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人教版第十一册教材的一篇讲读课文。看到这个题目,总以为作者会抓住那满墙碧绿的叶子做文章。然而一读课文,便与自己的思路大相径庭。文中很具体地写了两件事:叶老先生帮我修改作文:叶老先生请我到他家做客。关于爬山虎嘛,文中只有两处点到:“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使得夏日的燥热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两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寥寥数笔,犹如漫画一般勾勒了它的神:虎虎有生气。  相似文献   

4.
设计理念。学生的阅读是一种自主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对话活动中,提供必要的语言依托和补充材料,给学生搭建起自主阅读的脚手架,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多层解读文本,完成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获得语言的发展和精神成长的营养。  相似文献   

5.
黄耀红 《小学语文》2014,(11):48-52
【教学片段】 片段一:文字发现 师:我们读读文章,看一看“叶老帮我修改作文”的这段经历。书上也有当年叶圣陶先生帮我改过的稿纸。现在,我们4个人为一个小组,讨论:细细比较原稿与修改之后的稿子,看看哪些地方修改过了?想想为什么要这样修改?请每组至少举两个例子来说一说改得怎么样?  相似文献   

6.
要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也都得到充分发展,现以《爬山虎的脚》一课为例,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探索中  相似文献   

7.
马士钧 《辽宁教育》2009,(11):57-59
师:今天,先请大家来读一篇作文,题目叫《一张画像》,看看这位同学的作文写得怎么样。(给学生看1963年叶圣陶先生修改肖复兴作文《一张画像》原稿,选自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肖复兴著《我教儿子学作文》附录二。)  相似文献   

8.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人教版第九册)一,作肖复兴写到叶老修改他的作,是这样描写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那篇作简直像是动过大手术鲜血淋漓又绑上绷带的人一样。”每次读到这段话,我的心里总是隐隐的作痛,我们修改学生的习作切不可这样做,  相似文献   

9.
一、注重引导.激发兴趣 1、抓典型进行讲评。 我让学生回忆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明白叶圣陶是怎样的一位人文作家.他又是怎样引导他的学生肖复兴修改作文。让他的学生成了著名的文学家.以上叙述让学生明白许多名著都是作家反复修改得来的。与此同时。我从本次作文中挑选了两篇学生作文.一篇写得较好。一篇写得较差。先指导学生读好作文.让学生评评好在哪里,提出不足之处和修改建议。再指名让学生读较差的那篇作文.  相似文献   

10.
笔者曾多次上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节课。在这个过程中,我对教学、课堂、学生,甚至对人生的认识随之加深。我认为这个过程就是教师作研究的过程,是向“教师即研究者”逼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徐德梅 《山东教育》2005,(28):25-25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并不是具体写爬山虎的特点,而是着重叙事,只是在第二件事中几次写到爬山虎,并且语句含义深刻,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抓住重点语句揣摩其含义,从而体会到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相似文献   

12.
《爬山虎的脚》课文第三段讲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它是怎样爬的。其中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是教学难点。做为教研员,这一课我不知听了多少次,但有一节研讨课至今还让我记忆犹新,下面是课堂中突破这一难点的片断:  相似文献   

13.
教学过程 :  1.勾画关键词句。教师:通过第二、三自然段的学习 ,我们对爬山虎的样子有了初步的认识 ,而它的脚又是怎样往上爬的呢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画出表示爬山虎的脚往上爬的句子 ,并用“·”标出表示“细丝”变化的词。板书 :“小圆片”、“直”、“弯曲”。提问 :爬山虎脚上细丝的这些变化对它往上爬起什么作用 ?让学生用“ ”画出关键词。板书 :“巴”、“拉”、“紧贴”。   2.借助直观教具 ,理解往上爬的原理。 (1)“巴”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细丝变成小圆片会“巴”住墙 ?(老师演示 :把橡胶圆片吸于墙壁 ,不会掉下。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14.
[教学说明] 第11册第一个重点是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本课既要继续进行阅读速度的训练.又要进行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训练。针对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较多的特点,本课教学把描摩词语、理解内容和改写结合起来,意欲收到语言文字训练、思想情感熏陶之双效。如何减少程式化的训练对学生主体性和个性的压抑,让学生自身的希望、意愿和兴趣等得到较大程度的满足。  相似文献   

15.
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我让学生初读课文后说一说:“爬山虎的脚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我设想:“奇特”“生命力强”“顽强”一定是学生对爬山虎的脚的初步印象。  相似文献   

16.
“这春天都过了一半了,那爬山虎怎么还没长叶子.是不是被那家的主人砍掉了?”同桌指着离教室不远的那一墙枯枝败叶问我。我看了半天,才放心地回答她:“没有,它好好的在长着呢!你仔细看.那下面不是隐隐约约地有些绿叶吗?”她又仔细地看了一阵,终于舒了一口气。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标 :1.从叶圣陶先生与中学生交往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感受叶老一丝不苟、平易真诚的人品 ,培养学生认真修改自己习作的好习惯 ;2 .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积累精彩词句段 ,领悟作者借物抒情的表达方法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1.体会叶老先生的人品对作者的教育和影响。2 .学习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 :体会“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象征意义。教具准备 :CAI一套。 (内含叶老先生照片、重点句以及作者对爬山虎的两处描写 )课时安排 :两课时。第一课时一、交流…  相似文献   

18.
“作文不仅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就拿自己的文章来说吧,当自己看到自己前一段时间写的文章,总会觉得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这就需要改一改。许多大作家,他们的文章也不是一次就成功的。我们耳边经常闪现关于贾岛的“推敲”的故事,关于杜甫念诗给老婆婆听的故事;现代的叶圣陶在给《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作者改文章时,都那么的仔细。这些都不言而喻:修改在好的文章的形成过程中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9.
一、“情”与“形” 作家肖复兴事隔30年后写下了这篇文章,表达自己对叶老的真切感受,流入笔端的是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所领悟到的做人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人教版四上)教学片段——师:有人说学习语文要长两只眼睛,一只眼睛关注写了什么,另一只眼睛关注怎么写。接下来咱们来关注一下文中所写的两件事和两次感受的位置关系。第一件事情和感受的位置关系是什么样的?生:感受夹在事情的中间。师:在叙述事情的过程中写感受。写第二件事和感受时,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生:先写事情再写感受。师:作者肖复兴用了这两种方法,如果让你写,还可能有哪种方法?生:还可以用感受在前,事情在后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