.
善学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知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相似文献   

13.
在科学课上,我问:“老师,向日葵真地能向着太阳转吗?”老师没吭声,同学们也不言不浯。是呀,谁也没有亲眼看到过向日葵朝着太阳转。过了一会儿,老师才说:“嗯,这个问题问得不错,可是我也不知道向日葵是否能向着太阳转。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得出结论。我发现农行的工地上长着一些向日葵,你们可以去观察。”为了把问题弄个究竟,我们下定决心坚持去观察。  相似文献   

14.
高水平的教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在当今世界不少名校、特别是一流学校 ,普遍流行着这样一句话 :“不应有上不好课的教师 ,不应有不搞科研的教师。”因为国际上的一流大学基本是综合型、研究性大学。长期以来 ,我校大多数教师也是既搞教学 ,又从事科研。目前 ,我们整个学校也在向综合型、研究性、开放式大学迈进 ,这是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的必然。但具体到某个教师 ,怎样将“上好课”与“搞好科研”协调起来 ,确实还有一些技术性问题需要探讨。最近 ,就这个问题 ,我们专访了经管学院经济系主任李子奈教授。问 :近年来 ,学生…  相似文献   

15.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在《书洪范传后》中说:“问之不深,则其听之不专;思之不深,则其取之不周。”可见,“问”,是要讲究深度和艺术的。上海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在他的《语文导读法探索》一书中也说:“要发展学生智力,研究‘问’的艺术很有必要……问题本身要富有启发性,要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宝贵的经验之谈.给我们深刻的启迪。十多年来我在语文课堂提问的方式方法上作了有益的探索。现就点滴体会,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6.
动物园里的小骆驼问妈妈:“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睫毛那么长?”骆驼妈妈说:“当风暴来的时候,长长的睫毛可以挡住风沙。”小骆驼又问:“为什么我们的背那么驼,丑死了!”骆驼妈妈说:“这个叫驼峰,可以帮我们储存大量的水和养分,让我们能在沙漠里耐受 几天的无水无食。”小骆驼又问:“为什么我们的脚掌那么厚?”骆驼妈妈说:“那可以让我们重重的身子不至于陷在软软的沙子里,便于长途跋涉啊。”小骆驼高兴极了:“哇,原来我们的身体这么有用啊!可是妈妈,为什么我们还在动物园里,不去沙漠远足呢?”  相似文献   

17.
传说有一个故事,说丹麦女王维多利亚一天深夜回房,敲门,她丈夫在房里问:“谁?”女王说:“我是女王。”房里无动静,门也不开。女王又敲门,她丈夫又问:“谁?”女王说:“维多利亚。”里面仍无动静,也不开门。女王第三次敲门,她丈夫又问:“谁?”这次女王说:“你的妻子。”  相似文献   

18.
九年义务教育全自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将“课外活动”列人语文教学内容中,认为“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和“语文课堂是相辅相成的”,这是一种突破。但同时找们也进一步地思考:课内是否也应有语文活动,如何开展?因为我们知道,“课外语文活动”往往是某些有专长学生的天地,注重的是少数学生个性的发展,而只有课内外语文活动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全面提高又获得个性的发展。而且,我们的“活动”的“活”是“灵活、活泼”之“活”,“动”是“机动、主动”的“动”。所以,语文教学只有在灵活主动的活动中才能发展学生智…  相似文献   

19.
张超 《广东教育》2010,(4):60-60
钱学森,一代科学大师已离我们而去,但大师留下的“钱学森之问”却振聋发聩,令人深思:“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代表了众多有识之士的焦虑和期盼。  相似文献   

20.
谈“问”     
谈起学习 ,大多数人主张勤奋刻苦 ,持之以恒 ,这当然是对的 ,但也需讲究方法 ,这方法的一种就是问。王充说 :“不说自知 ,不问自晓 ,古今行事 ,未之有也。”在学习中 ,我们应当边学边问 ,多想多问 ,不然怎么叫“学问”呢 ?“问”是很重要的 ,但怎样能才问得“好”呢 ?郑板桥说 :学问二字 ,须要拆开学 ,学是学 ,问是问……读书好问 ,一问不得 ,不妨问数人 ,……他告诉我们 ,遇到疑问 ,就要反复地去请教别人 ,要问得透彻 ,问得深入 ,我们也常常犯这样的毛病 :问是问了 ,但没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劲 ,问的时候又往往不善于思考 ,问其然不问其所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