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所谓隐性课程,又叫潜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它是指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性环境,经由非学术途径,将影响学生品德、知识、行为、情感、能  相似文献   

2.
常莉 《教学与管理》2012,(16):75-77
一、挖掘课堂隐性课程的理论依据1.显性与隐性课程的含义显性课程又称正式课程,是为实现教学目的而正式列入学校课程计划并按照学科实施的课程。其实施较偏重于教科书,偏重于对知识的"灌输",偏重于对学生的"训练"。仅仅靠这种教育方式,学生很难实现个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内容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情感、意志、行为和习惯  相似文献   

3.
隐性课程作为近年来学术界个新兴的研究课题,由于与道德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对学生情意领域施加的是一种价值性的影响,因此在德育学科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虽然不像有人认为的隐性课程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比显性课程来得更加有利,但它毕竟是我们在思想政治课学科的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中一个被忽视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学科的教材虽然几经修订,但只是重视显性课程的改革与完善,却忽视了校园文化、课堂气氛、师生互动等隐性课程因素的教育设计和优化,导致思想课的教学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学生普遍有厌学情绪.隐性课程的研究却从另一个领域开阔了我们对思想政治学科的研究思路,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隐性课程研究述论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文章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以国内外研究成果为基础,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隐性课程的有关问题,包括隐性课程研究的渊源、隐性课程提出的背景、隐性课程的理论基础、隐性课程研究的三种派别、隐性课程的涵义与特点、国内外隐性课程研究的现状等.  相似文献   

5.
隐性地理课程“润物无声”,它注重文化氛围的熏陶和学生内在素质的养成,是培养高素质地理专业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地理教育普遍对隐性地理课程重视不够,导致地理人才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对此本文分析了我国隐性地理课程的教育现状;讨论了隐性地理课程的含义、特征及类型;研究了隐性地理课程对人才培养的作用;提出了加强隐性地理课程建设的六条途径。  相似文献   

6.
确立隐性课程的显性地位,对促进辅导员专业化建设不仅重要,而且必要。本文在阐述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一样具有客观上的课程属性的基础上,分析了隐性课程显性化对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所具有的价值与作用,表明重视并解决好隐性课程显性化问题是推进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7.
在高等教育不断加快大众化的步伐和社会对人才结构需求不断变化的时代,高等学校必须调整好自身的专业结构。在专业调整和建设中,一要处理好传承、适应和引导的关系,现代大学必须从单一的传承既有的文化,适应社会现实需要,逐渐转变为引导社会朝向更加科学、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二是要处理好适应社会需要与培养能力形成、保存和发展的关系,应当建立起统筹考虑市场机制和教育规律的新的思维方式;三是要处理好不同类型和层次高校之间的关系,在整个高等教育的分类和分层系统中思考和确定不同高校专业调整与创新的具体方案,并把建设富有特色的专业群作为今后专业调整和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体育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是现代体育课程理论的重要研究内容,通过文献研究和逻辑分析方法,对体育隐性课程的内涵、特点认真分析和研究,探讨了影响体育隐性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及途径.  相似文献   

9.
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而言的,隐性课程的概念是对现代整体教育理念的积极体现,它的引入使人们认识到教育环境是影响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隐性课程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性影响,它与德育有着天然的联系,也对学生德育发展产生影响。本文从隐性课程与德育的关系、隐性课程对学生德育发展的影响、隐性课程影响学生德育发展的实现途径等方面,探究隐性课程与学生德育发展的关系,试图进一步发挥隐性课程在学生德育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探讨隐性课程的概念、特征、内容出发,本文提出了职业技术学校加强隐性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分析了职业技术学校如何在生态环境、物质环境、人际环境、育人氛围等校园文化方面开发建设隐性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1.
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开发应处理好三个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顾旭明 《教育与职业》2007,(21):136-137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对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及功能定位把握不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开发迟缓,以及没有把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当做一个重要课题来研究等问题.开发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必须处理好人文素质培养与技能强化的关系、显性课程开发与隐性课程开发的关系及人文素质培养与法制教育、纪律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陈建洪 《教育艺术》2007,(10):29-30
1968年美国的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在<班级生活>一书中首次正式提出"隐性课程"概念之后,隐性课程便成为课程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在我国,随着隐性课程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认识到了隐性课程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对于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德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认识到完整的德育课程体系除了包括显性德育课程外,还应该包括隐性德育课程.  相似文献   

13.
论高校隐性课程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隐性课程由物质文化环境、精神文化环境和制度文化环境构成;具有熏陶感染、激励导向、益智健体和审美体验等功能;高校应从优化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精神文化环境和制度文化环境等三个方面来加强隐性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是人文化、资源化的教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更是重中之重。但是,目前我们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仅局限于校内外一些显性资源上,而大都忽略了校内外许多可利用的有价值的隐性资源。结合几年来新课程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挖掘  相似文献   

15.
学生在学校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才能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后者除在学科学习中获得外,重要的途径是在隐性课程中习得,  相似文献   

16.
隐性课程视角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校园文化作为隐性课程来建设,可以推进校园文化的科学化制度化,是高职教育创品牌求特色和进行文化管理,提升现代管理水平的需要。提出隐性课程视角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课程定位、课程内容规划与建设和课程评价。  相似文献   

17.
爱国主义教育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与国俱存的历史现象。对国家而言,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凝聚民族与国家精神,推动民族与国家奋发图强和持续发展。对个人而言,爱国不仅是人的自然属性的内在要求与社会属性的外在体现,也是人的精神需要的反映和满足。所以,爱国主义教育在各个国家各个历史时期都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实践在深入,经验在升华,理论认识也在不断深化;而理论的创新发展又指导和推动着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实践中,我们遇到和发现了一些新问题,并对一些重大关系问题进行了梳理和研究,以期引起关注和思考,并在处理好这些关系问题的同时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前许多大学都在进行课程改革,以应对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挑战。大学课程改革应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一是处理好移植课程与本土课程之间的关系;二是处理好课程的国际化与地方化的问题:三是处理好创新课程与传统课程之间的关系;四是处理好工具价值与人文价值之间的关系;五是处理好稳定师资与流动性师资之间的关系;六是处理好科学规划与自由竞争的关系;七是处理好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叶蓉 《文教资料》2013,(17):147-148
隐性课程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切学校文化要素,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在高职生基本职业素养的培育中能够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界定了隐性课程的内涵与特点,分析了隐性课程的育人功能,并从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三个层面提出了高职院校开发隐性课程,提高学生基本职业素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