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观看一场艺术演出,到现场观看与在家里看电视转播感受会有很大不同。在现场,由于身临其境,情绪会随着剧情的变化而跌宕起伏,情感的体验、思想的冲击会久久回荡。如果观看一次艺术表演,看作一次思想道德教学,它与我们的品德课堂应该是异曲同工的。艺术表演除了故事情节外,现场感的营造也是艺术表演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样,品德课堂要感动学生、增强体验、促动心灵,也需要内容的吸引性、形式的参与性,需要"现场感"。  相似文献   

2.
前些日子,学校举行青年教师好课竞赛,虽然许多教师教学时联系深广有度,开掘宽严得体,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暴露出一个通病:缺乏教学生成能力,缺少教学现场感。  相似文献   

3.
孙鼎臣 《广西教育》2012,(14):90-91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而不能拘泥于书本。其实,动态生成的课堂就是具有现场感的课堂。所谓"场"是一种结构形态,虽然看不见,却悄悄地影响着师生的课堂行为,就像重力场、量子场一样。思想品德课堂"学习场"的存在,使学习者冲破个体界限,在一个群体内迅速传播蔓延,形成强大的信息传递作用,增强组织整体的效应。  相似文献   

4.
5.
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有人把教师比喻成蜡烛。说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因为我们的工作与其它行业不一样,我们所面对的工作对象,是一群等待教育的孩子,孩子们是一张白纸,老师可以在这张纸上画"最新最美的图案",教师的职业就像一只手,而这只手所掌握的是人类的灵魂。  相似文献   

6.
吴宝席 《中国德育》2013,(11):24-26
德育活动的成效离不开学生在现场的真实体验和感悟。现代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有情景性的,人的学习活动离不开一定的场景,这个场景包括虚拟场景、物理场景、生活场景和心灵场景。在思品课堂上,就存在着这样一种可感受、可体味  相似文献   

7.
陶华燕 《考试》2009,(1):19-20
从所周知,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的催化剂,是从知到行的巨大动力,是道德行为的忠诚卫士。因此,在品德课教学中,文本、教师、学生、社会要经常做到心灵的沟通,使得学生道德情感能在生活真实中萌发、在诗意情境中激发、在活动体验中培养。  相似文献   

8.
9.
10.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基于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并逐步实现社会性综合发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实际上也是在不断地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将其中的认知与所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引导小学生从中体会并形成正确的思想与理念运用于日后的生活中。而由于这一课程具有生活性,学生对此自然会产生一种比较亲切的情感,由此借助这一课程来进行情感教育也成为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11.
<正>信息技术是一门开放性的课程,因此我们应当用开放性的思路去实施课堂教学。1.教学前精心设计教学环境。教学前的充分准备,是一堂高质量课的基石。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需要教师认真领会教学目标,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认知现状,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环节,并以最大的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个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活动或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为他们提供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  相似文献   

12.
说起写品德评语,有些当班主任的老师,往往提笔就写上“学习认真”,“劳动积极”,“爱护公物”等等。自然,这些话并未说错。可是,笼笼统统,老是写这么几句,学生看了无所得益,家长看了也不满意。记得清代李笠翁有句话,叫做“说一人,肖一人,勿使雷同,勿使浮泛。”这是对文艺创作说的,但对教师写品德评语来说,倒也很适用。品德评语应当反映出学生的个性来。比如说,写一个学生的优点或缺点,就要写出他较为突出的一点,切忌面面俱到,用千  相似文献   

13.
<正>听一堂好的音乐欣赏课,就像是在欣赏一件艺术品那样令人心旷神怡;就像是在观赏一幅名画,陶醉其中,流连忘返;就像是在欣赏一首名曲,余音在耳,袅袅不绝;就像是在品味龙井茶,回味无穷……好的音乐课应该追求四美。1.音乐美。一堂好的音乐欣赏课,首先得有音乐味,音乐味越浓,课就越好。音乐课的最大悲哀是音乐本体的淡化和失落。在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许多音乐教师或是因为对新  相似文献   

14.
一、要尊重学生人格,建立平等关系 教育的前提是尊重,师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一种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教育活动得以良好实施的前提和保证。处在成长期的学生的自尊心非常敏感、脆弱,更需要教师的细心呵护。课堂上要进行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教师首先必须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的心灵,用个人高尚的人格魅力与合乎人性的平等师生关系去打动学生。在此前提下,学生才会在健康、自由、愉陕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自觉学习。  相似文献   

15.
马丽华 《广西教育》2008,(11):48-48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问题很有讲究,如果只是简简单单地设问,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需作过多的思考,则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那么,应该怎样提出问题呢?这里结合初中地理教学着重谈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沈丽亚 《成才之路》2013,(33):36-37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标准》强凋课程应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实现对学生现在和未来的生活和社会性发展的指导和引领。  相似文献   

17.
何为语文意识?王尚文先生说:语文意识是指我们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布局谋篇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即对语文的自觉关注。在实际教学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进程往往是以提问作为主要路径的,绝大部  相似文献   

18.
刘朝珍 《今日教育》2013,(12):66-66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品德课的要求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品德形成为核心,以促进社会性发展为重要任务。因此,品德课堂应该体现活动性、生活性、社会陛、开放性、综合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可见,将道德教育寓于学生生活之中,让他们品德的形成源自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务必秉承“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教育理念,使品德教学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回归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相似文献   

20.
已有的关于"课堂教学现场感"的研究存在三个不足:一是没有给出"课堂教学现场感"的定义;二是没有对"课堂教学现场感"做出全面的价值考察;三是没有对"课堂教学现场感"之于课堂教学研究的价值进行挖掘。因此,有必要对"课堂教学现场感"的定义、价值以及其对于课堂教学研究的意义进行深入研究,以使"课堂教学现场感"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的作用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