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利用Fock态表象下的Wigner函数表示式,计算q-玻色湮没算符k次幂本征态的Wigner函数;并依据Wigner函数在相空间的分布规律,讨论这些本征态的非经典特性。结果表明:通过q形变可以把相干态由准经典态变为具有非经典特性的量子态;q-玻色湮没算符的本征态都是具有非经典特性的量子态(其Wigner函数均出现负值)。  相似文献   

2.
用数值方法研究了奇偶qs相干态的二阶相关函数对参数s和q的敏感度.结果表明:当q或s(0相似文献   

3.
用算符的正规乘积形式加上算符内的有序积分技术(IWOP)及特征函数法计算了介观Schrodinger锚态——奇相干态、偶相干态和Yurke—Stoler态的Wigner函数,并由此而作出的Wigner函数分布图,表明,算符方法研究量子系统的相干和消相干是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构造了叠加相干态|αθ〉=C(|α〉+e|-α〉),研究了θ和α对该量子态Wigner函数及其边缘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Wigner函数及其边缘分布明显受到θ和α的调节.  相似文献   

5.
构造了多模相干态的一般形式;依据量子力学中的线性叠加原理应用多模相干态的一般形式,构造出两态叠加的多模奇偶相干态光场的代表形式Ψ~2;用现有文献涉及的一些多模奇偶相干态光场场验证了Ψ~2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
实现腔场奇偶相干叠加态的隐形传送,在量子信息领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提出利用V型原子与腔场的相互作用系统进行概率传送腔场的奇偶相干叠加态的有效方案.在此方案中,对于振幅很大的单模光场,通过实行Bell态测量,能成功地传送腔场的奇偶相干叠加态,其成功的总概率为0.25.  相似文献   

7.
由密度算符ρ=∑fn|n〉〈|描述热态的非经典性是项很有意义的研究。可用数态的Wigner函数Wn(q,p)表达ρ,描述热态的Wigner函数W(q,p)。用量δ来描述和量度态的非经典性非常合适。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确定量子态过滤的方法,评价了奇偶相干态的去相干通道的敏感性.发现奇相干态探测场要比偶相干态探测场对去相干性更敏感.同时也发现精确限制的渐进行为和其他探测场的行为一样.  相似文献   

9.
根据Ludwig Knll对两个量子态之间距离函数的定义,得到了任意一个相干态|α_0)与相干态|a>和他的相反态通过任意系数的线性叠加组成的叠加态——猫态|Ψ>之间的距离函数的一般表达式D(r,r_0,φ).依据D(r,r_0,φ)讨论了|α_0>与|Ψ>之间的相似特性与它们的内禀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态|α_0)与|Ψ>之间相似程度不但与每个相干态在复空间平移的距离有关,而且与态|α_0>与|α>相对初始相位差△θ以及叠加相位相关;详细讨论了奇偶相干态和|α_0>之间可能的相似特性。  相似文献   

10.
利用多模压缩态的一般理论,研究了由多模泛函相干态光场和多模泛函虚相干态光场组成的一种两态叠加多模泛函叠加光场的高次和压缩特性,结果发现,当腔模总数和压缩次数之积为偶数时,在光场的某些特定等相位面上,态总可呈现等幂次和压缩效应,各模经典强度的空间分布函数对态的高次和压缩效应的压缩程度和压缩深度产生直接的影响,随着光场经典强度空间分布函数的变化,态中不同模所呈现的高次和压缩效应的压缩程度和压缩深度在空间的分布是各向异性的.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利用二进制序列构造的非正则低密度校验码的新颖简单的方法.仿真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构造的低密度校验码在高斯白噪声信道BPSK调制下的迭代译码性能很好,并且在没有环长度为4的情况下具有较好的码重分布特性.  相似文献   

12.
QC—LDPC码(准循环低密度奇偶校验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LDPC码研究分支。QC-LDPC码是一类结构化的LDPC码,其校验矩阵日采用准循环方式构造。IEEE802.16e协议中给出了一种具有准循环特性的监督矩阵,具有实现复杂度低的特点,易于硬件实现。本文主要介绍了协议中的Qc—LDPC码的编码过程,并给出了各种译码算法的译码性能。仿真表明,对于高速率LDPC码的最小和(MS)算法和对数域的置信传播(Log-BP)算法的性能相比有约0.5dB损失,但归一化最小和(NMS)算法和匹配行重量的最小和(Rwm—MS)算法的性能与Log—BP算法性能很相近,且复杂度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一种性能优化的Benes网络结构作为开关网络用于WiMAX系统中的低密度奇偶校验码译码器.该网络结构在译码器的输入数目不是2的指数时,能获得最优化的性能.该网络结构是非阻塞的并且可以实现输入输出之间的任何排列组合,因此可以支持WiMAX系统中规定的19种模式.为了减少网络结构的硬件复杂度,提出一种用来产生该网络中所有2×2开关的控制信号的高效算法.同时,使用该高效算法可以减少整个网络的延时.结果表明,该控制信号的生成电路可以节省25.4%的芯片面积,并且总体网络的延时可以缩短36.2%.  相似文献   

14.
根据多边类型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的结构优势,提出了简化的分组选择删余算法,设计了码率自适应的多边类型低密度奇偶校验码。仿真结果表明,相较于码率自适应不规则低密度奇偶校验码以及可有效编码的码率自适应的低密度奇偶校验码,本文设计的码率自适应的多边类型低密度奇偶校验码在BER=10-6时有0.1-0.2dB范围的增益;同时在混合自动重传方案中,当吞吐量为0.71b/s/Hz时分别有0.6dB,1.2dB的增益。  相似文献   

15.
为了利用小波压缩图像的残留冗余减小其经过衰落信道造成的传输错误,并针对直接利用场模型描述残留冗余概率结构带来的较高计算复杂度,提出了一种简化的残留冗余统计模型和低复杂度的信源信道联合译码方法.小波压缩图像的复杂残留冗余统计模型被简化成多个独立的一维Markov链构成的统计校验方程,并被看作是一种具有类似于LDPC码结构的天然信道编码,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一种并行的和积迭代联合译码算法.仿真显示该联合译码算法既可以充分利用多个方向的残留冗余进行纠错,提高重建图像的PSNR,又可以减小联合译码的复杂度和延时,并且在同样的数据传输率下,比利用算术码的传统分离编码系统鲁棒性更好.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两类三角函数的奇偶性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针对无线通信课程中纠错编码部分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用Microsoft Visual C++6.0编程软件进行辅助实验教学。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由于其较好的纠错性能而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开发LDPC码的交织技术在抗击衰落信道中的实验,编写其中的相关程序并仿真,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纠错编码原理。这样,通过实验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我们将利用奇偶函数的复合运算、求导运算、积分运算和求反函数运算给出判定函数奇偶性的方法,并举例说明这些方法的应用.然后再给出函数非负性的一种判定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函数不等式的证明中.  相似文献   

19.
Multiple antenna wireless systems can provide larger channel capacity and enable spatial diversity to combat fading. In this paper we conduct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design of coded space-time system obtained by serially concatenating channel code module and space-time code module with an interleaver in between. As an example, the system is constructed by employing low decoding complexity turbo-SPC (single parity check) code as outer module and linear complex field space-time code as inner module, which achieves full diversity and lossless equivalent channel capacity. Simulation results prove that our designed system performs well and it only loses 0.8 dB from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capacity at BER = 10^-5 in the case of information bit length 6048. Compared with turbo code-based systems, it also has lower error floor.  相似文献   

20.
Differences in preservic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perceptions between divisibility by two, or 'evenness' and divisibility by another number have been observed. This led to an inquiry into participa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parity of the whole numbers.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equivalence of the number properties of being 'even' and being 'divisible by two' is not taken for granted. Rather, the parity is often perceived as a function of the last digit of the number. The extent of this perception is investigated. Some pedagogical approaches ar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