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的一名中学生毕业后,向父母要一笔钱去开创事业.父亲仅给了他五美分!这点钱能干什么呢?父亲看出了孩子的失望和困惑,鼓励儿子说:"你何不用这五美分去买一份报纸,我就不相信,一个中学毕业生竟然在报纸的求职广告中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每天晚上下班之后,我都有半个小时的时间在父亲的冷饮店里帮忙。有一天,我偶然发现橱窗外有一双眼睛,那是一个十一二岁小男孩的眼睛。他盯着店里其他买冰淇淋吃的孩子,一脸羡慕。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父亲看了看那个小男孩,没有作声。我对父亲说:“可怜的孩子一定是想吃冰淇淋,却没有钱,我可以送一盒给他吃吗?”但父亲冷漠地摇了摇头。之后的一天,当其他孩子散去后,我突然看到父亲对那个站在窗外的孩子招手示意。男孩进来了。父亲对他说:“孩子,你可以为我到隔壁的报亭买一份报纸吗?”孩子点点头,很快,他就把报纸买回来了。这时,父亲微笑…  相似文献   

3.
美国著名的喜剧演员大卫·布伦纳出身贫寒。小时候,当别的孩子为没有小汽车、没有好玩具向父母纠缠不休的时候,他却在为一顿饭、一双鞋子发愁。12岁那年的圣诞节,他的同学几乎每个人都得到了家长赠送的精美礼品,惟独他的父亲没有给他任何东西。那天回到家,大卫显得很伤感。他小心地告诉父亲,自己也想得到一份圣诞礼物。父亲看着儿子,过了半天,才把手伸进口袋摸出了一枚硬币。“孩子,这是我送给你的礼物,我希望你去买一样和别人不同的东西。”正在这时,一个卖报的人从他们家门口经过,父亲说“:去买一份报纸吧,或许刚好上面有你喜欢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送你一条路     
大卫·布伦纳是美国著名的喜剧演员。他出身贫寒。小时候,当别的孩子为没有轿车、没有别墅嘟囔不休的时候,他却在为一双鞋子、一顿饱饭而发愁。中学毕业时,他的同学有的得到了父母送的新衣服,有的得到了汽车甚至别墅。看到人家得到这么贵重的礼物,大卫也眼巴巴地望着父亲,希望父亲能送他点什么。父亲微笑着把手伸进裤兜里,摸出了一枚硬币:“这是我送给你的礼物,用它去买份报纸吧,逐字逐句地看———那上面有你的路。”大卫拿着父亲给他的硬币,当真买了一份报纸。他看到一篇介绍一位喜剧演员的文章,被深深打动。放下报纸,他遐想着:要是我能成…  相似文献   

5.
最好的礼物     
美国著名的喜剧影星戴维·布瑞斯在中学毕业时,他父亲给了他一枚硬币,叫他到街边买一份报纸,并让他从头到尾仔细地看一遍这份报纸,从广告中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来养活自己。多年以后,这名成功的喜剧影星回首往事,感慨万分地说:“那一枚硬币,是父亲给我最好的礼物。”看了这个故事,我感慨万分。其实,这位美国戏剧家布瑞纳的父亲并非贫穷到只剩下一枚硬币,但他给儿子的这一枚硬币却改变了儿子的一生。因为他给儿子的,不仅仅是一枚硬币,同时也告诉了他做人的道理———自立自强。如今社会上,有许多的父母,倾尽所有地一再满足子女物质上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近来有几则关于孩子的报道,串联起来不免让人感到沉重和心酸。一则是说上海涌现出仅1岁的“求职者”。一位年轻的白领妈妈居然为自己1周岁的小宝宝刊登了一则“求职广告”,觅需广告、影视小演员的广告影视制作公司。另一则消息是,广西象州县发现一位“神奇小子”,出生仅5个半月,却能在其父亲手掌上玩“金鸡独立”,并能双手提起12公斤重的水桶。在随后的日子里,这位“神奇小子”竟然闹出了一出出让人难以想象的好戏,以至于人们都称他为“小超人”。为1岁的孩子“求职”;让5个半月的婴儿玩“金鸡独立”,这些听起来天方夜谭的事,他…  相似文献   

7.
最好的礼物     
喜剧演员戴维·布瑞纳出身于一个贫穷但很和睦的家庭。在中学毕业时,他得到了一份难忘的礼物。 “我的很多同学得到了新装,有些富家子弟甚至得到了新的轿车。”他回忆说,“当我跑回家,问父亲我可以得到什么礼物时,父亲的手伸进上衣口袋,取出一样东西,轻轻地放到我手上——一枚硬币!” 父亲对我说:“用这枚硬币买一张报纸,一字不漏地读一遍,然后翻到分类广告栏,自己找一个工作。到这个世界去闯一闯,它现在已经属于你了。” “我一直以为这是父亲同我开的一个天大的玩笑。几年后,我去部队服役,当我坐在散兵坑道认真回首我的家庭和我的…  相似文献   

8.
笨鸟慢飞     
从小到大,比特做什么事都比别的孩子慢半拍。同学讥笑他笨,老师说他不努力,无论他怎么试图去做好、去改变自己,但是,他却从来也做不对。直到比特上了九年级后,才被医生诊断出患有动作障碍症。高中毕业时,比特申请了十所最一般的学校,心想怎么也会有一所学校录取他。可直到最后,他连一份通知书也没有收到。后来,比特看了一份广告,上面写着:“只要交来250美元,保证可以被一所大学录取。”结果他付了250美元,有一所大学真的给他寄来了录取通知书。看到这所大学的名字,比特即刻想起了几年前,一份报纸上写着有关这个大学的文章:“这是一所没有不…  相似文献   

9.
美国的家长认为让孩子从小接触钱、了解钱并学会合理使用钱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经济意识和理财能力,以适应未来经济生活的需要。我们家的主要作法是: 一、教孩子认识钱的用途和来源孩子两三岁时就给他硬币作玩具,让他认识1美分、10美分、50美分和1美元等不同面值的硬币,并告诉他:5美分可以买一个苹果,2美分买一块巧克力,39美分买一盒鸡蛋,很多很多钱就可以买汽车、买房子——让他们知道钱是很有用的东西。大人临上班时对孩子说:“爸爸妈妈去上班,去挣钱,不上班不劳动就没有钱。”公司举办“家庭同乐日”,我们把孩子带去,向他们介绍父母的工作、收入等情况——让她们懂得劳动与金钱的关系,懂得“君子爱财,取之  相似文献   

10.
杨永彬 《江苏教育》2012,(Z2):109-111
人物小传:宋玉伟,1978年从教,江苏省洪泽县共和中学教师。为了给农村孩子一片天空,他笑对平凡生活,坚守农村三十多年,担任班主任工作长达28年。他为班级"学困生"舍弃小家,他给予病痛中的学生父亲般关爱,他用淳朴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为了农村的孩子,病魔战胜不了他,下海进城诱惑不住他。为了从业的那一份责任,他引导"问题学生"走出困境。在他爱的目光中,一批又一批贫寒学子走上了成才之路。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班主任、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1.
一天中午,我正在值班,××小朋友的父亲气冲冲地拉着孩子来到教室,生气地告诉我:“这孩子太不像话了。我要去县城办事,他死活也要一起去。”我拉过孩子,对他说:“大人去县城是工作,不是去玩,小孩子跟着去干什么呢?好孩子应该不缺席,好好学习才对。”迫于老师的威严,孩子坐到了  相似文献   

12.
财富     
美国喜剧演员戴维·布瑞纳出生于一个贫穷但很和睦的家庭。中学毕业时,布瑞纳的很多同学都得到了家里给的新衣,有些富家子弟甚至还得到了一辆崭新的轿车。布瑞纳跑回家,高兴地问父亲可以给他什么礼物。父亲把手伸进上衣口袋,取出一样东西,然后轻轻放到布瑞纳手上——一枚硬币。布瑞纳以为父亲在同他开玩笑,可是父亲却语重心长地对他说:“用这枚硬币买一张报纸,一字不漏地读一遍,然后翻到分类广告栏,自己去找一份工作,到这个世界去闯一闯,它现在已经属于你了。”布瑞纳成名以后,还念念不忘小时候父亲给他的那枚硬币。他说:“我的那些朋友得到…  相似文献   

13.
如果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相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能真正“动”起来。  相似文献   

14.
“简简单单教语文,平平实实更有歌。”这是笔者近日观赏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执教《匆匆》后的深切感受。支老师的课没有精心预设的场景演练,没有精美课件的渲染衬托,更没有支离破碎的分析问答,他只是凭借引导孩子反反复复地读——这一最“原始”、最“传统”的教学方式,便深深激起了全体学生与听课教师的心灵共振。整整两堂课的时间内,执教者、学习者、观摩者,不时发出由衷的笑声和掌声,一股浓浓的春意始终盈荡在做课的现场。一、诱导孩子“用心灵去诵读”读,既是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基本切入点,又是教师启发学生理解文本的重要…  相似文献   

15.
周榅玉 《早期教育》2005,(11):36-36
一位从德国回来的女士谈及她在国外亲身经历过的襄一个星期天,她领着五岁的儿子到公园玩,儿子用一架纸飞机换回了德国小朋友的一辆玩具小汽车。这件事使她大吃一晾。因为那架纸飞机只值五美分,而小汽车少说也值二十美元。开始时她以为是儿子在撒谎,当她找到“汽车”的小主人和她母亲时。那位母亲说:“小汽车是属于孩子的,该由孩子做主。”她还说:“你儿子喜欢,小汽车就归他了。过一会儿.我会领着孩子去商店,让他知道那辆小汽车值多少钱,能买多少架纸飞机。”  相似文献   

16.
父与子     
假日,孩子一蹦一跳地跟着父亲到附近的报摊上买报纸。一不小心,碰倒了放在靠路边的一个报架,一份份新报纸散落开来。父亲赶紧蹲下来,与孩子一起,迅速地把报纸按原来的样子摞放好。父亲随即买了两份报纸,一份是定期来买的周报,一份则是过去从来没买过的小报。父亲还礼貌地对报摊主人说了声对不起。但这位报摊主人却冷着脸,没说一句话。  相似文献   

17.
我有一个胖乎乎活泼可爱的儿子(北京市门头沟区东辛房幼儿园李晓航)。自从孩子呱呱落地那一刻起,我们就对他寄予了无限的希望,希望他长大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天,一份报纸上说,经常和父亲在一起的孩子比经常和母亲在一起的孩子,要聪明得多。我决定试一试。由于孩子的父亲工作非常忙,在家的时间有限,我便把全部的家务承担下来,好让父亲和孩子有足够的时间在一起。  相似文献   

18.
叙利奥12岁,是五年级学生,在家中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大。他的父亲是铁路上的职员,白天工作,晚上还要接文件来抄写,以贴补家用。最近,父亲接到一份抄写签条的工作。这工作很辛苦,父亲年纪也大了,做得十分吃力。于是,叙利奥提出帮爸爸工作,但父亲不同意,他决定偷偷地帮父亲工作。一天晚上,叙利奥在父亲睡去后,怀着欢  相似文献   

19.
文题是当代著名女作家毕淑敏《孩子 ,我为什么打你》一文结尾处的一句话 ,对它的注意是在乡下听了一节现代文阅读课而引发的。文章叫《父亲的爱》,是学《背影》后所设计的课外拓展阅读。文中记叙了这样一个情节 :小时候因为嘴谗偷了供销社的几粒糖果 ,父亲发现后不仅让“我”如数送回 ,向售货员叔叔认错 ,还逼着“我”去干给供销社装卸货物这种与“我”体能和年龄不相称的重活来惩罚“我”。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理解这一内容时 ,学生们的看法产生了分歧 ,大部分同学认为父亲让“我”把偷得的糖果送回并向售货员认错的做法是对的 ,但不赞成逼…  相似文献   

20.
父亲的礼物     
美国著名喜剧演员戴维·布瑞纳中学毕业时,向父亲求助。父亲送给他一枚硬币,并告诉他“用这枚硬币买一张报纸,一字不漏地读一遍,然后翻到广告栏,自己找一个工作,到世界上去闯一闯。”后来,戴维·布瑞纳经过艰苦奋斗取得了成功。这个明星在回首往事时,认为父亲的那枚硬币是最好的礼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