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人类学是西方人类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与文化人类学、考古人类学、体质人类学并驾齐驱.我国的语言人类学研究虽然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把它作为一个学科概念提出是较为晚近的事情.从目前人类学的研究状况看,国内语言人类学的成果还不够丰富,特别是关于单一民族的语言人类学研究并不多见.值得欣慰的是,近期出版的<文化变迁与语言传承--土家族的语言人类学研究>(谭志满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语言人类学的研究内容.该著作对我国语言人类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梳理,并结合土家族的语言材料深入研究文化变迁与语言传承的关系,可以说是我国语言人类学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2.
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是加拿大奉行的国家理念和基本国策,文化多样性(cultural diversity)是中国民族文化传承的鲜明特征。本文从文化传承教育的视角,通过对中国和加拿大两国的双语教育模式的特点比较,进一步阐述语言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人口较少民族实施早期教育阶段的双语教育对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作用,民汉双语教育是在人口较少民族中发展教育和保存传统特色文化的重要手段。仡佬族语言与传统文化濒临失传,在其母语保存地区开展早期教育阶段的双语教学,有助于母语维持、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4.
作为土家族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土家族独特的仪典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的劳动创造与精神追求,集中了土家族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土家族摆手舞为例,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可以探知当地人、文化与教育三者间存在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5.
语言人类学是西方人类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与文化人类学、考古人类学、体质人类学并驾齐驱.我国的语言人类学研究虽然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把它作为一个学科概念提出是较为晚近的事情.从目前人类学的研究状况看,国内语言人类学的成果还不够丰富,特别是关于单一民族的语言人类学研究并不多见.值得欣慰的是,近期出版的<文化变迁与语言传承--土家族的语言人类学研究>(谭志满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语言人类学的研究内容.该著作对我国语言人类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梳理,并结合土家族的语言材料深入研究文化变迁与语言传承的关系,可以说是我国语言人类学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6.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教育传承立法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发挥教育在土家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就有必要通过教育传承立法来提供制度保障。而土家族非物质文化教育传承立法至少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传承人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原则;专业教育与普及教育相结合原则;教育传承内容的可选择性与濒危土家族非物质文化优先教育传承相结合原则;原真性与可解读性相结合原则。
Abstract:
In order to give a full play to education in inheriting intangible culture of Tujia people,it is necessary to provide a system guarantee through legislation of inheritance through education.Legislation of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e of Tujia people in education should adhere to the following basic principles: 1) combining education for inheritors and school education with social education;2) integrating specialty education into general education;3) combining content selection with giving priority to inheritance of endangered Tujia intangible culture through education;and 4) combining authenticity with interpretability.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朝汉双语教育面临着各种挑战.东北三省散居区26所朝鲜族中小学的实地调查显示,目前散居区朝汉双语教育继续稳步发展,“民汉兼通”的双语教育目标逐渐向“双语双文化”教育目标深入.因此,立足于社会变迁和民族文化生态环境,才能客观地分析和解读新时期朝汉双语教育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恩施是土家族人民聚居的地区,同时也是有着丰富民歌文化的地区,在新时期如何更好地实现土家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在民歌传承与发展的途径上,需要从多角度进行考虑,如利用第三产业促进民歌传播、建立民歌研究机构,推动理论建设等,只有运用多元化的途径,才能够形成有效传承与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9.
土家织锦是土家族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在现代化多元文化背景下,土家族织锦工艺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有很好的机遇。通过对土家织锦之乡——苗儿滩镇织锦工艺传承及教育模式的田野考察,揭示教育与民族文化间的关系,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民族文化传承在人的形成中具有特殊价值。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看,民族文化传承对人的影响体现在知识和观念的层面,体现在对人的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形成上。  相似文献   

11.
双语教育是传承少数民族语言和适应多元文化社会的客观需要,本文着眼于宁蒗县民族小学普米语传承班的发展现状,从教材、师资、教学方法等多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前,赫哲语传承正遭遇赫哲族传统文化支撑基础的退化与丧失、家庭教育中赫哲族语言传承的缺失、学校教育以主流文化为主、赫哲族人口的“稀释效应”、赫哲人语言观念的开放等现实困境.学校是人类文化和语言的最主要传承场,应该通过自身的辐射作用,带动家庭和社区的语言传承,以达到发挥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三者的合力,实现以教育促进赫哲族语言的传承.  相似文献   

13.
华语教育与国际汉语教育有何异同?这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而且也是中国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语言政策问题。本文提出的"语言认同过程"理论把语言认同分解为个人多重身份库、个人语码库和身份与语码匹配过程,并认为,语码的学习、储存、和使用需要与语言学习者的身份认同相匹配。根据该理论分析,华裔学生对华语的认同有别于非华裔学生对国际汉语的认同,因此华语教育与国际汉语教育的对象有重大的认知差别。本文运用该理论分析华裔学生学习华语的身份认同困惑,提出相应的华语教育理念、华语教学法、华语教材编写和华语教师培养方法,以期解决华裔学生华语学习中的认同问题,达到华人身份与华语语码的有机匹配。  相似文献   

14.
鄂西土家族地区历史上较长时期内没有正规的学校教育。明清时期,随着中央王朝的实力增强,土司制度得以完善,鄂西土家族地区的学校教育才空前发展起来,并促进了土家族地区的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文化传承主要体现在词汇与文化环境、句法与文化心态、中西方语言中的隐喻文化、语言与文化的函数关系、联想机制的心理投射以及翻译中的对等悖论.在汉英双语教育中,教师必须肩负起中西文化传承的重任,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掌握其中的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16.
正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小学是甘肃省唯一以哈萨克语和汉语为教学语言的双语小学,全县城乡各个民族的适龄儿童全部集中在这一所学校就读,学校实行双语教学模式。目前,学校有学生767人,共设22个教学班,其中哈萨克族学生252名,占学生总数的32.9%。为全面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大力传承和弘扬哈萨克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学校依托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优势,构建最有利于学校发展的"三语"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在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有机融入哈萨克族文化元素,开拓各种渠道渗透哈萨克族文化精  相似文献   

17.
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民汉双语教学,不仅是少数民族双语生活的需要,也是发展民族教育的有效途径,更是提高各民族思想和文化素质的必由之路。本文对黔东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都匀市双语教学开展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概括与总结,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对解决途径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8.
双语教育是民族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双语教育有利于民族教育的发展。阐述了我国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定义、类型,并作了个案研究,总结了双语教学的基本经验,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国际间的交流日益广泛,各大中小学校都已认识到双语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我们对外语教学研究不够深入,以致出现了盲目追求双语教学的现象.本文从实施双语教学的理论基础入手,对我国中小学双语教育中存在的应试教育的冲击、思维习惯的影响、师资匮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促进我国双语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实施双语教学,关键在于提高少数民族教师的汉语水平,培养一支合格的“双语型”少数民族教师队伍。本文试从“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研究的思路与目标”等五个方面对少数民族小学数学教师双语培训中教学策略做初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