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题与主义”论战,是五四时期第一次马克思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潮的公开激烈的战斗。斗争完全表明,革命的先驱者李大钊同志,是一名英勇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战士。陈毅同志曾以“先驱好肝胆,松柏耐岁寒”的诗句来颂扬李大钊,实际上反映了党和人民对他最公正的评价。可是万恶的“四人帮”,为了要把这位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打成“资产级级民主派”,竟然污蔑这次“问题与主义”论战是所谓“资产阶级内部的争论”,他当时发表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著名论文,是“站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立场来欢迎十  相似文献   

2.
台港新儒家唐君毅是标举和系统阐释“中国艺术精神”的第一人.他从四个层面探讨此论题:一、贯注于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精神;二、中国艺术主体之精神;三、中国艺术所显发的人的精神;四、儒道两家分别体现出的艺术精神.唐氏的相关论点问题和意义并存:“中国艺术精神”这一概念模糊而不固定,有泛化倾向,二分儒道以抬高儒家艺术精神的做法体现了新儒家的立场和偏见.但唐氏提出此命题有发轫之义,以心性之学和中西比较的视野解读中国艺术颇有洞见.  相似文献   

3.
五四新文化运动已过去八十余年了,检讨“五四”成为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现代新儒家站在民族文化本位的立场上,对五四新文化运动进行了认真的梳理。一方面,他们对“五四”思想启蒙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新文化运动有功于儒家思想的新开展;另一方面,他们对“新青年”学者盲从西方的激烈反传统态度和唯科学主义思潮表示强烈的不满,具有否定“五四”的倾向。他们在反省“五四”的基础上,提出了重建中国文化的方案,充满着哲学的睿智,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4.
“关系”是儒家伦理和德育的基石.儒家之“关系”,具有伦理分层、情本体、不对等性等特点.基于关系主义的儒家德育传统,主要体现在以“成人”为依归、注重私人关系、偏于责任教育、“诚”为体用诸方面.站在建设共同体的立场上,儒家德育传统遭遇着情与理、公与私等“关系”困境.从建设共同体这个“家”出发,基于个体的社会认同过程,儒家德育传统需要以社会个体为基点,指向“完整的人”,需要认识和理解“关系”,并在共同体建构中养成基于关系的品格,从而实现由关系主义向关系理性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莫言在他的小说世界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人”“鬼”共生的画面,他对“鬼”的描写也较为客观和全面,既能站在民间普通百姓的立场上阐述“鬼”存在的合理性,又能站在知识分子的立场上通过“鬼”的视角来鞭挞国民弱点。文章通过莫言写“鬼”的原因,他笔下不同类型的“鬼”和写“鬼”的不同立场来阐述莫言小说中的“人”“鬼”纠葛。  相似文献   

6.
1977年台湾爆发“乡土文学”论战,“乡土派”大获全胜。但是,“乡土派”在论战中的胜利并未使这一文学流派得以发展,相反,论战之后“乡土文学”风流云散,乡土文学的作家直接或间接地相继转入符合各自利益立场的政治叙述——“统-独”论述众说纷纭。在这样的情况下,陈映真坚持“乡土文学”论战所找回的台湾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策略性地避开政治权力的压制,逐步转入政治小说的创作,寻找国家统一的历史、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7.
钱穆、余英时以史学立场为学术路向论述儒学,他们不仅推崇宋明理学,而且对于清代“道问学”精神评价甚高,并指出宋明与清代之间存在学术渊源。这与现代新儒家独尊宋明理学,语垢清代学术的哲学立场不无抵牾。然而,就其复兴儒学和寻求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来看,他们仍然相互同情,心有戚戚焉。因此,钱、余与现代新儒家虽“道不同不相为谋”,但仍可被视为20世纪复兴儒学这一学术思潮的新儒家。  相似文献   

8.
16~18世纪,西欧在基督教的文化背景下,产生了以布鲁诺和斯宾诺莎为代表的泛神论。中国佛教天台宗,8世纪就出现了湛然的“无情有性”泛神论思想。虽然他们都把“神”自然化,但前者站在唯物主义立场,后者却站在唯心主义立场;在时间上,中国泛神论的产生比西欧要早5个多世纪。  相似文献   

9.
20世纪40年代初,国统区关于“妇女回家”问题的论战显示,主张“妇女回家”的封建守旧派依据了长期以来颇有影响的生理决定论,而反对“妇女回家”的先进人士则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运用了具有社会性别理论特征的理念,并取得了舆论胜利,但实际生活中却出现了空前规模的裁减女职员逆流。先进人士对“回家论”者的批驳因服从抗战需要,没有持续下去,因而这次对旧思想文化观念的清算并不彻底。  相似文献   

10.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一定的教育路线是由一定的政治路线决定的,反过来又为一定的政治路线服务.在我国先秦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孔老二和孟轲顽固地站在奴隶主贵族的立场上,提出了一条“克己复礼”的反动政治路线,极力维护西周的奴隶制。儒家的教育路线是为这条反动政治路线服务的。这条教育路线坚持“复礼”、行“先王之教”,培养“法古”“循礼”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文学的“严肃性”问题: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严肃性”问题;二是从新文学与复古文学的论战看文学的“严肃性”;三是从当代文学中出现的一些新的文学现象来思考文学的“严肃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张君劢(1887—1969年),中国现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也是中国现代新儒家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徘徊于政治与学术之间”,阐扬儒家传统文化,力倡“唯实的唯心主义”和“自由意志”的人生观,鼓吹建立“修正的民主政治”,在20世纪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具有广泛的影响。本文拟就张君劢与发生在20世纪初期的那场“科玄论战”的关系试做再探讨,特别是对论战的思想文化背景以及张氏的思想矛盾做进一步分析。一、张君劢———“科玄论战”的主角1923年2月14日,张君劢应邀到清华大学对一批即将赴美的留学生发表题为《人生观》的演讲…  相似文献   

13.
《反杜林论》作为批判性著作而又理论建树辉煌,具有鲜明的论战特点:恩格斯对杜林的批判是站在无产阶级哲学党性立场、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的科学的批判;坚持边破边立的论战方法,寓批判于说理,在说理中见批判,是破与立完美统一的光辉典范;体现了幽默而犀利的战斗风格,这种独特的战斗风格服务于特定的思想内容,而使其更加光华熠熠  相似文献   

14.
从“科玄论战”到“良知自我坎陷”李翔海一1923年2月14日,第一代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张君劢,在清华大学发表了题为“人生观”的演讲。其时,继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宣告“欧州科学万能的迷梦已经破产”之后,现代新儒家的开山鼻祖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  相似文献   

15.
“信教自由论战”是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里的一次重要论争。这次论战以思想文化界著名人物陈独秀、蔡元培、吴虞等人为一方,以周作人、钱玄同等人为另一方,双方就非基督教运动是否符合宪法“信教自由”原则以及相关的各种问题展开了论辩,在中国思想界掀起一阵轩然大波。本文对此次论战的起因、论战内容及论战对非基督教运动的影响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儒家论人的价值,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关于人类的价值,二是关于个体的价值。本文对儒家的人类价值观作一点探索。儒家肯定“人”作为一个物类在天地间占有突出的位置,具有高于万物的价值。他们探讨人的价值重点在于说明人之所以为人之道。“价值”是外来的现代名词,在西方也是近代才开始流行。但是,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关于人的价值观念,在中国古代,它早已存在。从神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原始社会里,  相似文献   

17.
韩东和伊沙是"他们"诗社发展到不同阶段的代表诗人。在诗学观念上,他们同时站在民间写作的立场,走出神性写作的规训,认真地体味世俗趣味和平凡人生,表现了鲜明的反文化的决绝姿态。可二人却选择了不同的审美立场,韩东走了一条向日常生活回归的还原之路,而伊沙却选择了推倒诗歌圣坛的颠覆之举。  相似文献   

18.
班级中都有“学困生”的存在,而“学困生”的造成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慢性发展的结果。他们普遍存在压抑感,深感前途渺茫。具有厌学情绪。因此教师更应该多站在他们的立场考虑问题,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远离学困。  相似文献   

19.
最近 ,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的伟大口号 ,是站在历史与现实的角度 ,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行策划布局的又一重大治国方略。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延续 ,为全国人民在新世纪前进的征途中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动力 ,特别是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德治思想的历史考察以德治国的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根源。儒家先贤很早就注意到“德治”的重要性 ,先秦儒家站在治国安民的立场上 ,把“为政以德”作为以德治国的中心思想。“为政以德”这一命题 ,首先是由孔子提出来的。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指出 :…  相似文献   

20.
二、“漆黑一团”的胡適派世界观胡適是把人生观与世界观混淆在—起的,他说:所谓人生观,是包括世界观的。前面所引关于“人生观之因”的—段,也包括了世界观的意思在内。为了容易明白起见,我把它分开来说,先从世界观方面来讲,并同时说到历史观。在1923年中国学术界曾发生一场讨论“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论战的一方是以张君勱为主的所谓“玄学鬼”阵营(就是跟蒋介石当走狗的国家社会党的张君勱);还有一方是以丁文江为主的吴稚暉、胡適这批人,为方便起见,在这里我们统称为胡適派。胡適派自称是“科学”的阵营,其实他们也是“玄学鬼”,他们挂着科学的招牌,去反对他们所称谓的“玄学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