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是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和江泽民“三个代表”为指导的纲领性文件,它为进入新世纪的基础教育指明了改革与发展方向。《决定》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要“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学校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要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学生打好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是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生动活泼发展的同时,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质,就是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本,以人的个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为本。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内涵和基本价值取向,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精髓。“以知识为本”和“以技术为本”的教育,不能培养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素质教育是全面和谐发展的前提,人文教育是全面和谐发展的支撑,个性发展是全面和谐发展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1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第四条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施行全面发展的教育,这一点毋庸置疑,同时,“全面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结构,其要素组成及其相互关系也以“德、智、体等方面”作了界定,于是相应地在全面发展教育中以“德育、智育、体育”这一次序排列也就理所当然。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逻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一个哲学范畴,政治经济学范围,更是一个教育范畴,马克思以揭示社会交换关系发民擅中心线索,指出全面发展的人是“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人的全面发展受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影响,它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特点,只有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因此“教育应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这是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这是从理论高度对发展的内涵进行的科学凝炼和创新。突出发展主题,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按“五统筹”的思路来推进发展,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人本发展篇     
教育首先是人学。但是,在较长的时期里,在较深的程度上,我们的教育往往是“见物不见人”和“重物性轻人性”。姜堰人深知.不管何时何地,作为一个有良知和有责任感的教育人.都必须矢志不渝做好“人学”这篇大文章,理直气壮地变“以分为本,以人为末”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培养积极向上、德才兼备、精力充沛、全面发展的人,铸造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格。  相似文献   

7.
董浩 《黑龙江教育》2001,(4):I001-I001
新世纪、新千年伊始,全省教育工作会议部署“十五”期间特别是2001年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重点工作,为我省教育事业下一步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为目标,以改革为动力,以扩大开放和服务经济建设为主要面向、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这是整个“十五”期间我省教育发展所要始终坚持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8.
科学的教育发展观的一个基本内涵,就是强调“以人为本”.这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多年来,我们共同关注和研讨的是教育教学工作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为核心,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中心,但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教育者自身的发展以及价值的体现,及其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在研究和推进新课程的过程中,如何“以教师为本”,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生命教育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生命教育理论以生活教育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等为依据,以教师和学生生命价值的充分发展和发挥为宗旨,以教育价值和教育意义的充分实现为最终目标。它试图重新发现“人为何生”的最终价值,试图重新发现“师为何生”、“师何以为生”的最终价值,试图重新发现“生为何生”、“生何以为生”的最终价值。这一理论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素质教育本质的体现,是学生发展与社会进步需要在根本利益和价值体系上的统一,也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否“以学生发展为本”,是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在价值观、学生观上的本质区别。因此,牢固树立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新理念,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期话题围绕“怎样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这一主题开展了讨论,旨在唤起广大中小学教师对传统的价值观、教学观、学生观进行再认识,从而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新理念。  相似文献   

11.
以“尊重生命、彰显个性”为取向,以小班化教育为平台,顺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从德育目标、方法措施、检测评价、机制保障上构筑小班化德育体系,培养学生的人精神和全面素质,做到“人格健全有素质,学养深厚有智慧,个性张扬有空间,全面发展有特长”。这在银小被称为人化德育。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的,其主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核心是“五个统筹”,即“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中心的,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社会发展观。  相似文献   

13.
我国西南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具有其理论和实践基础。以教育跨越式发展为先导然后带动全局,是落后地区实现自我发展的必由之路。西南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是“一本四维”模式,“一个根本”,即“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四个维度”包括“以观念更新为前提”“以课程和教学改革为途径”“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评价和管理为保障、动力”。  相似文献   

14.
“十一五”规划将以素质教育为主题.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晨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主要任务,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体制和机制改革为动力.增强教育的活力,继续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开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今天,“和谐社会”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和谐”一词也频频见诸报端杂志。应该看到,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科学发展观”,再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系列命题的提出不仅反映了一个对于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深入认识的过程,体现了我们国家越来越明显的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倾向,也体现了国家发展的价值取向——和谐,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人的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和境遇,为了更好的建设人本身。而作为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为最高追求的教育,如何造就和谐发展之人才,  相似文献   

16.
《天津教育》2008,(11):F0002-F0002
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坐落在河西区柳林地区,是天津市首批国家级示范性高级中学。学校以“内涵发展,强师兴校”为指导;以“创办人民满意的优质示范校”为工作中心;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以“扎实推进课程改革”为基本渠道,开放办学,服务社会,改革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和田径运动场、体育馆、游泳馆、实验楼、劳技楼、艺术楼等先进设施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相似文献   

17.
人文教育、科学教育的整合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指导,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精心策划、积极运作“两种教育”的整合,促进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还要不断更新和完善“两种教育”的整合,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主论基础,并经过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创立并形成了邓小平“阶段性”发展理论,这一理论历经了从“三步走”发展战略到“台阶式”发展思想,并到“具体发展过程的阶段性”思想的两次大飞跃,凝结了两代领导人的集体智慧,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最新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进入新世纪,学习掌握邓小平的“阶段性”发展理论,必将增强我们分阶段有步骤扎扎实实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且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是一种全面的完整的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教育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非常密切,用科学发展观审视海宁的基础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高度重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的发展问题,强调“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