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大学排行研究与实践的进展及评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排行在传统上属于社会评估范畴。近年来,由于多主体的参与与高校改革,大学排行的传统概念与实践逐渐发生着变化。大学排行应该围绕“大学发展”的核心指标展开,构建大学发展性排行指标与评估体系。因为只有大学发展了,才能满足多方需求,更好地实现大学排行多种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前,对大学排行的关注,多是从排行本身的利弊、如何完善以及对大学与社会的影响方面,而较少从学生的角度来审视大学排行的影响。实际上,大学排行对某些即将进入大学的学生而言,在择校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参考。同时,大学排行对来自排行中大学毕业生的未来职业生涯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职业生涯的早期。文章以美国大学排行对学生的影响为参照,以期能折射出我国大学排行在学生择校、就业过程中的作用,从而为我们更好地利用大学排行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粘合作用是英语语篇分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也是连接同一语篇中各个句子的纽带。有了这条纽带,语篇就完整;缺了它,语篇则会“语无伦次”,甚至完全解体。从方式和手段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内向参照和外向参照的对比,粘合作用在语篇中出现的方式,通过语音、语法、词汇、三个方面例句的剖析,发现粘合关系在语篇中表达的手段。旨在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它、正确地使用它。  相似文献   

4.
儒家修身伦理与现代健身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修身伦理源远流长,它涵容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修身伦理上曾达到登造极的地步,形成中国人思想史上一大景观,从而折射出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人在身心、道德和伦理观念上追求和谐一致发展观的历史现实。现代健身运动是以中国传统修身伦理为基础,接受西方传统健身观念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其发展充分吸收了儒家传统思想的精髓。本旨在探析儒家修身伦理与现代健身观念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伦理价值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一个人德行的具体表现。在声乐教学中,通过对中国民族歌剧的排演,融入中华民族传统伦理价值观,让大学生能更好的接受华夏传统伦理道德的洗礼,得到专业的提升和精神的升华。  相似文献   

6.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消费主义为标志的西方后现代文化思潮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中国当代社会,以“快适伦理”(ethic of Nice2ness)为表征的“后情感主义”(postemotionalism)审美趋向日益显现,加剧了社会美丑不分的道德恐慌与伦理失范。因此,在重新找回传统审美正义与传统文化伦理的方法与途径中,太极拳所内涵的审美伦理使习练太极拳成为抵御后情感社会文化审美困惑的一种积极方法,也是人体验牛命美的绝佳途径。如何更好地弘扬太极拳文化去重构后情感时代的审美伦理,重新树立真善美的人生情怀将是大家应该共同努力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城邦伦理与个体伦理是柏拉图构造“贤人政治”的两个重要的权力伦理视角,集中地展现出柏拉图政治思维中的整体性思维、个体伦理思维以及人治思维。在剖析“贤人政治”构造过程中的政治思维特质后,本文进而批判性地反思了中国传统的“好人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8.
伦理和道德是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但它们并不相同。伦理是指维系以家庭为核心的、相对密切的社会关系的原则;而道德作为人内心世界体现出的行为准则,是调节伦理关系的主要手段。中国传统哲学著名的孟子"五伦"说,可以形象地说明伦理和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传统伦理价值观与社会现代化的矛盾和冲突,传统伦理价值观对中国现代化过程所发挥的影响和功能作用,是近现代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特别突出的问题。一方面,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过程对传统伦理价值观冲击很大;另一方面,传统伦理价值观作为一种已经渗透到中国人深层心理结构的文化传统,又对中国现代化的目标选择和进程有一定的制约和影响。因此,研究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与中国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更深入地理解近现代中国文化变迁的基本轨迹,也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探索和把握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基本趋向。 一、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性质和社会功能 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伦理道德基础的国家,道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并且是最成功的一部分。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漫长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严密而具体的、世代相传的论理道德规范体系,在  相似文献   

10.
消费伦理是一种道德观念,是针对人们的消费水平、消费方式等提出了有关伦理道德的层面。传统的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随着社会的变迁,传统的消费伦理在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迁。但并不意味着消费伦理对传统伦理的彻底颠覆,消费伦理在传统伦理上实现了自身的超越和发展,并随着当代社会人的思想变迁而构建适合当代人思想的消费伦理。本文通过对消费伦理以及实质的分析,将其和传统伦理进行对比,为当代伦理学的变革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梁漱溟对西方的民主和科学精神也是极力赞同的,不过,依据化系统三层次说,他认为西方“奋往直前”的精神忽略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伦理情谊,必须借助儒家化加以补充,使之更“纯洁化”,以便使资本主义在中国更好地扎根,生长,在中与西,传统与现代之间,梁漱溟的内心是矛盾的,透过矛盾,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西化的理解,达到了更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汉调二黄《五女拜寿》是一部劝孝诫逆的家庭伦理剧。以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规范为参照,可以发现该剧折射出传统家庭在亲子伦理关系、夫妻伦理关系方面存在的部分疾症。梳理并揭示出这些疾症,对促成传统戏曲《五女拜寿》在当下文化语境中的意义再生,对探索传统家庭伦理完成现代转型的路径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的政治思维表现出两大特点,一是道德与政治的整合性;二是人冶主义的内涵。王安石的散强调个人品德修养的政治性目的和社会伦理规范是政治运作的基础,体现了政治思维的道德与政治整合性特点;主张施仁政、强调皇权政治和为政在人,其政治思维的人治主义内核得以鲜明地体现。于此,可见中国传统政治思维对王安石散的渗透。  相似文献   

14.
主体性构成了伦理与价值共同的本体论基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本质特征在于它体现或表现为一种“差序格局”.由此决定了中国传统伦理特定的道德化价值实现和制度化价值实现的路径抉择:人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国传统伦理的现代化转向就是一个中国传统伦理的“价值实现”过程,而不是一个割断传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现代师生关系的建构与超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化之关键在于“关系”,中国社会自古就是一种伦理、人情的社会。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尊师爱生”的一种代际伦理关系,充满“师道尊严”的压制和顺从。我们现在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形成的合作关系,烙上了市场经济的痕迹。现代师生关系的建构与超越须以传统化为依托,从对传统师生关系的探究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使师生关系转向深厚的人传统和人格平等、权责对等的现代伦理准则。  相似文献   

16.
将小说《野猫湖》中描绘的伦理关系与中国传统的伦理秩序和社会秩序进行参照,在文学伦理学视域下,从伦理困境和伦理选择等方面剖析主人公的悲剧人生,以期阐明小说蕴含的底层人民在社会变革过程中的伦理焦虑和伦理困境,小说的现实寓言对现当代文学研究具有深刻意蕴。  相似文献   

17.
中国注册工程师制度和工程社团章程的伦理意识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17个专业的注册工程师制度法规和45个工程社团章程文本的伦理内涵进行解读,并且参照中国工程师学会的《中国工程师信条》历史沿革和国际工程组织联盟的工程伦理规条范本,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进行了分析比较,可知:中国注册工程师的制度具有明确的伦理意识,但其内涵滞后于当今时代的伦理观念,工程师社团尚缺乏自觉的伦理意识。而中国工程师职业伦理意识的落后现状与当前中国工程实践快速发展的局面严重不适应,应该引起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18.
由法律与伦理的一般关系分析入手,考察了法律发展与伦理类型的有机联系,引申出中国法制现代化与伦理变迁的互动关系,得出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实现依赖于传统宗法伦理向现代契约伦理转型的结论。最后,着重从法制现代化的价值目标、运作环境和实施效益三个层面阐明了当代中国法制现代化与建构契约伦理的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19.
反观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只有站在人的价值主体性维度考察经济与伦理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厘清经济与伦理逻辑关系和内在矛盾,并且以此来观照我们的经济制度、经济活动,对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的目的、过程、手段、结果所体现的复杂关系作出合理性评判,正确引导人们的经济行为和价值取向,从而促进社会与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莆田学院学报》2020,(3):16-23
基于人的社会性本质属性,由妈祖文化仪式传播所建构的伦理教育场景出发,运用田野调查及通过社交媒体展开的田野观察等方式,结合比较研究方法的运用,发现妈祖文化的仪式传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整合力量,让人们感受到休戚与共、守望相助的价值,为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提供了本土民俗事项的内部经验。地方高校应更好地认知作为优秀传统文化重要代表的妈祖文化一直在发挥的传播民智、稳定社会、联络人脉等认同作用,探究妈祖文化的当代转型,构建伦理教育"中国话语"的理论自觉,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推进地方高校伦理教育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