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田长山,陕西泾阳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任陕西日报文艺部主任、主任编辑。兼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省作协、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常务理事、省副刊研究会会长等职。出文集四本:《市居乡情》(散文特写集),《幽默与情趣》(通俗理论著作,出有台湾版),《故土絮语》(评论集),《随缘集》(合集)。有作品在省内和全国获奖。  相似文献   

2.
新、实、活的新闻,是新闻工作主观意志渐入佳境对蕴藏于生活原始素材进行独立思考、挖掘得出了判断。和新闻事实本身得到完美表现的最佳结合。好的新闻作品,确实是来自于作的一时灵感和冲动。但是,瞬间灵感和冲动是旷日持久努力的结果,好作品的背后蕴含着作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学习。千尺层冰。一朝暖动,可成汪洋恣肆;千日之功,一朝冲动,一发而不可收。  相似文献   

3.
6月24日,农村大众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发了笔者采写的新闻稿件《山东首家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暗夜独行”》。该稿件是一篇关于农村金融的调查稿,报道对象为山东首家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展现了一个典型的农村互助金融组织在政策真空的环境下,彷徨不安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4.
古人关于写作确句名言,叫“博观约取”。将这话用于新闻写作,就是广泛搜集资料,善于精选,才能写好新闻. 回想起我刚刚学习写稿那阵子,热情很高,经常去连队或驻地村庄采访,虽然了解到不少情况,收集到不少材料,由于我不善于选择、分析、提炼,或是“一锅煮”,或是随手拈来,结果很少被采用。后来,我认真总结失败的经验,摸到一点“门”儿.比如,有次采访一个兽医,他做了很多好事,如果是过去的写法,主次不分,这也要,那也舍不得割爱,稿子肯定写得又长又罗嗦,好象是一本流水帐,连自己看了都不满意。这次我将材料归类排队,进行认真分析、比较、筛选,最后仅用了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10月28日,北京市新闻学会、北京日报社新闻研究所、《新闻与写作》编辑部一行赴北京市延庆县举办了新闻写作讲座。延庆县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30多名基层宣传干部和通讯员参加培训。新闻研究所所长满桂芳、《新闻与写作》主编郭洪新、北京市新闻学会副秘书长张枫、京郊日报新闻部主任杨先慧分别就新闻消息的写作、如何抓新闻点、北京新闻奖的评选等问题做了生动的演讲。基层宣传干部和通讯员表示,市属新闻单位和有关专家深入基层是贯彻落实“三贴近”的具体表现,希望把这种培训坚持不懈地办下去。北京市新闻学会、北京日报社新闻研究所…  相似文献   

6.
古人关于写作有句名言:“博观约取”。把这话用于新闻写作,就是要求我们在采写中要处处留心观察,搜集丰富的材料,并抓住事物特点,选取精华,用精美的语言,写出文章来。开初,我搞新闻报道,热情很高。经常去连队或驻地村庄采访,几乎每次都了解到不少情况,掌握的材料也不少。但由于对这些材料缺乏分析、筛选,或  相似文献   

7.
新闻与写作     
本文译自金久保通雄的著作《新闻文章读本》。金久保通雄1909年生于东京,毕业于新闻学院,历任《国民新闻》、《东京日日新闻》记者,1936年入读卖新闻社,曾任社论委员、教科部、社会部、编辑部长、编辑局总务等职,1971年去世,是日本新闻界经验丰富的老报人。从本期起,将陆续选择本书申的某些章节,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8.
古典文学与新闻写作是两码事,不能要求记者要会“之乎也者”,但是两者的表达手段都要求洗练、简洁、流畅、传神、引人入胜、打动读者,因此又是脉脉相通的。注意吸取、借鉴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一些手法(或笔法),对改进和提高新闻写作肯定有好处。古典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好比“弱水三千”,本文只是“取一瓢饮”而已。文争一起首唱荣华文章开头很重要,新闻尤其如此。自从一百多年前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出现第一代导语以来,导语写作一直受到重视,并不断发展演变着。近些年流行散文式新闻,摒弃传统的导语。但不管怎么发展变化,总得有个开头…  相似文献   

9.
一图胜千言。从我们的老祖宗开始,人类就具有记忆形象的天赋。人类学告诉我们,原始部落中的人.虽然绘不出一个关于河流航线的示意图,但在划船或航海时,能以最大的精确度沿着他们所来回经过的河流的一切转角处拐弯,因为他们记忆中留有河流的形象。人类进化至今,不但易于记忆形象,而且善于刻画形象。形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是当代新闻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决不是雕虫小技。 “演绎”新闻事实。形象化地传播新闻,首先需要形象化“演绎”新闻事实。形象思维,在一定意义上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悠久,典籍丰富,在世界上堪称文章大国。传统文论,有益于今天新闻写作的东西很多;许多有成就的新闻界人士,无不在继承与发展民族文化中成长,作出自己的贡献。但近年来新闻写作改革中,许多人的眼睛只向外,争论“金字塔”之倒、正,“片段式”、“散文式”之奥妙;有的年轻人自称“我们没有参照系”,以一时一事之得,一叶障目,很少眼睛向内。这是一种偏颇。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悠久,典籍丰富,在世界上堪称文章大国。传统文论.有益于今天新闻写作的东西很多;许多有成就的新闻界人士,无不在继承与发展民族文化中成长,作出自己的贡献。但近年来新闻写作改革中,许多人的眼睛只向外,争论“金字塔”之倒,正,“片段式”、“散文式”之奥  相似文献   

12.
刘环城 《新闻窗》2005,(1):41-41
新闻写作是现实生活中最普遍被人关注的一种写作。新闻写作要有价值,体现价值的关键在于把握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简单地说,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将人作为考察一切事物中心的价值取向,对人的本性、平等、自由、关怀及精神追求的尊重,而人文关怀是人文精神在逻辑上的必然要求。也可以说,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新闻文稿中越来越多地注进了文学性的情采和笔墨,这是很好的事,是新闻素质日益提高的标志。新闻稿是一种限定性极强的文字形式,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相比来看,文学创作的限定性则要小些(但不是没有),将小说写成了散文体,将散文写成小说模样,或是将散文写成诗,将诗写成散文,都有很大的灵活余地。当然,这不是说文学创作是绝对无限定的,怎样“突破”都可以,将现实题材写成神话小说,在散文中容纳大量虚构,在诗中抽掉了起码的节奏和谐韵,写成比散文还拗口,这都会给人一种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与古典文学渊源很深。司马迁和司马光是中国新闻的祖师爷。我国老一辈的新闻家和新闻评论家,都从唐诗宋词、笔记小说、古代散文中学到精炼的笔法与论断的方法。《史记》中的“太史公曰”和《资治通鉴》中的“臣光曰”是当今报刊上的“文前按语”与“编后”的滥觞;从金圣叹评点《水浒》、《西厢记》和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到今天的文中按语,可以找到相通的轨迹。王韬是我国最早的报刊政论家,是从桐城派的“清真雅洁”走到“经世致用”的第一人,他把孟子以后中国传统的政论文章,用在评论时事政治问题上。梁启超在长期的办报活动中形成了一种政  相似文献   

15.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写新闻也是如此,只有通过比较才能选出新闻,才能选出好新闻.但是,“比较”不是捏泥团,不能随意改变新闻事实的本质属性。而是通过比较发现新闻的“新”,新闻的“质”。记者或通讯员无论采写何种体裁的新闻,首先碰到的是选择主题的问题。只有多设想几个主题进行比较,才能从中选择出最佳的、最能体现新闻事实本质的主题。如在河南油田庆祝稳产十周年之际,《工人日报》10月14日一版发的题为《河南油田科学决策稳步发展》一文的主题,就经历了多主题比较的过  相似文献   

16.
形象思维与新闻写作陈宗安新闻写作与形象思维,这是近几年国内新闻界议论较多的一个问题。从报上也能看出,新闻界近几年在这方面所作的探索以及由此带来的变化和进步。然而,规范化、程式化的思维定势仍根深蒂固,并不时地反映在报纸版面上。所以,适当运用形象思维写新...  相似文献   

17.
新闻姓“新”。我觉得这个“新”有两层意思。首先是内容要新,即“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其次是形式要新,即写作技巧要新。这就是说,内容与形式都要“新”。一条新闻,只有具备这两个“新”,才能成为佳作。本文试图论述第二个“新”,即形式新。如何使新闻写作技巧新颖?为了生动形象地说明这个问题,现在列举有关古今画家绘画的故事,以便从丹青大师那里领悟个中三昧。宋人喜欢绘画,且常常出题作画,使画意与诗情融合。有一次画题出的是唐人韦应物七绝《滁州西涧》中的一个名句“野渡无人舟自横”。大家不约而同地画了  相似文献   

18.
新闻工作离不开采访与写作,而写作就要讲究逻辑,注意词章。词章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遣词造句,谋篇布局;逻辑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准确使用概念,恰当运用判断,合乎逻辑地进行推理,以求思想缜密,合于事理。两者既有区别又有关联,一个管表达,一个管思路。思路不清,表达必不畅达,也就谈不到文章的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因此,搞新闻写作,除了要研究语法、修辞、写作  相似文献   

19.
网络新闻写作较之于报纸的写作,虽有继承,但从其特点、写作主体、写作理念、写作方式层面上看,却又不尽相同。本文将从二者写作的主体、理念与写作方式三个层面上剖析报纸新闻与网络新闻的异同之处,旨在不断完善当前新闻体系,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增强我国新闻事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新闻转轨,观念更新,必然带来新闻写作上的重大突破,产生打破常规、独具一格的新闻写作方法。新闻写作改革的突破口在哪里? 新闻转轨,其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为读者服务。那么,新闻作品首先应为群众喜闻乐见。那些打着官腔的新闻作品和传统的写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读者的要求,一些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新的写作方法必然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