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探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作为教师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在组织教学活动中适当引入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会使学生感觉数学学习很有趣、很  相似文献   

2.
王祥 《语文天地》2013,(1):28-29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改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过度地进行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样的目标只有高效率的语文课堂才能完成。一、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是亘...  相似文献   

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以下是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一、以教材为中心,为学生营造多种方式学习的氛围,形成新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4.
新课改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新课改的实践中,合作学习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重要的学习方式。一、合作学习的实际作用1,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过去的课堂中,虽然也有合作,但往往只是浅层次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课堂是否高效愈来愈受到高度关注.其实,高效课堂的最终实现要靠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为此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其实应该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提高他们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从而增强学习和练习效果是高效课堂的必经之路,体育课堂的高效构建也应该遵循以上原则,那么究竟怎么做才能使体育课堂真正走上高效之路呢?  相似文献   

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论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  相似文献   

7.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式学习,是《生物学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生物学教学是一门亲近自然、贴近生活的自然科学,具有很强的探究性。在生物课程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投入到"我要学"的浓厚氛围之中,发展兴趣,乐于创新,勇于探索,这就要求我们从事在一线的教师"穿新鞋,走新路",更好的创建新型高效课堂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自身在教学生涯中所积累的微薄经验,仅对"高效课堂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组织和实施"提点自我见解,从课前做充分准备、在课中创新探究性教学、在课后进行课后反思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力求为高效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提供可借鉴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4,(A2):38-39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是教与学有效衔接的联系点。构建高效课堂,教师需要做到:一是积极探索教学模式,利用教学关键环节,实施有效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习能力和素养得到有效培养和锻炼。二是重视学生心理,多进行以鼓励为主的评价,并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体验成功的机会。  相似文献   

9.
魏爱蓉 《考试周刊》2009,(49):69-69
和谐是一种美,更是一种境界。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愉快数学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构建和谐课堂能较大程度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参与学习是课程整合、预设生成理念的有效体现,是一种教学艺术的追求。《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随着新课程的启动,这些先进的理念,犹如缕缕春风,为我们沉闷的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课堂上师生之间富有情趣的教学实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都得到不同的发展”,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进而快乐地学习数学.同时也能够让教师品尝到课堂教学的欢乐。可见,课堂的和谐有效极其重要。那么,如何营造数学课堂的和谐气氛.构建和谐有效的数学课堂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点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发展的受阻。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而合作交流的前提是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因此,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课程改革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挖掘、勤于动手的学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根据这一要求,在一年级汉语拼音教学中,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  相似文献   

12.
孙存广 《考试周刊》2012,(58):39-39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并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课堂,因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3.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其中之一就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往长期的灌输式的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14.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积极探索。而探究性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围绕问题展开教与学的活动,它重在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他们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学生观,彻底抛弃“授受式”的传统教学方式,确立问题探究的观念,强化问题意识,要引导和启发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勤于分析问题,乐于解决问题,在探究问题中培养创造能力,主动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鞠静 《中学教学参考》2014,(31):101-102
<正>新课改之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让"新的学习方式"在课堂落地生根,我实施了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境—实施活动—检测反馈三个环  相似文献   

17.
袁振丽 《教书育人》2005,(12):59-61
最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标准要引导建立新的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的设置要促进建立新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教育也将使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教材编写的改变要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评价与考试要有利于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育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离不开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它有力地挑战了传统教学的一言堂,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它是高效课堂进行的有力保障。可以说,高效课堂的高效,关键在于学习小组的高效。要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活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简捷高效的课堂效果,越来越被重视。如何使学生的学习达到高效?我觉得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学习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仅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好奇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还要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更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