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苗族的历史悠远,在婚姻、丧葬、宗教信仰、节日、时令、生产、生活中的习俗甚多。本文作粗略概叙,望行家指正。 婚嫁习俗 苗家盛行姑舅表(?)。姑家之女必须嫁舅家为媳,因特殊情况需要外嫁者,必须先征得舅家同意,如舅家不同意而强行外嫁,舅宗可以阻拦或索取赔款,甚至抢亲,直至两家断绝往来。  相似文献   

2.
贺婚习俗始于何时,时人尚有争议,但晚自《诗经》时代就有了贺婚,这是不争的事实。其时,贺婚风气已盛,《诗经》作品中多有所见。然其成俗之因,后人虽有言及,则多为片言只语,本文拟从“夭桃禾农李”的审美共识、“宜其室家”的家国同构和“宜尔子孙”的农业文化意识等方面作一探究,以期破译贺婚成为习俗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从<说文·女部>中部分表亲属称谓和表婚姻的汉字入手,对我国古代的一些婚姻习俗进行探讨.从"婚、娶"看抢婚,从"妃、帑、嫁"看买卖婚,从"媾、姑、舅"看交换婚,从"媵、妊、娣"看媵制,从"娉、媒、妁"看聘娶婚.  相似文献   

4.
二、嫁娶的婚俗比较 中国传统的嫁娶礼仪一般要有六个程序,即所谓“六礼”,指的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见《礼记·婚义》)。这种礼仪不仅是贵族男女嫁娶的繁复礼节,就是普通的黎民百姓也不乏这套陋规习俗。这在《诗经·卫风·氓》里已见端倪,基本具备了。现阐述如下: “纳采”,是指男家请媒人向女家提亲。男家要送雁作为见面礼,称为“纳采”。《氓》里女主人公所说的“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显然在《诗经》时代已有男家请人向女家提亲的习俗,否则会耽误婚期。方玉润说:“‘子无良媒’者,是其初亦未尝不欲守礼以待媒。乃情  相似文献   

5.
从择婚、议婚、嫁娶婚、新娘禁忌等方面论述了卫拉特蒙古在婚姻习俗的诸多禁忌现象。  相似文献   

6.
贵州省的天柱、锦屏、黎平、三穗一带的侗族婚俗中,有一婚姻必经程序,侗语叫Kuatiux(音‘“卡求”),当地汉话称为‘“卡舅”或“卡舅公”。就是在结婚前,男方必须提着一笔钱财和肉、酒、粑、糖果等礼品送给女方舅家,非如此不可。这一习俗看似简单,似乎是亲戚间礼尚往来,但它却浓缩了侗家婚俗进化的整个历程,显现了侗族人民!日式婚姻的封建影子,也展示了侗家人团结、和睦、互敬互爱的优良传统。自氏族社会以来,侗家人联姻就有极严格的规定,同姓禁止通婚。极少数姓氏虽行同姓结婚之习俗,但也有极严格的宗支限制、同宗禁婚,这…  相似文献   

7.
周代的婚年,是周代婚姻制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我们研究古代的人口政策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周礼·地宫·媒氏》言周代婚年:“令男三十而娶,二十而嫁”。但是,汉魏以来,历代学者对此提出了颇不相同的看法,各持已见,讼久不决。检校古籍,对于周代的婚年主要有如下诸说: 1.必三十而娶、二十而嫁说。这一说法为礼家和谷梁家所重,汉以后最为流行。《礼记·曲礼》:”二十日弱,冠,三十日壮,有室;”《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女)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而嫁”;《谷梁传》文公十二年说”:“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三十而娶;女子十五而许嫁,二十而嫁;”《昏义》孔疏引《异义》大戴说:“男三十女二十而有婚娶,……自天子达于庶人同一也;”综上所  相似文献   

8.
从文本入手,参考先秦婚礼制度,可知《北风》诗中“同归(行、车)”乃是指一同出嫁而言;“北风”、“雨雪”指秋冬“霜降逆女,冰泮杀止”的婚时;“莫赤匪狐,莫黑匪鸟”则暗示了女子思嫁,与其他句同为催促邀请从媵妊娣与自己一同出嫁之意。而三家诗中的《齐诗》,也将本诗看作媵婚诗。  相似文献   

9.
一、“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课本(必修)注曰:“这样仁义的人都不嫁,往后(你)打算怎么样呢?义郎,仁义的郎君,指太守的儿子。其往,其后,将来。”笔者认为,此注中的“义郎,仁义的郎君”不合文意,有望文生义之嫌。先看诗中对县令之子和太守之子的描写:“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按:言外貌、年龄及才能)“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按:言外貌及婚配)诗中写了两位官宦之子的外貌、年龄、才能及婚配情况,只字未提道德品质,谈何“仁义”?  相似文献   

10.
一、富有粤方言色彩的亲属称谓 曾祖父--太爷 曾祖母--太婆 祖父--阿爷、爷爷 祖母--阿嫲、嫲嫲 外祖父--阿公、公公 外祖母--阿婆、婆婆 伯父--大伯 伯母--伯娘 叔父--叔叔、阿叔 婶母--婶婶、阿婶、家婶 姑父--姑丈 姑母--姑妈、姑仔(仅指小姑子) 姨父--姨丈 姨母--姨妈、阿姨、姨仔(仅指小姨) 舅父--舅父、舅仔、舅父仔(仅指小舅) 舅母--舅母、妗母、阿妗  相似文献   

11.
拜年     
(初稿) 初二那天,我跟三叔去舅爹家拜年。我问:“三叔,我有几个舅爹呀?”长这么大,我还从来没见过舅爹呢. “几个?我们今天去四家。”三叔说:“还有两个舅爹家,今天去不成了.”  相似文献   

12.
“男大当婚,女人当嫁”。“结婚”的“婚”本写作“昏”,《诗经》中就有“燕尔新昏”的话。这个“婚”字,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了警辟的解释:“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日婚。从女从昏,昏亦声。”“女”这个形旁是表示性别的,“昏”有双重作用,既表义(“娶妇以昏时”),又表音。这是个形声兼会意字。与之有关的“娶”、“姻”、“嫁”都是形声兼会意字。“婚”本作“昏”,《说文》释“昏”:“日冥也。从日,氐省。氐者,下也。一曰:民声。”可知“昏”的本义是黄昏,也就是太阳刚刚落下去不久。天还没有黑透的时候。古时结婚为什么选择这么个黑灯瞎火、诸多不便的时候呢?此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诗经》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社会现实,其中的婚恋诗更是多角度地反映了周代社会的婚恋风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聘婚所反映的只是社会对婚姻本身的期待,所突出的也只是伦理和政治的意义;非礼仪的“婚会”是对正规聘婚的补充和完善,显示出周人对增加人口的强烈渴求;媵嫁婚是多婚或群婚制的残余形态,它的实行是周代现实政治的需要。此外,自由恋爱和抢婚习俗在一定范围内的存在,反映出周礼对原始婚恋风俗的传承。  相似文献   

14.
“媒”,是由婚姻习俗派生出来的专门职业,操此职业者即称“媒人”,古代称“媒妁”.《说文》云:“媒,谋也,谋合二姓”;“妁,酌也,斟酌二姓也.”古代嫁娶必用媒,它和“父母之命”一样.是构成婚姻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使婚姻合乎道德的一个楔子.因为照儒家的观点看,婚姻用媒可以“隔男女,防淫佚,养廉耻”,《孟子·滕文公上》就说:“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送,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婚姻之重媒如此,所以“媒”就成了我国古代婚姻习俗的重要传承之一.《金瓶梅》在反映我国古代婚姻习俗方面可谓精彩绝伦,据笔者归纳所知,约有“官媒”、“私媒”、“牵头”、“牙婆”  相似文献   

15.
婚姻是人生仪礼中的大礼,历来受到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在传统社会中.婚姻并不仅是婚姻双方个体之间的事情,它还关系着族类的生存、发展以及社会变迁,同时也影响着各种习俗的传承。陕北婚姻习俗中的各种禁忌,如:择婚禁忌、议婚禁忌、嫁娶禁忌以及婚后禁忌等都有历史延续性、多元性特点;同时也反映着陕北人对幸福美满婚姻的追求、对喜庆婚礼气氛的点缀,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等社会文化意义。对于了解陕北人的观念习俗、精神世界都有极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承德回族于明末清初从冀、鲁、豫、陕迁入塞北热河-带他们利用清廷开发避暑山庄的契机在承德、平泉等城镇经商扎根落户。并按伊斯兰教教规及习俗建立了不同规模的清真寺。其习俗包括了伊斯兰教初创时的宗教改革措施、衣食等经济生活习俗和婚嫁娶等社会习俗.同时在与汉、满、蒙各民族交往中溶进了兄弟民族的文化。成为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员。  相似文献   

17.
历代经学家认为 ,古代出嫁之女在嫁前必先斋戒祭祀于宗庙 ,是不忘祖并借此学习礼节的习俗所致。但笔者则认为女子嫁前所祭之神不是祖 ,而是主管婚姻、生育之神高礻某。  相似文献   

18.
历代经学家认为,古代出嫁之女在嫁前必先斋戒祭祀于宗庙,是不忘祖并借此学习礼节的习俗所致.但笔者则认为女子嫁前所祭之神不是祖,而是主管婚姻、生育之神高禖.  相似文献   

19.
(一)计财篇 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来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仍不可使富也。何谓习俗?吉、凶之礼既亡,则以其相沿者为礼。婚之筐篚也,装资也,宴会也;丧之含殓争也,设祭也,佛事也,宴会也,刍灵也。富者以之相高,贫者以相勉矣。  相似文献   

20.
黄强 《现代语文》2004,(2):44-44
在现代汉语里,“舅”,指母之兄弟;“姑”.指父之姊(zi)妹。“舅”和“姑”的这一释义,在古代汉语里也存在。但在古代,“舅”和“姑”还有其他的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