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坤梁 《精武》2010,(4):59-65
一、古代和近代的太极拳家都认为太极拳必须不用力 对于太极拳,最难的理解和锻炼的莫过于"不用力"了。我从1965年开始先后正式跟几位武术老师学练武术和太极拳,开始阶段我既弄不清楚太极拳与非太极拳武术究竟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又不理解太极拳的所谓"不用力"是什么意思,觉得凡是动作都是力作用的结果,既然是动作怎么可以不用力呢?  相似文献   

2.
(一)旧题重提用意不用力是一个老话题,是杨澄甫口授《太极拳术十要》之六,是一条练习太极拳的基本法则,也是内练一口气的门槛。这本来是一个明白易懂的练拳方法,只要老老实实按照用意,不用力认真做去,功夫不负有心人,就会逐步体会到它的妙用和深刻道理。然而这个方法到了有的人口里,却变得难懂起来。  相似文献   

3.
钱良  王勤俭 《精武》2009,(12):57-57
拳谱云:“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孙式太极拳诀亦云:“太极拳本内家拳,不用拙力意当先。”  相似文献   

4.
刘朝良 《武当》2007,(10):23-24
在拳论中,太极拳是以阴阳平衡,虚实变化为规律的自然运动,并特别强调了是纯任自然的自然运动。太极拳先辈在对自然运动的成功实践中,总结到了太极拳运动的正确理念法则———"全是用意不用力",明确了太极拳追求的是不用力的运动效果作用。由于不用力运动的理念法则,与现实运动必须用力的传统观念和习惯相违背,因而受到了普遍否定,  相似文献   

5.
程清远 《武当》2005,(8):12-12
太极拳全在“自然”二字,不得“自然”之理之法,穷终生难有所成,而今世人所学所练。与“自然”之道背道而驰,根本不知“自然”为何物,行拳走架、推手、实战,全凭心中横气用事,哪里得半点“自然”之妙用?“自然”者,去后天返先天也。一个“去”字道尽天机,“去”心中三横气,“去”后天之拙力,通过一定之规矩将后天作为统统抛弃,越多越近乎先天。拳谚有云:打拳如走路。走路之时,无任何强求,迈腿便走,无丝毫牵  相似文献   

6.
关于太极拳有一种提法——“易学难精”。应该说,这种提法正反应了当前太极拳的现状。  相似文献   

7.
刘瑞 《武当》2005,(8):15-15
武术(外国人称之谓中国功夫)乃是我国悠久的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太极拳又是我国武术中一个优秀拳种。其理深奥,其技独特,博大精深。太极拳因为它动作松柔,和缓、圆润、轻灵自然,不用过分的后天拙力,以静制动,以逸待劳,在于舒筋活络,强身健体及技击之功效,所以被性别不分男女,年龄不分老少,身体不分强弱者接受。因此,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开始推广普及“简化太极拳”,七十年代末随着我国体育运动事业的蓬勃发展,太极拳做为一种民族文化,得到重视和发展。再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太极  相似文献   

8.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教学实践并运用运动解剖学和运动力学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剖析了太极拳动作要领“沉肩坠肘”的理论涵义,研究和实践表明“沉肩坠肘”动作要领可理解为,练习时肩部关节放松、下沉,胸背撑开,并有意识地使两肩胛骨向外横撑有相合之力,在保持肘窝拧裹向上的同时,肘尖下垂,不可外翻。通过对内涵和外延的剖析和理解,可以很好的对太极拳的教学和练习提供多学科的理论依据,领悟太极拳动作要领“沉肩坠肘”的内涵,使教学者和练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太极拳的拳理。  相似文献   

9.
优秀标枪运动员最后用力的重要特征——“延缓”动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三维运动学分析的方法,对现阶段我国最优秀的两名运动员进行研究发现,"延缓"动作是掷标枪最后用力中比较重要的特征,同时也是衡量运动技术合理性的重要指标.从根本上解释了我国运动员右肘提前加速用力的原因,找出了最后用力环节中用力不合理的真正原因,加深了对掷标枪运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11.
“十八在诀”,又称“十八句诀”,为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禄禅次子杨班侯(1837~1892)所传,首见于杨班侯再传弟子吴孟侠所著《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之中。这短短十八句话、七十二字,精辟、准确地阐明了太极拳的劲力、劲点、劲法等动作要领,对于准确把握太极拳的技术内涵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投掷项目中的“撤肩”动作是许多运动员和初学者易犯的一个通病,它对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影响较大,应当在教学与训练中引起注重。  相似文献   

13.
标枪是比较复杂的人体多轴性运动项目,技术性强,技术短时间内不易掌握,我们经常看到少年标枪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存在着较多的技术缺点,尤其是在最后用力这一关键技术上存在的问题更多,影响了标枪成绩。那么有哪些技术因素会影响最后用力动作的正确完成呢?我们通过多年的训练,总结出以下几点,提出来供大家商讨。  相似文献   

14.
张建中 《精武》2008,(3):5-5
《太极拳综述》一书提到了这样一个在太极拳界广泛流传的传说:太极名家杨露掸能停雀于掌中使其不得飞出。该书认为这是“凭借掌心皮肤的触觉(粘劲),敏锐地感知鸟爪用力的大小和方向(听劲和懂劲),然后恰如其分地把所受之力消化,使之落(化劲),鸟爪一时失去着力之处,当然也就飞不起来了。”  相似文献   

15.
<正>在进行原地双手正面掷实心球教学时,会有不少学生出现"两次用力"的错误现象。所谓"两次用力"现象就是在投掷的过程中技术动作有短暂停顿,用力不连贯,不能把全部的力量集中传递到实心球上,  相似文献   

16.
汪俊 《网球天地》2011,(6):106-106
步骤1.原地。“送”球练习 把球放在距离左脚外“半拍”的地面上。右手持拍“立”在球的正后方紧靠球,左手指向前下方,转体带动球拍向前上方“送”出,并同时将球“送”向“空中”。送球不断过网后,再逐步移向底线。  相似文献   

17.
标枪“最后用力”的技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俊 《湖北体育科技》2001,20(3):49-50,52
论述了掷标枪技术中“最后用力”的实质及身体各部位在最后用力过程中的作用;指出了“最后用力”与“原地投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提出了“提高力量利用率”的投掷观念.  相似文献   

18.
我们每一次击球时,使用的不仅仅是某一块肌肉的力量,从人体运动力学来说,击球所用到的力量是若干块肌肉通过一系列的动作传递出来的。肌肉的运动有先有后.首先是大块肌肉,然后是小块肌肉。我们称之为“联动”。  相似文献   

19.
肖永 《中华武术》2014,(11):36-38
铅球运动可以说是对各个技术环节都非常严格要求的运动项目。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技术动作的完善,人们越来越关注非投掷臂在铅球投掷中最后用力阶段的研究,并逐步地细致和深入的研究。根据在过去的教学、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经验,由于受到种种因素条件的限制,一些教练员和体育教师一般只是注重运动员身体超越器械的动作要领和投掷臂的完美姿势,从而忽视了非投掷臂在整个铅球运动中的作用和其对投掷成绩的影响。在投掷技术逐渐完善的今天,随着各种先进仪器设备的介入和使用,投掷铅球运动对动作的协调运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实践证明,在铅球运动中的最后用力阶段,非投掷臂的摆动路线、特点、摆动时机等都会对保持身体重心的平稳,力量的集中造成影响,从而影响铅球的投掷成绩。  相似文献   

20.
推铅球最后用力过程中的"撤肩"错误动作,对处于初、中级阶段运动水平的运动员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通过对训练实践中获得的研究数据可知,其错误影响成绩的幅度在10%左右。对此,应当引起广大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注重,并在运动训练中进行有针对地纠正。在此介绍几种对纠正"撤肩"错误动作具有较好效果的训练方法。以供同仁们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