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制造业数字化是扭转碳排放整体增长趋势的重要路径,加快推进数字基础设施投入是带动数字化转型、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引擎。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视角出发,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03—2017年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基础设施投入对制造业绿色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地理边界。实证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投入不仅促进了本地区制造业绿色增长,还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地推动了周边地区的制造业绿色增长,且其空间溢出效应存在显著的地理边界特征。进一步分析其作用机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投入主要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和改善技术效率来推动制造业绿色增长,同时也会扩大技术差距来抑制制造业绿色增长。  相似文献   

2.
我们正处在【创新无限】的时代 第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需求多样化形成了强烈的“创新型需求“。近年来,中国经济以每年1O%左右的速度增长,这无疑为“创新型供给”的价值实现提供了市场机会。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权,需求也就更加多样化,而这种情况则为企业“多样化的创新”提供了价值实现的市场空间。  相似文献   

3.
针对两年来,我市实施“1 5”工程,项目由实施单位自行选定实施,组织单位半年一次收集汇总上报,实施工作存在项目分散、重点不突出、科技含量不高、组织单位对实施情况心中无数,“1 5”工程处于被动实施的状态,今年,市科领办、市科委采取有力措施,以强化项目实施为核心,狠抓“1 5”工程实施质量的提高,使我市“1 5”工程实现了由被动实施向主动实施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代光纤通讯技术的特点及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光导纤维通信就是利用光导纤维传输信号,以实现信息传递的一种通信方式。光导纤维通信简称光纤通信。可以把光纤通信看成是以光导纤维为传输媒介的“有线”光通信。光通信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重要支撑平台,在未来信息社会中将起到重要作用。从现代通信的发展趋势来看,光纤通信也将成为未来通信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5.
北京邮电大学张晓光教授以偏振模色散白适应补偿的研究在国内外知名,主持参加多项国家863计划项目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他先后两次作为首席专家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光纤偏振模色散自适应补偿技术》(2001.2004)完成后获得了最高分“Aa”;另一项国家863计划项目《高速光纤通信传输系统中信号损伤动态结合的光电均衡技术》(2009—2011)还在进行中。一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偏振模色散缓解技术与补偿技术动态结合的研究》(2006),该项目评价为“优”。  相似文献   

6.
从光纤通信问世到现在,光传输的速率以指数级增长,层出不穷的光纤通信新技术将成为市场复苏的源泉。本文从光纤通信技术的概念技特点入手,阐述了光纤通信的发喂进程及现状,并对光纤通信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基于多种经济增长理论,选取影响“丝绸之路经济带”多变量省际面板数据,构建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模型,结果发现:2000~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促进了经济增长;不考虑空间溢出效应的测算结果放大了交通基础设施的贡献率;外地交通基础设施对本地经济增长存在正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8.
《发明与革新》2011,(2):31-31
近日.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光纤通信技术和网络国家重点实验室及烽火通信公司在北京宣布完成“单光源1-Tbit/sLDPC码相干光OFDM1040公里传输技术与系统实验”。经过测试和工信部鉴定,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9.
光纤通信是以光波作为信息载体,以光纤作为传输媒介的一种通信方式,不仅可以应用在通信的主干线路中,也可以在电力通信控制系统中发挥作用,进行工业监测、控制,现在在军事上也被广泛应用,基于各领域对信息量的需求不断增长,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发展趋势也备受关注。本文探讨了光纤通信技术的主要特征及发展趋势,和它以光纤链路为基础的现场测试。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云南)-东南亚、南亚政务GIS应用系统”项目是由国务院办公厅与云南省共建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应用系统中服务于云南省政府的“中国(云南)-东盟自由贸易区应用系统”(一期工程)的扩展项目,拟下一步申报为国家电子政务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的子专题。  相似文献   

11.
The Appointed Person   《RPC》1997,114(24):884-887
  相似文献   

12.
13.
14.
Patents Court   《RPC》1988,105(18):416-420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