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革命史课程是为电大文、理各科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下面分别就这门课的性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新教材的特点等问题作些简要介绍。 一、课程性质 中国革命史课从学科特点看,是历史科学。它的基本框架是由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构成,离开了这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就没有了“中国革命史”这门课了。从社会功能看,这门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它通过教学,要使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过程和纵横交错的历史事件中,总结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揭示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中国革命斗争的基本经验。中国革命史课可以说是:“身兼两任”,既要注重历史科学的史料、史实准确、  相似文献   

2.
本在事实性探究层面,就改革开放前中国现代学课程的产生发展状况进行了历史的回顾梳理,把新中国成立前概括为“为了新学的选修课阶段”.之后到改革开放前概括为“革命史化的必修课阶段”,并对各阶段的特点分别作了简单总结。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史前80年(1840-1919年),虽然年代不长,但史料却十分丰富,可谓“浩如烟海”。而史料的考证、整理工作,则又是极其艰辛的基础性工作,和整个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相比照,这方面的工作还是有些尚缺的。可喜的是,郑剑顺老师的《中国近代史料学概论与史料书籍汇录》最近与读者见面了,它为我们研究中国近代史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史料概览,是初学历史考入门的工具书,也可供大专院校历史学专业用作教材。和以往的史料书籍相比较,《中国近代史料学概论与史料书籍汇录》有如下特色:一、内容广博。本书将近代史料学概论,史料目录学介绍…  相似文献   

4.
《中国革命史》是在我国高等学校新开设的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其特点是通过历史教育来达到政治教育的目的。由于《中国革命史》史料丰富,人物众多,历史事件曲折,更易于采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以达到联系实际、面向社会的目的。近年来,我在教学过程中系统地采用了“八个结合”的方法,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5.
中国革命史是对广大青年进行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的富有说服力和吸引力的教材。在高等学校的本科开设中国革命史的课程,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大学生进行中国革命史的教育,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道理,推动他们走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帮助他们了解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学习马克  相似文献   

6.
中国革命史是电大92级文、理科各类各专业的公共必修课。本着从宏观把握(历史框架和线索)到微观分析(史实和史料)的正确学习方法,首先将中国革命史课的性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体系作必要介绍和说明,使学员对这门课有个大致了解,以便于学习。 中国革命史课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中国革命史是一门马列主义理论课,又兼有历史课的特点。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中国革命史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具有悠久历史  相似文献   

7.
范泉是上世纪80年代才出现于中国现代学史上的“出土物”。他是名的作家、翻译家,也是一个杰出的学史家。在中国现代学史研究上范泉具有极重要的位置:他是中国现代学史料的拓荒,是大陆研究台湾学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中得出的结论.当把这个结论还原到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去的时候.就给中共党史研究提出了新的视角和新的课题。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入中共党史学研究的视野,既突破了传统的以“革命史”为主导的中共党史学范式,又更新、完善了原有的以社会现代化为中心、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主线的中共党史学范式。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在其《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龆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著名史学家傅斯年有句名吾“史学就是史料学”。德国历史学家兰克提出“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史学工作者总是根据史料来认识和重构历史事实的,通过史料呈现历史事实,认识历史、揭示历史本质。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要求做到“沦从史出,史论结合”。  相似文献   

10.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一个新的学派“新考据学派”或“史料学派”.这一学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傅斯年特别重视搜集.整理、研究史料而轻视总结历史规律.他认为“历史的对象是史料”,“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主张研究历史要让史料说话,“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他反对越过史料去推论,认为“推论是危险的事”.对于与现实联系得十分密切的近代的历史学,傅斯年更提出了近乎狭隘的观念,主张“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可逢着的一切史料”.  相似文献   

11.
手迹遗稿是历史研究中的第一手资料,历来为史家所珍视。民国时期离我们虽不遥远,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类史料已越来越稀少和珍贵,在当前的民国教育史研究中也难得一见。笔者最近在搜寻有关民国中学教育史料时,有幸发现两册“五四”前后中学生学校日记,它的主人居然是在中国革命史上与方志敏、赵醒侬并称为“江西三杰”的革命先驱袁玉冰。两册日记所记录的时间分别是1919年和1921年,至今从未以任何形式公开发表过,也未曾有人提起过,堪称是一份研究江西早期青年运动史和五四时期中学生生活和学校教育不可多得的手迹文献。一、袁玉冰和他的学校…  相似文献   

12.
历史语言研究所是中国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史学研究专门机构,它成功地开创了多学科联合的集团式合作研究模式,引介并运用了新的方法于史学研究,成绩斐然。史主所学多接受了现代史学方法的训练,名家辈出,尤以重史料、考据而自成一派。、九一八”事挛一,国运日蹙,史语所学出入于学术与现实之间,在我国的社会科学界揭起了一面抗战大旋,即“抗战史学”。  相似文献   

13.
史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中国著名史学家傅斯年说:“史学就是史料学。因此,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据,就必须从史料出发,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辨析和推论,把握和理解历史信息,认识和解决历史问题。  相似文献   

14.
《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一书 ,是南京大学历史系李良玉教授关于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论文的一个结集 ,共收录大小文章 3 9篇 ,新近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些文章以“解读思想”、“近代和当代文化走向”、“‘五四’的意义与价值”、“学术随笔”、“历史观与史料学”、“综述与书评”为子目 ,分为六个版块。大致说来 ,“近代和当代文化走向”、“‘五四’的意义与价值”、“综述与书评”子目下的大部分文章 ,可以归类为专题实证研究性学术论文。“解读思想”和“历史观与史料学”子目下的文章 ,可以归类为历史理论研究的论文。“学术随笔…  相似文献   

15.
《中国革命史》是各类成人高等院校开设的马列必修课程之一。但是,在一些成人院校中却重视的不够,学员兴趣不浓,听课率差,这是在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生们对《中国革命史》的一些历史性事件、会议、人物较为了解、熟悉;另外一方面则是教师的教学手法单一,人为地把《中国革命史》教学内容仅局限在“历史事件”、“历史性会议”、“历史性人物”的老框框里。单纯地以史论史,缺乏理论高度,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中国革命史》的基本内容,这是在成人高等学校作为必修课的《中国革命史》失掉学  相似文献   

16.
一、历史教学中史料选择的必要性
  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是不能够重现的。要了解和研究历史,就必须借助于史料。史料,即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史料是历史学研究的基础。中国近代著名学者傅斯年提出“史学便是史料学。”梁启超也提出“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历史学研究离不开史料,有合理的史料才会有鲜活的历史。为了使历史恢复原来的面貌,使学生能够了解历史、想象历史和深化历史,应充分发掘和利用史料资源,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活动。史料教学不是单纯的史料堆积,而是从教学目标出发,借助史料来认识历史、感悟历史研究的过程。史料教学不同于历史研究,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无法在课堂上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史料进行选择,要注意史料选取的角度和对史料的取舍。  相似文献   

17.
斯傅年(1896—1950)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他提出的“史学便是史料学”观点,既以中国传统朴学(训诂考据学)为祖武,又以西方兰克派客观主义史学为大(?).特别是他领导下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史料的整理方面确有重大贡献,因而影响中国史学界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直到今天,在台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文学批评视野中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多学致力于中国学批评的现代转型研究,但要将中国学批评成功地进行现代转型,首先必须澄清三个问题,即何为中国学批评的“转型”,何为中国学批评的“现代”,何为中国学批评的“现代转型”。中国学批评的现代转型是一项世纪性的课题,众多学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看法,而百年来的转型历史就是由这各种力量的“合力”完成的。  相似文献   

19.
冀鲁豫边区革命史研究大致呈现为三个阶段:1981年至1996年,史料汇编大量出现,探索性研究形式表现为对基础文献资料的整理;1997年至2015年,史料进一步完善,学术研究开始起步;2016年至今,学术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深入,呈现加速发展态势。研究内容涉及冀鲁豫边区的党、政、军建设等各方面的历史,研究的广度、深度、高度不断增强,学界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展望未来,要深入挖掘冀鲁豫边区革命史史料,强化研究的系统性、理论性,深化研究的时代价值,推进多种研究方法与学科视角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20.
史料是人们编纂和研究历史时所依据的资料,它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残留或保存下来的各种痕迹、口传、实物和文字等。中国古代保存下来的文献资料相当丰富,而近代史料在数量和规模上更为庞多,同时还有大量的外文资料可资借鉴,这为近代史研究奠定了基础。刘坤一作为晚清时期的重要人物,与其相关的文献史料数量很多,对其进行细致的研究可以为晚清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