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扬同学:这一次我们一起来讨论美究竟存在于哪里。这在美学研究中是一个很难的问题。美学研究的历史中曾经为此发生过许多次争论。有的人认为,美就是人的主观精神向客观事物的投射。他们的理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本来不一定美的人在情人的眼里却是美的,这说明客观对象不一定美,美是由主观决定的。我们把这类观点概括为“美的主观说”。而与这种观点对立的一派观点是,美是客观存在的,人们感受到的美只是对现实事物存在的美反映的结果。他们的理由是,有一些事物任何人都不会说它是美的,这说明美是有客观规定性的,并不是主观创造出来的。我…  相似文献   

2.
一、如果“像”字前后不涉及两项事物,只是对某一事物的某种属性作直接说明,这类“像字句”就一定不是比喻句.例①台伯河还像当年一样淙淙地流着,亚平宁半岛上的阳光也像当年一样地和煦。此句“像”字前后不涉及两项事物,只是直接述说“台伯河”和“亚平宁半岛上的阳光”如何,可以肯定地说,它不是比喻句.二、“像”字前后涉及两项事物,如果是两项不同类的事物,而且具有相似点,则是比喻句:如果是两项同类事物,那么,它只是比较,而不是比  相似文献   

3.
一“说明”是把事物的知识告诉人的表达方式,所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人得到关于事物、事理的知识的文章,叫做说明文。“说明”这种方式的用途很广,诸如阐述科学知识的教科书,介绍科学知识的著述,工具书的释义等等,都要用到“说明”。我们写科技论文,作实验报告,介绍科学成就,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答问、答题等,也都要用到这种表达方式。现行“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能写记叙、说明、议论的文章。其中科技读物,就是以说明为主的文章;  相似文献   

4.
语言学概论     
《河北自学考试》2006,(2):19-19
一、简答题1、《现代汉语词典》对“鸟”的释义是:“脊椎动物的一纲,体温恒定,卵生,嘴内无齿,全身有羽毛,胸部有龙骨突起,前肢变成翼,后肢能行走。一般的鸟都会飞,……”一般人对“鸟”的词义的理解并非如此科学、准确,但并不妨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和理解“鸟”这个词。请根据有关词的“通俗意义”和“科学意义”的观点,对这种现象进行说明。答:(1)词的通俗意义是人们对事物所具有的一组非本质特征的反映,词的科学意义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现代汉词词典》给出的是“鸟”的科学意义,而一般人对“鸟”的理解是“鸟”的通俗意…  相似文献   

5.
1.小蝌蚪的妈妈都是青蛙吗?(《小蝌蚪找妈妈》) 青蛙的幼体是蝌蚪。蝌蚪以变态而成成体,但蝌蚪有很多种,长大后不一定都变成青蛙。蛙、蟾蜍(癞哈蟆)、蝾螈等两栖动物的幼体都叫蝌蚪。蝌蚪成长时有的先长出后肢,继而长出前肢,例如蛙;有的先生前肢,后生后肢,例如蝾螈。所以说,小蝌蚪的妈妈不一定都是青蛙。 2.为何“春眠不觉晓”?(《春晓》) 冬去春来,春暖花开,人们常常会觉得困倦,这种现象称为“春困”。“春困”期间,人特别爱睡,往往天大亮,不知醒,所以诗入写道“春眠不觉晓”。 从生理角度看,冬天人体体表的毛细血管和毛孔,  相似文献   

6.
量词的比喻功能,就是把语言中某类事物所习惯使用的量词加以变换,代之以用表示某事物形象的词作度量该事物的临时性量词,并使之不用喻词就能对事物作具体而生动的比喻。例如:义务教材初中语文第一册29课《天上的街市》中的一句:“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句中的“朵”平常是用来修饰“花”的,“花”是美丽的,用“朵”来修饰“流星”,就会使人联想到流星像花朵一样美丽。这种按照名词(“流星”)所表示的事物的形象,找一比喻词(“朵”)来作临时的量词,实际上是一种修  相似文献   

7.
看图学文的特点是图和文结合得十分紧密。图画形象地表现了课文内容,语言文字生动地反映了图中的事物。教学这类课文,一般可安排“看”(整体看图)——“读”(阅读课文)——“想”(图文对照)——“议”(质疑、讨论、释疑)四大环节。但这四大环节又不是孤立的、单一的机械步骤活动,而是教学全过程中的有机结合。看图是手段,学文才是目的。一、看囝学文教学,要因图幅类型而异看单幅图学文,应注意指导学生认识图画上各种事物的形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儿童文学?过去不少专家、学者曾给它下过各种定义,并对儿童文学的本质作过种种的阐述。然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二十年代,以周作人、胡适为代表的一些人认为:“儿童文学就是用儿童本位组成的文学”。这种提法在解放后被称为“儿童本位论”的儿童文学观而受到了批判。这是对旧儿童文学概念的否定。解放后三十多年来,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儿童文学指专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但这种说法也被一些专家和学者认为过于笼统和欠全面。这是对新儿童文学概念的否定。于是有的同志就认为:儿童文学是一种“教育工具”,它是“教育儿童的文学”。这种提法近年来又受到另一些同志的批评,认为太狭隘。这是对新儿童文学概念的又一次否定。蒋风同志说:“儿童文学是根据教育儿童的需要,专为广大少年儿童创作或改编、适合他们阅读,能为少年儿童所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文学作品。”(见《儿童文学概论》,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年版)这是对新儿童文学概念的否定之否定。 事物总是在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中不断发展的。儿童文学的概念和理论也不例外。但是上述这些儿童文学的概念和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突出强调“专为”儿童而创作,似乎非如此就不是儿童文学。 其实,把“专为”儿童创作的特点过分强调,反而违反了  相似文献   

9.
“在计算退位减法的方法中‘,算减想加’是一种很好的计算方法.因为它既能凸显减法的意义,很快算出退位减法的差,又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进位加法.”有教学参考资料如是说.新课改前的小学数学教科书也是采取“算减想加”的方法教学生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可是,实际上学生对这种方法的接受情况又是怎样的?“20以内退位减法”是一年级下册(苏教版)第一单元的内容,当学生学完“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后,笔者在两所中心完小的一年级学生中做了一个调查,参加调查的82个学生中能用“算减想加”计算出16-9=7的只有25人,而用“破十法”即10-9=1,1 6=7计算的有57人,占调查总人数的69.51%.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认为,7岁~12岁的儿童正处于具体的运算阶段.在具体的运算阶段,儿童可以根据具体的事物或表象进行逻辑分类,或认识事物之间的一些逻辑关系.这就是说儿童已经超出了知觉的限制,掌握了事物之间的可逆关系,但是这种思维运算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由此可见,小学一年级学生习惯于用“破十法”算20以内退位减法便不足为怪.因为,在一年级上册学生熟练掌握了10以内数的分与合,况且对“分与合”的学习都是借助于...  相似文献   

10.
兴趣,引领步入写作的殿堂赵江:我认为兴趣是主体对外在事物保持的敏感而积极的心理状态,建立在这种心理状态基础之上,就会使习作主体以充盈的心灵感受客观世界。学生就不会对周围事物视而不见。“客观之物”就会变成“眼中之物”,只有“眼中有物”,才能做到“笔下成物”。周益民:同意你的观点。习作是用来表达思想、反映生活的,这种表达与反映不是机械单一的对客观事物的“镜面再现”,而是经由主体情感参与的“合金体”,本质上还是兴趣的问题。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六册很注意这一点。例如习作四,“……回忆一下,这些本领是怎么学会的,在学习本…  相似文献   

11.
抛锚式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方法中的一种 ,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物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 ,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 ,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 (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 ,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 ) ,而不是仅仅靠聆听 (教师 )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  相似文献   

12.
“体验”就是在身边寻找一种直观的感觉。然后把这种感觉再上升为一种精神的“感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唐·张璪),说明在得心源之前要先师造化,这是深入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现在的儿童美术教育,教师在课堂上片面强化技法,急功近利地进行成人化的填鸭式灌输教育,忽视学生艺术情感、审美素质的培养,造成美育学习目的的本末倒置。掌握一定的美术表现技法是美术的教育内容之一,但不是美术教育的全部。儿童美术素质教育还包括智慧、视觉、审美、创造性等内容。只有做好了这一切,才能满足儿童美术素质健康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一“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句话是对的,但只说了一半,还有一半是:“文艺是人的审美创造”。两半合起来才能说明文艺的本质,才能说明文艺和社会、主观和客观、反映(再现)和创造(表现)的辩证关系。也就是说,文艺的反映不是机械直观的,而是通过审美创造来进行的。这样,文学艺术必然包涵客观的内容和主观的形式,必然包涵客观事理和主观感情的矛盾统一。  相似文献   

14.
幼儿绘画中“蝌蚪人”的出现,便是孩子在绘画世界进入了“儿童象征期。”婴儿出生后,最多接触到和注视到的是爱抚自己的妈妈的脸。所以我们认为第一个“蝌蚪人”应该是孩子最熟悉的妈妈。瞧,图1中  相似文献   

15.
幼儿绘画中“蝌蚪人”的出现,便是孩子在绘画世界进入了“儿童象征期。” 婴儿出生后,最多接触到和注视到的是爱抚自己的妈妈的脸。所以我们认为第一个“蝌蚪人”应该是孩子最熟悉的妈妈。瞧,图1中  相似文献   

16.
家乡的橘子     
正确使用说明的方法(下)1.请对汽车、学校、邮票、书籍、玩具……(择其一或另选)作分类说明。2.请画一张你居住地的平面图,或画一张从你家到学校的路线图;请制作一张你的作息时间表或小组同学的通讯录(表格式)。(原人教版)提示: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写作时可以运用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等说明方法进行说明介绍。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时,首先要注意把握好分类标准,使文章既能够反映出事物客观存在的原因,又不致使所分事物互相包容或者交叉,否则会造成分而不明,甚至越分越糊涂。其次是分类时不要漏分或少分,分类不严密,…  相似文献   

17.
(一) 我国儿童接受数学较早。很多父母在儿童刚咿哑学语时就教他们扳手指学数数。大多数儿童(城市儿童约占十分之九)六岁入学不仅可离开手指和实物数一百乃至几百的数,而且可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和进行20以内数的加减。这说明六岁儿童已经具备了相当好的数学基础和相应的抽象思维能力。从事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教师应该尽快将这个基础转化为数学符号形式,进一步提高、发展我国儿童的这一优势。因此就不必在儿童已知的领域内反复直观,诸如“一个人加一个人”,“两架飞机飞走一架”等等。教师在儿童已知领域内兜圈子会造成儿童一入门  相似文献   

18.
用表示某事物形象的词作度量该事物的量词,使之不用喻词就能对事物作具体而生动的比喻,这就是量词设喻。量词的这种比喻功能可以用“(数词) 量词(喻体) 名词(本体)”这一格式表示,其中的量词既表计量单位,起语法作用,又作为喻体喻本体,表示“像……一样”的意思,起修辞作用。例如:“积一窠水恰好可以浇完那块菜地。”(《菜园小记》)句中的“窠”就是量词比喻。由于这种用法把量词所表示的事物与  相似文献   

19.
注意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只要在正常情况下,人总是在注意着某种事物的。不是注意这个事物。就是注意那个事物。当人一旦在注意某一事物时,就产生一定的指向和集中,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就形成一个兴奋中心,其邻近区域就处于抑制状态。这种对事物指向和集中的心理活动就是“注意”。注意和人的其它心理过程有密切的联系。只有在注意的时候,才能看得清楚,听得明白,记得牢靠,否则,就会产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过目而忘”的现象。因此,俄国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乌申斯基说  相似文献   

20.
集合是现代数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是幼儿学习计数的基础。幼儿认数是从感知和比较集合开始的。所谓集合,就是“具有某种特征(条件)的单个事物所组成的整体”或“具有一定特征的单独物体所组成的整体”。苏联幼儿教育家列乌申娜在《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形成》一书中从心理学的角度作了这样的描述:“我们将不同分析器感受的同类对象(物体或现象、声音、运动等等)的总体叫做集合。”从以上观点归纳起米看,集合有两个特点:一是,一类事物的全体,而不是个别;二是,集合所包括的事物是确定的,以某些共同特征为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