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昭作为孙吴之重臣辅助孙策、孙权兄弟平定江东,确立孙权的统治地位。但随着北方局势稳定,张昭主张顺应曹操的招降,而与孙权的割据战略发生冲突,从而被排挤出军政决策中心。孙权称帝后,张昭位终不至丞相,且不断下降。作为儒学士大夫的代表,张昭有良好的文化修养,他与孙权及其亲信的冲突,有深刻的思想文化根源。张昭对孙吴学术文化也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孙权对辽东的经略黎虎孙权通辽东一事,历来为史家所诟病。裴松之认为“此役也,非惟暗塞,实为无道”。表现了孙权的“愎谏”和“昏虐”(《三国志·吴志·孙权传》注。以下凡引《三国志》者均不注书名)。后世学者也往往以“刚愎自用”评论此事。近年来肯定孙权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3.
张昭是孙吴德高望重的元老,他两次被众臣推举为丞相,但孙权都没有接受。其中缘由,古今学者多有论述,但众说纷纭,主要有孙权狭隘猜忌的性格说,张昭主降、孙策托孤之言等具体事件说,孙权政治方针说,孙权担心相权太重说等四类观点。实际上,孙权心胸狭隘、猜忌和独断专行的性格才是张昭未能拜相的原因,张昭主降等事件仅是外因,张昭刚强耿直的性格则是次要原因。张昭崇高的声望、杰出的才干和对孙吴卓著的功勋,都证明他是丞相的最佳人选。  相似文献   

4.
孙权是三国鼎立时期的一代英主,正是他的励精图治才使得孙吴在魏、吴、蜀三国中国运最长.然而,由于自身性格特点和客观环境变化,在他统治后期也出现了许多弊政,如猜忌杀戮重臣;虚伪自持,好大喜功;立嗣举棋不定,废长立幼;币制紊乱,刑法苛重,任用酷吏等.这些弊政耗费了大量财富,使得孙吴后期人才调零,权臣和宗室专权,加速了孙吴政权的衰亡.  相似文献   

5.
孙权的用人     
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爆发的黄巾大起义,沉重地打击了东汉政权,使之摇摇欲坠、名存实亡。此时,群雄并起,各霸一方,相互征战,连兵不休。兼并战争的结果,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曹魏占据中原河北诸州(公元220—265年)共四十六年。蜀汉偏安西南一隅(公元221—263年),共四十三年。孙吴则控制江东诸郡(公元222—280年),共五十九年。三国之中,孙吴政权之所以存在时间最长,除天地、地利而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孙权的用人之道。现作一些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6.
孙权是东吴集团的扛鼎人物,在史书和民间有着许多关于他的记载与传说,但却展现出两幅迥然不同的面目。史书中的孙权智勇双全、深谋远略,是诡谲多变的三国时代的一代英主。而在《三国志平话》、元杂剧等民间创作中,孙权被丑化成优柔寡断、懦弱胆小的小丑形象。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对孙权形象进行了较客观的重塑:一方面,作者据史写出孙权的部分功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他一代英主的真实面目;另一方面,作者在"拥刘反曹抑孙"的情感倾向下,删去了孙权草船借箭等一些功劳,弱化其英主形象,淡化其历史作用。《三国演义》中的孙权形象更加完整、丰满,具有更深厚的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7.
孙权极为重视与燕王公孙渊的交往,希望借此达到“普天一统,于是定矣”的恢宏政治构想。但东昊联合公孙渊的诏书下发不久,双方即反目成仇。公孙渊杀害了孙权派遣回访辽东的特使,又向曹魏称臣。这一变化影响了不少研究者对孙权与辽东交往史的认识。实际上,孙权经营东北的战略构想应该是吴、蜀、公孙渊三方联合,即以吴国为中坚,蜀国为左翼,公孙渊作为右翼,适时从三面进攻曹魏,最终实现统一中原的宏图。  相似文献   

8.
<正>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公元229年称帝。他是三国时期与曹操、刘备齐名的政治家。他从小就智力超群,特别善于识人、用人,重用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使孙吴政权人才济济。他在政治、军事上,也能屡屡出奇制胜。下面就讲两个关于他的小故事。  相似文献   

9.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葛亮于隆中躬耕陇亩,后经刘备"三顾茅庐"出山为其所用;其兄诸葛瑾,避乱江东,经孙权妹婿弘咨荐于孙权,受到礼遇。初为长史,后为南郡太守,再后为大将军,领豫州牧。  相似文献   

10.
考诸史料,"借荆州"实有其事,不光孙吴如是说,刘备、曹魏也不否认,陈寿、司马光亦予肯定."借荆州"指孙权将南郡的江陵、夷陵等地交由刘备管辖和认可刘备对"江南四郡"的占领;将南郡江陵之地称荆州为当时的习惯.之所以要"借荆州".是因为赤壁之战后刘备失去了在孙刘联盟中与孙权的平等地位,荆州事务的处置权不属荆州牧刘备而属徐州牧孙权,刘备通过"借荆州"摆脱孙权的限制,使自己"名"与"实"统一.  相似文献   

11.
作为颇有作为的一代割据君主,孙权在选择继嗣这一关乎社稷安危的重大问题上出现了严重的失误。他先立长子登,又宠遇三子和;登早逝,和得立,权却大力扶持四子鲁王霸,以致“二宫”并立,朝臣分化,阵线分明,斗争激烈。之所以如此,直接原因在于孙权长期不立后,“嫡庶不分,闺庭错乱”。而其根源则在于出自寒门的孙权及其统治集团与儒学世族之间的对抗。经过“二宫构争”的较量,以陆逊为代表的世族势力遭到沉重打击,而孙氏皇权虽表面上得以强化,但其统治基础已经动摇。  相似文献   

12.
智慧孙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近年来,《孙子兵法》的各种研究渐成热点,但对孙子其人其事的研究,因留存相关史料不多,研究者相对较少。对孙子的一生进行了梳理,详细叙写了其在吴国期间建功立业的主要事迹,佐以史实的考证、相关资料的征引,并结合《孙子兵法》的主要战略思想,解析其做事、做人、作战的智慧。  相似文献   

13.
智慧孙子     
近年来,《孙子兵法》的各种研究渐成热点,但对孙子其人其事的研究,因留存相关史料不多,研究者相对较少。对孙子的一生进行了梳理,详细叙写了其在吴国期间建功立业的主要事迹,佐以史实的考证、相关资料的征引,并结合《孙子兵法》的主要战略思想,解析其做事、做人、作战的智慧。  相似文献   

14.
作者通过对孙权一生的粗浅研究,总结出了他立身处世、驾臣驭将、执政强国的十大特点,也称得上是其成就帝王之道的精髓。  相似文献   

15.
论孙刘联盟     
孙刘联盟是在曹操大兵压境的严峻形势下孙权、刘备采取的权宜之计。长远而论,联盟与双方的争霸图谋相冲突。联盟在鲁肃、诸葛亮的全力、倾心推动下形成,势必随着他们不能掌握局面或离世而出现波折。孙权、刘备及其部属于联盟多无诚意,但联盟破裂应归罪于孙权、吕蒙而非刘备、关羽。吴、蜀后期的"盟好"关系尽管是因为"蜀弱吴孤"和吴国国政混乱不得已而为之,但"掎角之势"仍然保障了三分局面的相对稳定和吴、蜀向南方、"南中"发展。与历史上众多的国家或政治集团之间的所谓联盟相比,孙刘联盟产生过重大影响,是维持时间长、有过真诚合作的代表。  相似文献   

16.
在孙吴发展史上 ,孙权之母吴夫人与孙权之女全公主曾先后产生过决定性的作用。吴夫人身处孙吴立国前后 ,对协调孙策、孙权兄弟与南北士大夫的关系 ,组建谋士集团 ,决定独立发展的战略等 ,都有定夺之功。全公主在孙权中后期 ,正值乃父与儒学士大夫阶层矛盾激化之时 ,她乘机兴风作浪 ,为其生母争皇后位 ,参预安排权之继嗣 ,挑起孙权顾命集团的纷争 ,目的在于操纵实权 ,从而恶化了孙吴之政治斗争。二人虽同处后宫 ,皆参预朝政 ,但作用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17.
诸葛瑾简评     
诸葛瑾在治国理政上有其长处,但少有发挥余地,一生虽戎马倥偬,位至大将军,“以德度规检见器当世”,以风雅声名光国。其特殊身份成为孙权一枚随时协调孙刘联盟的棋子,所幸深蒙孙权信任,诸葛瑾又小心谨慎,所以一生无虞。诸葛瑾自己虽然很有修养,小心谨慎,但在家教方面却远不如兄弟诸葛亮。  相似文献   

18.
谢德  谢祥皓 《滨州学院学报》2012,28(5):106-114,118
《宋史·艺文志》著录吉天保《十家孙子会注》为《孙子十家注》的原始著录,其源则为各家注本的出现,其中依次包括曹操、孟氏、李筌、贾林、杜佑、杜牧、陈皋、何延锡、王晳、梅尧臣、张预十一家注。吉氏成书后重要的刊本则有:明正统《道藏》刊《孙子注解》;明谈恺、李棣、黄邦彦等刊《孙子集注》;清孙星衍刊《孙子十家注》;及1961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影刊的《宋本十一家注孙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