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前大部分中小学通过“内改”均实行了校长负责制。这种人事权、办学权和财物权集校长于一身的管理体制 ,无疑使学校有了更大的办学自主权 ,使学校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生机和活力。但是大量的事实也表明 ,校长负责制后的校长治校行为 ,同样存在着一些亟待完善的问题。比如有的校长在解决和处理学校改革出现的一些难点、疑点、热点等棘手问题 ,只靠法定的权力因素 ,而忽视了非权力的影响和作用 ;有的校长在“四定”和“四制”等原则问题上 ,则错误地把校长负责制理解为校长集权制 ,事无巨细均由自己拍板说了算 ,忽视了校内民主集中制 ;有…  相似文献   

3.
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能有效地克服学校内部动力不足和管理效能低下的弊端,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激发广大教职工的办学热情。但是,在实施校长负责制的过程中,如何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改革,还有必要作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正确处理好改革中的各种关系,努力创造一个支持改革、合力办学的内部环境,这是活化内部管理机制,实现办学目标的基本保证。在诸种关系中,最重要的是要明确并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在实际工作中,校长履行领导职责,行使领导权力时,必然会受到多方的制约,如上级、领导班子内部、实施对象、客观实际等等。如何妥善处理好这些关系,是落实和加强校长负责制的关键。这里,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一、与上级领导部门的关系。实行校长负责制  相似文献   

5.
校长负责制就是学校在上级宏观领导下,以校长全面负责为核心,同支部保证监督、教工民主管理相结合,为实现学校工作目标,充分发挥行政管理功能的学校领导关系的结构体系.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认为实行校长负责制应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学校内部实行什么样的领导体制,作了明确的规定,即“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这是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这一新的领导体制的确立,对发挥校长才能,强化学校内部管理,增强运行机制和学校活力,全面提高办学效益,有着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师范学校是为小学教育输送合格师资的基地。师范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小学师资队伍的素质以及初等教育的质量。我们认为,改革师范学校管理制度,实行校长负责制是办好师范学校的重要一环。师范学校应该实行校长负责制粉碎“四人帮”后,师范学校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个制度对于恢复和整顿当时师范学校的教育秩序,起了积极作用。但也暴露了新的矛盾,突出的是责权分离。支部领导,没有规定明确的责任;校长负责,但又不能对学校实行领导,影响了学校的科学管理和办学质量。一所师范学校是一个动态的活动机体,要使这个机体充满活力,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决策者和指挥者。这个决策者和指挥者是谁呢?应该是校长。师范学校校长是政府主管部门任命的学校行政总负责  相似文献   

8.
9.
实行校长负责制要正确处理三方面关系宝坻县教育局副局长杨万淑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的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的精神,按照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部署,我县教育系统47所学校于1994年6月开始进行校长负责制试点,经年底检查,运...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示以及省、市要求,自1993年下半年起,全市三分之一中小学实行以校长负责制为中心,自费结构工资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五制”改革,即校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考核奖励制。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教职工积极性,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我校是“五制”改革的首批试点单位,校长被明确地推上学校领导的中心位置,如何把握好校长角色,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是摆在试点学校校长面前的实际问题。下面就此谈几点看法。 一、校长的职权与职责的关系 《吴江市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配套改革试行意见》明确规定“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负责领导、组织学校的教育教学和校办企业工作”,“在行使国家规定的学校管理工作权限时,校长拥有行政工作指挥权、决策权、人事聘任权、工资分配权、经费使用权、教职工奖惩权、校内机构设置或撤消权”。可谓集学校领导权力于一身。但作为校长更应清楚自己肩  相似文献   

11.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的中小学管理体制从理 论上和实践上逐步趋向于校长负责制。教育管理理论 认为实行校长负责制,能使学校的职责明晰,制度完善 管理有序,效果突出,有利于学校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但是,由于各项制度不健全,各种关系未理顺,监督无着 落和考评激励不到位,实践中出现了许多不如人意甚至 无奈的现象。 根据以往学校管理的实践,我们认为,实行校长负 责制,要在正确界定校长负责制的基础上,完善校长负 责制的各项机制,才能顺利地实行校长负责制。 校长负责制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必然有它的内涵和 外延。它的特点是校长负责…  相似文献   

12.
实行校长负责制后校长更应关心教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行校长负责制后,学校对教师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更高的目标,一些教师感到压力很大。为了切实提高管理效率,校长在抓好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更要注意关心教师,满足教师的需要,与教师建立一种真挚而又平等互助的合作关系。激励教师振奋精神,搞好工作。  相似文献   

13.
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公布后,各地中小学校积极实行校长负责制。我就此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发现有人把校长负责制理解为“一长制”,集权于校长一身,“个人说了算”。这就造成一些校长个人专断,影响团结,不利于群策群力办好学校。因此,当前怎样当好  相似文献   

14.
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了党政分开的重大决策。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学校党组织的职能转变为起保证监督作用已在党的章程中正式确定下来。这一决策的根本意义在于真正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校长的积极作用,提高学校行政管理水平,办好学校,更好地实现学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承担的重任,但是怎样才能实行好校长负责制,  相似文献   

15.
编辑部负责同志:四月份我们参加了湖北省学校管理研究会年会.在讨论中,许多中、小学校长都谈到,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是整个教育改革链条中的重要一环,试行校长负责制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是一件大事,必须认真对待.大家谈到,在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中,应当注意如下几个问题.一、实行校长负责制,应该同时加强研究工作.如现行的中小学领导体制基本上是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执行中,虽然存在着种种弊端,但过去  相似文献   

16.
我区在校长负责制的试点开始时,就提出了处理好校长与党支部等关系的一些原则意见。随着试点的深入,又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座谈、交流、总结,初步形成了以下几条意见:一、校长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校长是由政府部门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任命的,对上级机关负责就意味着对国家负责。在认识上要强调对国家负责与对群众负责的一致性。校长要有法律观念、政策观念、纪律观  相似文献   

17.
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全面推行,为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景带来了新的充满生机的活力。在推行校长负责制的过程中,党政关系如何处理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归纳,当前学校党政关系大致有下列四种类型: 一是协调型,党政主要领导都能各自找准自己的位置,各司其职,合作共事,和谐协调,事业兴旺。二是分权型,党政主要领导分工分家,各行共事,互不干涉,但时有矛盾,有的各自调  相似文献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法规中都明确规定,在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实行校长负责制,是依法治教的一个重要环节。理顺党政关系,让书记、校长各负其责,形成合力,是保证校长依法治校的关健。如何理顺校长和书记的关系?这是实行校长负责制必然会遇到的问题。首先校长、书记要摆正自己在学校中的位置,明确各自的工作性质、工作程序、工作手段、工作目标等等。一句话,就是要解决认识问题。只要认识清楚了,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根据宪法规定,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个规定是同中国的国情和高等学校的性质、任务和特点相适应的。我们国家是由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较之其他单位而言,党的领导在高等学校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和出科学成果的地方,有很强的阶级性和政治性。只有坚持和加强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证高等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也才能“生产”出符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专门人才和科学成果。而实行…  相似文献   

20.
1994年以来,我校试行了校长负来制。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我们认为要建立统一的高效率的学校指挥系统,校长必须处理好个人与行政班子集体、行政与党支部、行政与教代会、学校与上级领导的关系,争取达到班子步调一致,在党组织的领导和群众的支持下有效地开展工作。一、处理好校长与行政班子集体的关系校长要有集体观念。校长的决策也许是正确的,但是正确的决策必须得到班子集体的认可,才能形成集体的意志,才能付诸统一的行动。何况校长的视野范围有限,决策水平有限,个人的判断不可能全部正确。为了避免决策的失误,校长必须认真听取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