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汽车大国,并且汽车数量仍在快速增长。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移动车载收听已经成为收听主流,收听环境和听众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从语调、情感、节奏、便利等方面入手,突出广播特色,是吸引听众注意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张立 《中国广播》2012,(8):77-80
随着中国私家车进入快速普及期,广播的发展迎来了新一轮复兴。广播的主流听众向私家车群体转移,伴随着受众的这一结构性变化,许多广播媒体开始重点关注私家车群体的收听习惯,在内容与形式上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整,有些电台甚至直接锁定私家车群体。本文通过调查研究,结合近年来一些电台的实际运作经验,梳理、分析了私家车时代广播受众收听的新特征,以期对私家车时代广播媒体的新一轮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台湾当局开放广播频道申设以来,台湾已成为全世界广播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广播业竞争激烈,听众地位相应提高。但听众占总人口比例并无相应提高。这与台湾听众对广播的使用满足度密切相关。本文根据台湾广播媒体调查与研究资料整理出台湾听众的整体特点,分析了台湾听众收听行为和收听心理的基本特点。这对大陆电台的听众研究颇具启发意义。尤其对大陆对台广播机构而言,研究台湾听众特性更是提高传播效果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广播人与广播收听状态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播人是否爱听广播,又是怎样听广播的呢?  相似文献   

5.
朱平凡 《视听界》2007,(2):68-69
一、广播受众环境的变化 广播在五年前还是以居家听众为主体,并且呈现“三低一高”的特点,即:听众的文化水平低、收入低、消费能力低和年龄偏高。这些特点正在逐步改变。  相似文献   

6.
王磊 《中国广播》2014,(7):65-70
对台湾广播传播效果的优劣,首先取决于对台湾受众社会心理和收听需求的了解程度。本文通过实地走访、文献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在两岸大交流的背景下台湾受众的社会心理和收听现状,为对台广播在新时期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建议:深入台湾基层进行受众调研,制定整体的战略规划;以血缘、文化、宗教为着力.董,形成以“内容为王”的核心竞争力;加大与台湾媒体的合作,抢占岛内新媒体传播阵地,努力转型为多元互动的全媒体。  相似文献   

7.
赵思洋  柏洋 《新闻传播》2023,(17):109-111
在新媒体时代,收听广播的人群以及收听广播的形式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这些变化中,哈尔滨地区广播收听也呈现着它的独有的特点。笔者通过田野调查、资料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从哈尔滨地区广播收听的特点、哈尔滨地区广播收听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哈尔滨地区广播收听的情况。借此探讨地市级广播电台在媒体转型中如何有效克服存在的问题,取长补短,更好地完成增加粉丝和变现的良性经营。  相似文献   

8.
正一、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的状态新媒体的产生,从某种程度上说,不仅没有成为广播的竞争者,反而促进了广播的发展,为广播打开了信息传播的另一片天地。1.广播与网络等其他媒介的非视觉互补——伴随收听优势广播是大众媒介中唯一的非视觉性媒体,然而当今这个时代,却是个崇尚视觉冲击的时代。与广播不同的是,网络是多媒体的形式,视觉元素却占有着重要的比重。广播与网络的相结合,正好形成互补。在这个信息  相似文献   

9.
无可讳言,自电视诞生以来,从收音机旁吸引了不少听众,而电脑互联网的出现,更是令广播事业面临严峻的考验。令人庆幸的是,在众多媒体大兵压境的情况下,广播依然如故,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媒群中占据着比较稳固的地位。君不见:奔驰在城市路上的各种各样汽车里,司机与乘客正一起聆听交台的重要信息;熙熙攘攘的商场里,广播正引导着物的人流前往打折区域;悠闲漫步在晨曦下的老人正通过广播关注着国家大事;候车室内、火车上,优动听的广播音乐正伴随着人们休闲度假……。这种动状态下收听广播的现象如今日渐增多。  相似文献   

10.
如今,媒体竞争越演越烈,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要在这种情况下占有一席之地,需要发挥自身优势与新媒介相融合。  相似文献   

11.
对收听数据的采集和应用,是加强广播管理促进广播发展的重要环节,对它的潜在价值和能量一定要很好地挖掘和利用,要从管理、改革、发展的角度研究和思考。一、收听率是广播节目优劣评价的主要依据孩子是自己的好,办广播的人爱说自己的节目好,因为自己更知道自己付出的心血、劳动和代价,想寻求承认、回报和满足,这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是,有个限度,要尊重事实,科学判断,不能自欺欺人。过去新闻界流行过这样的做法,一次大的宣传行动结束,一定要千方百计地论证“取得巨大成功”,首  相似文献   

12.
广播是一种将文字或图片转换成声音后传达给听众的传播手段,所以声音是广播的传播媒介,而听众是决定广播兴衰的消费者.由此可见,广播编辑重视听众的意愿,了解并尊重听众的心理,特别是在现今许多新的传播手段不断出现的新环境下,广播编辑心理是否吻合听众心理显得更加重要.由于广播的受众面广,既有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也有下至五六岁的孩童;既有饱读诗书的文人雅士,也有目不识丁的人,广播编辑心理要吻合听众心理并不容易.广播编辑要从听众的角度出发,想方设法将自己的内心贴近听众的内心.本文将对听众心理的两大类别以及广播编辑如何提高自身心理与听众心理的吻合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王娜 《新闻传播》2022,(14):34-36
文章通过文献综述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研究融媒体背景下广播娱乐节目发展新路径,并对结果进行归纳。融媒体时代对广播娱乐节目的发展有积极影响也有新的挑战,积极影响包括实现广播娱乐节目内涵与样态的创新、提升媒体视觉技术、实现节目制作服务思维的拓展延伸、增强信息交互性。而发展困境包括:缺乏较强的时代观念,广播娱乐节目创新程度不够;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引进新兴人才存在一定的难度;受众的审美趣味发生改变,减弱了传统广播媒介黏性。基于此,文章简要阐述融媒体背景下广播娱乐节目发展新路径:不断强化时代观念,及时创新产品内容;激活人才内生动力,搭建媒体互通平台;正视节目发展形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相似文献   

14.
黄丽萍 《新闻窗》2012,(2):111-111
主持人与受众互动的主要内容及方式1.情感交流与思维互动广播节目主持人仅用声音与听众交流,这种看似最简单的传播方式却让听众集中精神去接受理解主持人语言中传递的信息,每个节目主持人各有不同,却是社会舆论的引导者,其除了要通过思想的交流使得社会广大的成员在思想意识、道德伦理、价值判断以及重大的问题上取得共识,还要起到传播新思想、新观念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2009年5月和10月,笔者所在课题组以重庆高校广播收听情况为例,调查了广播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收听现状和影响情况。 本次调查以在高校学生中随机投放问卷的方式进行,选取的是重庆三所高校的本科大学生。为了达到取样的多样化,课题组分别选取了这些高校不同学院,不同性别的共计35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相似文献   

16.
周欣欣 《视听界》2013,(2):31-34
广播作为传统媒体,在技术变革和时代变迁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在受众典型的媒介消费链条中也不时地闪耀着亮点。不可否认的是,虽然广播收听这一媒介消费形式依然活跃于受众的生活中,但是承载这种消费的载体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传统的收音机到车载收听设备、数字电视机顶盒、手机等移动收听设备、互联网在线广播……不断丰富的广播触点,为传统广播的未来发展开了一扇窗,也带来了更多的未知性。在触点不断丰富、受众媒介消费日益碎片化、内容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的环境下,未来广播的发展,必然要融合新终端、整合新受众、开拓新内容,进而把握新触点,形成新飞跃。  相似文献   

17.
朱涌 《新闻世界》2011,(4):90-91
随着全社会汽车保有量的迅猛增加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广播的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发展态势。如何利用这一良好的发展空间,展示广播特有的优势,成为广播业界探讨最热门的课题。本文将结合记者从业经历和所见所闻,对广播当前的发展路径做一探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刘同顺 《中国广播》2014,(11):12-14
顺应时代发展,河北电台农民广播从频率定位、节目架构、广告经营模式等方面,按照"一坚持三转变"的总体思路进行了有益探索,即坚持对农服务的根本宗旨不变。频率定位由宏观的面向"三农",朝微观的面向城乡家庭转变;节目内容由宣传向服务转变;广告结构由依赖医疗专题向非医疗专题和品牌广告转变。  相似文献   

19.
刘毅 《现代传播》2014,(4):153-154
随着传媒技术,特别是数字化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传媒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广播自身发展来看,在媒介科技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广播的接收方式越来越多样化,除了传统收音机收听外,还包括在线收听、车载收听和移动收听等方式。不论是广播为了在激烈的媒介竞争生态中,寻找到自己的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以便能够生存或者更好地发展,还是顺应和满足听众日益变化  相似文献   

20.
从听众的角度来看,广播无处不在,听众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不受地点和收听工具的约束,这种可以在流动中收听是广播的特点和优势,广播媒体因此被称为移动媒体。在传媒行业的激烈竞争中,广播媒体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实力,随着DAB和CMMB等新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