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清代长江流域粮食贸易市场,经营形式等问题的考查,分析了清代长江流域粮食贸易的几种不同市场形态,以及流域内以粮食贸易为主的统一市场形成的原因,对我们今天重建长江流域农业新市场,促进西部开发,继续发挥长江流域农业上的经济优势,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粮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主要的大宗商品之一,粮食贸易范围遍及地方小市场、商业都会等城乡市场,规模比两汉时期进一步扩大。贩运是粮食贸易的主要方式,同时粮食又作为实物交换媒介大量进入流通流  相似文献   

3.
由于清代的闭关锁国政策及东北实行的封禁政策,史学界一般认为清代的海运贸易是不足称道的,尤其是内地与东北地区的海运贸易更不会是值得注意的问题。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清代中期,不仅沿海商业活动相当活跃,且内地与东北地区的粮食海运贸易尤其发达,甚至在相当程度上冲击以致破坏了清廷闭关政策的施行,对清代中期社会的稳定和东北边疆的开发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试就清代奉天与内地间粮食海运贸易诸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清代海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政府对外贸易上所实行的闭关政策被认为是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但闭关政策的形成实际上是经过禁海-开放-闭关发展过程的,清代海外贸易政策的发展是清代政治、经济环境所造成的,同时它也反映出清代各个时期政治、经济上的变化,以及它对各个时期海外贸易所造成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5.
分析美国对华反倾销贸易转移的流向后,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了美国对华反倾销贸易转移效应的存在性、方向问题以及价格问题。结果表明:美国对华反倾销确实存在贸易转移效应,贸易流向是欧盟,但是,反倾销对欧盟市场上中国产品的价格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荷兰已多年成为中国在欧盟内仅次于德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然而针对性的研究却相对较少,特别是产业内贸易的相关研究.因此,本文以中荷贸易中占有较大比重的特种机械产业为代表,运用IIT指数测度了其产业内贸易水平,结合2002~2012年的数据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FDI、产业贸易结合度和市场结构对该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粮食生产自2003年以来取得十年连续增产的佳绩,但国家粮食安全压力不减反增。主因是中国粮食增产的面积贡献率32%难以维继,实现粮食全面增产已不现实。中央及时提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和"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战略目标,谷物和口粮成为中国粮食安全的基本项,进口谷物成为必选项,这就需要关注世界粮食。基于世界国别和三大谷物生产的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小麦和玉米增产潜力分布在57个国家、53个国家和92个低产能国家(地区),增产潜力很大。全球化加快发展扩大了国际粮食市场规模,粮食国际贸易率随之提高。相对于小麦和玉米,大米市场扩容、贸易率提高和价格降低,有利于扩大进口,但国际大米市场只有小麦市场的26%和玉米市场的36%,是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道路需要格外加以重视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在17世纪前后,由于海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从而逐渐建立了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尤其是在东亚地区,此时期的中日海外贸易是极其重要的国际贸易.但是,从经济角度来分析,中日的丝铜贸易额偏大,这样一来,使日本大量的白银进入中国市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政策方面来分析,自明朝和日本取消朝贡关系以后,二者就没有建立官方往来,但是,在进入清朝以后,日本也不再朝贡体系范围内.所以,中日贸易是保持中日交往关系的唯一通道,因此,中日贸易的意义非常重要.本文主要对明确之际中日贸易的概念界定和研究意义、贸易政策、贸易渠道、对中日贸易的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粮食经济发生恐慌。面对内外双重危机,南京国民政府加强对粮食贸易的干预。维护粮食自由流通和抵制洋米倾销实际上成为中央政府必须解决的两大粮食流通主题。但是,由于中央政府威权有限,粮食关税政策不能独立自主,始终不能解决省县各自为禁、洋米倾销问题。战前,粮食贸易政策陷入诸多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10.
清初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粮食贸易的兴盛提供了条件;人口增长、农村经济多元化、市镇人口的增加扩大了对粮食的需求;就长江流域来说,下游与中上游不同农作物种植区域的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相对宽松的粮食贸易政策,便利的水运交通等,进一步促进了粮食贸易的繁荣。  相似文献   

11.
清代盐政问题的实质是专卖与市场调节之间的矛盾,专卖制度将食盐贸易截然两分为官、私盐市场,但定额化的盐税征收体系难以根据市场状况及时做出调整,造成的结果是专卖制的崩溃与私盐市场的逐渐发育。"私盐"这一标签,成为盐商、士绅等既得利益者攻击商业对手的有力工具,而因时因势变革的地方盐法制度只不过是各市场主体之间博弈平衡后的结果。作为清代川盐外销集散中心的巴县,保存着十分丰富的档案材料,为深入探讨这一地区较长时间内食盐贸易与盐法制度变迁的互动过程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2.
近十年来,从进出口总量上看,我国粮食商品贸易量增长快速,其中进口的增长幅度更大,导致贸易差额呈下降趋势,尤其是 2004 年以来一直保持逆差。文章从国际经济学原理的角度分析,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汇率、国际粮食价格等。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粮食贸易良性发展,我国应该加大粮食政策支持,增大农业生产技术投入,积极寻找应对价格优势的粮食出口措施。进一步开放粮食贸易市场,适量增加粮食进口将成为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13.
湖南自清代以来一直是国内粮食主产区,也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供给省份之一。对于湖南这个重要的中国中部粮仓省份相关粮食问题研究,民国以来就备受学术界关注。从文本解读的视角细致地梳理了国内外学界对清代至民国湖南粮食研究的现状、特征及不足。  相似文献   

14.
加入WTO对我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入WTO后中国将进一步向世界开放粮食市场,对中国的粮食贸易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但是也带来了机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应认真研究我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发展状况,抓住机遇,制定对策,迎接挑战,充分利用外部世界提供的机会。  相似文献   

15.
加入WTO后中国将进一步向世界开放粮食市场,对中国的粮食贸易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但是也带来了机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应认真研究我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发展状况,抓住机遇,制定对策,迎接挑战,充分利用外部世界提供的机会。  相似文献   

16.
近十年来,从进出口总量上看,我国粮食商品贸易量增长快速,其中进口的增长幅度更大,导致贸易差额呈下降趋势,尤其是2004年以来一直保持逆差.文章从国际经济学原理的角度分析,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汇率、国际粮食价格等.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粮食贸易良性发展,我国应该加大粮食政策支持,增大农业生产技术投入,积极寻找应对价格优势的粮食出口措施.进一步开放粮食贸易市场,适量增加粮食进口将成为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17.
明清江南与江西地区的经济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地邻江南地区,因其地利之便,明清时期江南与江西的经济联系是非常密切的,两地在经济上存在着很大的互补性。大庾岭商路作为清代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的外贸大通道,从经济学角度讲,是非经济的,它是政府海外贸易尤其是清代实行一口通商的结果。明清江西与江南地区密切的市场联系也并非江西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真正体现。清代江西地区过境贸易的繁荣更多地是政府经济政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测算中新各类商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和整体产业内贸易指数,并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出新加坡对华直接投资额、中国市场的对外开放度与整体产业内贸易指数呈正相关,中国和新加坡两国的市场规模差异和贸易平衡度与整体产业内贸易指数呈负相关.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统计笔者所见一题如下: 下表(表二)中的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表二清代北洋贸易三大区域沿海贸易税收 A.古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B.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C.清代“海禁”政策的松弛D.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据笔者所见.该题曾为2013年湖北省、石家庄市、承德县、锦州市、吉林市、江西省信丰及上高等地高中各年级试题及数种高考复习备考资料试题所采用,足见影响之广。该题所给答案为C,即清代“海禁”政策的松弛。笔者认为将清代“海禁”政策的松弛当作清代北洋贸易三大区域沿海贸易税收统计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20.
半个世纪的贸易数据表明,中国具有蚕丝出口优势,东南亚蚕丝贸易是逆差。以贸易数量和金额来看,东南亚是蚕丝进口远大于出口为主要特征的区域,我国对东南亚丝类的数量贸易竞争力指数和金额贸易竞争力指数表明中国在东南亚市场的蚕丝贸易具有强竞争力。1986-2011年的蚕丝出口贸易结合度,中国对东南亚的高于东南亚对中国的,且在波动中增大,表明中国出口结构与东南亚需求结构的一致性在加强;中国对东南亚各国之间的蚕丝贸易结合度有显著差异性。未来几年中,东南亚需求市场的潜力较大,但在2020年以前中国面向东南亚的蚕丝出口数量占中国出口总量的比重有限,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互惠合作并扩大东南亚蚕丝贸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