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习写对联     
对对子(对联亦称对子),是我国传统的写作训练形式之一。汉语语言特具的音乐性特点——音调柔美,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又兼词汇丰富,词序变化对表情达意都产生重大影响。巧设对联就成了衡量人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著名语言学家张志  相似文献   

2.
郭传斌 《现代语文》2006,(12):47-48
对联写作确实可以考查一个人的语综合素质,所以近几年高考试题中时有涉及。而形式呆板集中化的训练往往事倍功半,效果相当差,有必要另辟蹊径。对对子本是旧形式,但一旦与新课标背景下的活动课程相结合,就充分显示出它的创造魅力来。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课本里课堂上皆有极好的可利用开发的对联创作活动资源。课堂教学中,我们就可以紧扣课本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对对子的学习活动,这样不但能使课堂听、说、读、写、赏、练多种实践相结合,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对联写作能力:而且极易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从而获得课堂学习与能力训练双线双赢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正>黄老师: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学了《对韵歌》,同学们对蒙学的“对对子”很感兴趣。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属于“识字单元”,其中《古对今》的形式也像“对对子”。我们知道,“对对子”不仅要求词性、结构要一致,而且要求平仄也要相对,可是教材中的“圆对方”和“朝霞对夕阳”的平仄好像都不对,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4.
对对子,是我国传统的训练写作的一种方法。旧社会上私塾,私塾先生在正式教授作文前,先要教会学生对对子,以此来开启学生智力,训练学生熟练掌握语言文字的能力。对对子的形式,不仅受莘莘学子的喜爱,而且封建文士们也乐此不疲,直到今天,它仍然被人们所喜闻乐用,这说明,它已成了我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一种深沉积淀。现在我们把它引进写作教学中,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2004年全国高考引人注目的是十五套考题有 七套考了对联。我们语文教师不得不率领学生审视 她--古老而陌生的对联。 "今年高考考了对对子,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苗 头,因为对偶训练才是汉语语言的最佳形式,它可 以融语法训练、语感训练、审美训练、章法训练、思 维训练于一炉。"  相似文献   

6.
人物:丁慈矿,上海交通大学子弟小学语文老师。28岁的丁慈矿,模样清秀,气质儒雅,面带谦和的微笑,静静地听记者讲话。但当说到中国传统文化,说到他为之付出巨大心血的“对课”,丁老师的双眸立刻闪闪发亮,话语也滔滔不绝起来……最近数年来,丁老师精心开发“对课”,赋予这门古老的课程以崭新的内涵。记者就此对丁老师进行了专访。 背景:“对课”,就是对对子。是汉语独有的一种语言教学形式。大概从北宋时期开始纳入语文教学体系,北宋的《京兆府小学规》(相当于今天的小学教育大纲)对小学课程的安排有具体规定,在三个学业等第中,其中第二等第的日课程安排为:念书约一百字,学书十行,吟诗一绝,对属一联,念赋二韵,记故事一件。“属对”就是对对子。从那时起,“对课”绵延近千年。凡是进过私塾的,都学习过“对课”。[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对对子     
晚饭后,妈妈在收拾碗筷,爸爸对丫丫说:“丫丫,我们来玩对对子游戏好不好?”“什么叫对对子呀?”“对对子啊,是汉语言特有的一种表达形式,就是我出上句,你接下句。”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中的对对子做作文都是很强的语文实践过程,这两种实践过程是语文实践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机地把对对子和做作文结合起来,重构对对子功效,使学生作文能力及语文综合语感能力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9.
一、考查对课文的理解学习课文后,运用对联的形式考查学生对课文的概括能力,这也是锤炼学生语言技能的一种好形式,如下题,是针对《核舟记》进行考查的。对对子(任选一联作对)①上联:赞雕刻者高超技艺下联:②上联:下联:奇巧人神技雕核舟(福建泉州市中考题)参考答案:①摹泛舟人悠闲神情②美髯公怡情泛赤壁二、品味语言魅力对联有一个主要的特点,就是运用对偶手法,强调两两相对,讲究语言的精练含蓄,这对考生来说是一次很好的语言运用水平的测试。品读对联,联系选文回答问题。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上联中的“酬”字体现了诸葛亮的人格魅力,下联…  相似文献   

10.
师:(板书:对课)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是不是有些纳闷呀?对课是什么课呀?告诉你们,对课就是学习对对子,对子就是--(对联)的小名儿。如果你还记得四上《练习7》的“照样子对对子”,那么相信你对对子一定不陌生。  相似文献   

11.
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艺形式,仅就其普及性而言地堪称世界一奇。对于这样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它理所当然。因此,2004年高考全国共有7套试卷出现对联创作题也就不足为怪,用考试中心的话来说,“练习对对子能够从中学到推敲、锤炼、运用语言的一些方法,也是较为有效的语感培养方式之一”。但是,撰写对联毕竟要有很高的概括归纳能力和驾驭文字的本领,需要字斟句酌,苦心琢磨,因为佳作要求“不见斧凿之痕,信手拈来,宛若天成”。我们知道,炼字难,炼意更难,形意两工“宛若天成”则近乎难以企及的上乘境界。  相似文献   

12.
四年级的小朋友现在能接触到“对对子”这个练习,对对子即对课,是一种动脑筋练习做诗的教学方法:老师出一个课题,学生对出一个相对的词语,这个词语与题目必须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甚至自然景物名称、色彩都要相对,要求十分严格。少年时代的鲁迅在三味书屋读私塾(shú),对对子本领非常高。有些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到了对课时,就急得团团转。有的学生甚至偷看题目,请鲁迅给他对好,记在心里,上课时应付老师的提问。班上有一个姓高的学生,平时与同学打打闹闹,学习不认真,一到对课就慌了手脚。一天,他偷看到课题为“独角兽”,便…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标 1.在对对子的情境中,温故知新,适当了解一些对子的知识,主动积累对子,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4.
动物趣联     
崔嵘 《课外阅读》2006,(6):37-37
明朝代宗皇帝听说有两个六龄童会对对子,就把他们叫来,一个叫李东阳,一个叫程敏政。  相似文献   

15.
刘乃静 《现代教学》2015,(Z1):129-130
明清以来,对课就成为我国独有的一种母语教学方式,其内容是学习怎样对对子,学习作对联。对课作为一门课程,它主要是以"属对"方式开展,即一人出上句,另一人对下句。对子本身词性相对,平仄相间,朗朗上口,易读易懂。学生通过学习对对子,可以在潜移默化中熟悉汉语声律,增加汉语词汇量,丰富语言积累,提升语文素养。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低年级语言知识学习的主要内容(字词句的学习和积累)来开展对课,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学习中传承弘扬,同时也为学生阅读与欣赏古代  相似文献   

16.
于冰 《黑河教育》2009,(4):26-26
楹联,又称对联,俗称对子。它是一种传统的文学样式,形式兼诗歌散文之长,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地理、历史、民俗、宗教、名胜等方面的知识。“对对子”是一种很好的语言训练方法,它可以提高学生对词性、音韵、句子结构、上下句间逻辑关系的认知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积极进行楹联教学尝试,不只是向学生介绍楹联的基本常识和进行简单的欣赏,还试图把楹联教学与语文教学的其他知识内容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从一年级下册开始,人教版教材中识字的编排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随课知识字,二是在语文园地中识字,三是编排了单独的识字课。其中单独的识字课编排得新颖独特,很有意思。首先,呈现在课本中的位置别出心裁,八篇单独的识字课分别设置在八个主题单元的最前面,用识字统领一个主题;其次,识字课的形式推陈出新,分别运用了对对子,三字经,谚语,儿歌,词组串,谜语等,  相似文献   

18.
成语对联是由结构上基本相同、意思上相近相关或相反相对的两条四言成语构成的。它们像对对子一样地排列在一起,在字面形式、语义内容、构造方式、语音成分、辞格运用等方面,都表现出均衡对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语言应用能力的考查历来是语文高考的重头戏, 特别是2004年全国众多省市自主命题,命制出多种风 格、各有特色的试题,出现了拟广告词、对对子、串台词 等好题型。这些题型能很好地考查学生语言实际应用 能力。关注生活、贴近生活,成为2004年语文高考的一 大亮点。对于2005年的考生来说,我以为编短信、拟广 告词尤其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0.
1932年7月底8月初,清华大学招考新生的国文试题曾遭非议。其中仅占分数百分之十的“对对子”引起的辩论在当时最为醒目,后来也长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成为这一风波的标帜。其实一年级的作文题“梦游清华园记”也曾引起争议,且辩论的篇幅并不亚于有关“对对子”的争论。从外在反应的视角看,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也不在“对对子”的争议之下,至少更能体现一般的社会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