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人类早期的历史是一部以开发食物资源为主要内容的历史,黄河三角洲早期的农耕文明与渔盐业生产,为黄河三角洲地区提供了丰富独特的饮食物产,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在民间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礼"、"孝"、"和"的饮食文化观,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2.
“孝悌”文化是儒学道德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一部分。黄河三角洲“孝悌”文化形态形成的历史久远,不断得到深化,并通过饮食活动趋向日常化,融入到人们的意识形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挖掘与重塑黄河三角洲民间“孝悌”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相似文献   

3.
对历史、地理学科融合教学进行解读,阐述了史地融合教学的思路和方法,以“黄河三角洲文化探究”为例,呈现高中地理、历史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案例。  相似文献   

4.
黄河三角洲范围内的博兴县和广饶县等地关于吕剧起源和创始人的争论,不应该局限于为本地争一个名剧、名人,而应该从弘扬黄河三角洲历史文化和齐鲁文化的高度,深入探讨吕剧形成发展的源流、标志,特别是探讨其基本形成的内在特征和外在标志。其内在特征,是“化装演出并与伴奏分开”;其外在标志,则看哪一个剧目首先具备了上述内在特征。  相似文献   

5.
田家怡 《滨州学院学报》2001,17(1):48-50,94
论述了黄河三角洲的形成、演变 ,界定了黄河三角洲的范围 ,给出了黄河三角洲文化的概念 ,追溯了黄河三角洲历史文化的渊源 ,分析了其源汇 ,为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重庆火锅的发展历史分别经历了“开船肉”、“水八块小吃”、“市井火锅”和“火锅宴”等阶段。重庆火锅源自清末川江船工的“开船肉”,发端于民国初年较场坝的“水八块”小吃,20世纪30年流行于市井社会。后来得到上层社会的青睐,抗战时期成为军政要人、富商大贾的宴客之礼。20世纪80年代重庆火锅成为一种地域性饮食符号,在不同的饮食文化层内实现了共享。  相似文献   

7.
《治黄科技信息》2004,(4):14-15
新华网报道记者从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获悉,通过引灌黄河水、人工沿海修筑围堤、增加湿地淡水存量等措施,3年来,位于山东省境内的黄河三角洲湿地面积已经“长”出了20余万亩,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白鹳、黑鹳等在内的珍稀鸟类第一次现身湿地。  相似文献   

8.
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依靠从社会发展“边缘”走向社会“中心”的高等教育,使之为自己培养人才、提供技术.针对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内外环境条件等,可以利用美国发展经济学家P·弗里德曼的“边缘——中心”理论,探究高等教育与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之间良性互动发展的可行性和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9.
清人的饮食风俗,是清代社会生活风俗体系的基本“元素”与重要构成部分,而清人的饮食结构与方式、百姓的饮食生活、它们的发展与演变,既是体现各历史时期物质与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更是展示清人社会生活风貌演进变革历程与轨迹的活“窗口”。  相似文献   

10.
“饮食”是一个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基本范畴,早在上古时代,汉语的“饮食类”动词就很丰富。在众多的“饮食类”动词中,“尝”的词义演变轨迹很独特,它由饮食动词最终发展成了语气助词。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并不是一个自足的孤立的系统,词义的发展演变与人类的生存活动息息相关,先民们早期食不果腹的饮食生活和频繁的祭祀活动推动了“尝”的词义演变进程。  相似文献   

11.
"井田制"的是与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史上的“井田制”曾经充当过奴隶制和农奴制的经济基础,同时又培植过早期的工商业经济。土地私有制的兴起和确立,其“进步性”是值得怀疑的。而孟子为了维护土地国有制,才美化历史上的“井田制”,其设想蕴含的是一种实现社会公正的愿望。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在其《同盟会宣言》、《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等文章里提出的早期“三民主义”学说与理论,尤其是其“民族主义”的阐述,竞把当时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割裂开来,只提“反满”,不提“反帝”,不能不说这存在着严重的历史局限性,但这是有其所处时代、阶级、本人认识偏差等多种历史原因的。后来孙中山发现了自己早期民族主义理论的局限,则坚决地予以纠正,并为后来新三民主义反帝纲领的提出做好了准备。  相似文献   

13.
解读“黄三角”经济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认识黄河三角洲广义的“黄河三角洲”指北至天津,南至废黄河口,西起河南省巩义市以东黄河冲积泛滥地区;狭义的“黄河三角洲”指1885年以后,黄河在山东利津县以下冲积形成的扇状地形,海拔高程低于15米,是中国最年轻的陆地。  相似文献   

14.
《滨州学院学报》2022,(5):63-67
在明清时期黄河三角洲的基层治理中,乡绅、乡耆、乡贤等群体以及地方志“人物志”中所载对于本地有突出贡献的人物共同构成了黄河三角洲地方精英力量。在基层社会治理中,黄河三角洲的地方精英在公共领域内的工程修葺、慈善和地方教化等方面体现了共治和自治两种路径。地方精英力量的基层治理参与有利于黄河三角洲地方社会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粥,是我国的传统日常饮食。粥的发明,在我国已有四五千年的漫长历史,大约在先民取火并能制造陶炊具之后就有了。《周书》中就有黄帝“始烹谷为粥”的记载。  相似文献   

16.
梁娟 《山东教育》2010,(1):91-91
信息窗1 一、情境图解读 此信息窗的情景标题为“黄河三角洲”。情景图上呈现的是黄河三角洲湿地的美丽场景。在画面的下面压着字,交代了三角洲新增土地的情况:平均每年向前推进2—3千米、新增陆地约25平方千米、面积已达5450平方千米。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三角洲开发战略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已受到国家和山东省的高度重视,黄河三角洲的粮棉基地建设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黄河流域的治理已列入黄河整治规划。山东省把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列为“二大跨世纪工程”之一(另一是建设“海上山东”),东营市被列为沿海经济...  相似文献   

18.
名师风采     
《滨州学院学报》2007,23(4):F0002-F0002
李靖莉,女,1960年生,山东荣成人,中共党员,研究员。现任滨州学院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所所长,滨州市历史学会副会长。滨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滨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山东省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三角洲曾经沧桑巨变。历史上黄河下游的决徙往往导致主河道的改变,黄河曾北自静海东流,也曾南夺淮河入海。从广义的角度讲,以河南巩县为顶点,北起天津,南到黄淮的广大区域,都可以称为黄河三角洲。从狭义的角度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黄河入海口的变动,黄河三角洲所指的地域范围也不尽相同,使人们对黄河三角洲的概念产生了歧义。从现实的角度看,人类有意识地开发三角洲是20世纪晚期的事,  相似文献   

20.
童年社会学带来了童年研究新视角,儿童作为能动的建构者积极构建自己和周围生活的关系,儿童中心主义让研究者把目光投向儿童个体,“儿童体验”变得更加有魅力。童年时期的饮食总是值得回忆,就像“儿童”的发现过程一样,“童年饮食”也在经历一个慢慢显现的过程。儿童饮食与消费文化,饮食空间与餐桌权力,儿童作为饮食能动者,这些童年饮食研究中的重要议题加深了人们对儿童与饮食关系的认识。随着对童年饮食研究的深入,在饮食实践中的饮食空间和氛围、食物设计上,成人应更加关注儿童的具身性饮食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