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非智力因素对创新人格培养具有定向、引导、动力、维持、调节和强化作用。学校教育应从学校课程设置、教育艺术、环境熏陶和心理教育等方面加强对个体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以有效促进学生创新人格的养成。  相似文献   

2.
创新人才的心理特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 《文教资料》2006,(16):2-3
从心理学角度看,创新人才应具有两方面的最基本特征,即综合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分别与创新过程中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密切相关。应促进学校教育进行全面的革新,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创建适宜的环境和氛围。  相似文献   

3.
李凤  李爽  王旭飞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6):235+237-235,237
在德育工作中,经常提倡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操、顽强的意志、积极的兴趣、正确的动机、崇高的理想、坚韧的性格、良好的习惯、创新人格等非智力因素。可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仅有利于其智力与能力的发展,而且已经成为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非智力因素已成为人格教育和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不可忽视的成分。同时,人的良好品德和个性对人的智力、非智力,特别是创新活动起着导向、动力、调节和支撑作用。在智育的常态发展中,德育到位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节点;创新教育是德育的升华。  相似文献   

4.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相互激活、相互驱动的过程。语文教学中,应从三方面进行创新教育:开发身心潜能,培养创新意识;以想象促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养成创新习惯,培养创新人格。  相似文献   

5.
作在生物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的动机、兴趣、人格、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进行了创新教育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人格理论”中的“非指导性教学”、“学生中心教育”、“自由学习”等观点对我国的创新教育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借鉴罗杰斯的“人格理论”实施创新教育,就要注重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创造型人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李丽英 《辅导员》2013,(12):10-12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当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一次次冲击我们的教育目光,继而引发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多个层面思考和探索。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指出:"一个人能否成为杰出人才,不仅取决于智商的高低,更要看他的人生追求、意志品质和创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这些在基础教育阶段形成的人格要素,往往成为制约一个  相似文献   

8.
论思想政治教育中非智力因素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非智力因素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中非智力因素的基本内涵、基本功能、运行机制等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可以明确非智力因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从而将非智力因素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相似文献   

9.
李丽英 《辅导员》2013,(8):10-12
<正>"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当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一次次冲击我们的教育目光,继而引发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多个层面思考和探索。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指出:"一个人能否成为杰出人才,不仅取决于智商的高低,更要看他的人生追求、意志品质和创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这些在基础教育阶段形成的人格要素,往往成为制约一个  相似文献   

10.
技工学校教育创新是促进职教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条件,是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文中重点从更新教育观念、富有人文色彩育人环境的建设、德育创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等方面阐述了技工学校应大胆开拓,努力突破旧的教育模式束缚.尝试进行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的技工学校教育创新,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相似文献   

11.
创新教育是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其中创新精神是创新教育的关键,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内核,创新人格是创新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论自主学习与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教育的前提是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创造性人格的形成需要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与个性化教育。开发学习端的探索热情和兴趣潜力,培养自主个性、独立人格和求异思维的勇气是培养创造性人格的重要内涵和基础。  相似文献   

13.
创新教育及其实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创新教育具有全面性、开放性、民主性、探究性和特殊性等特征,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这就要求我们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依靠创新型的教师,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  相似文献   

14.
培养创新人才,教育先行。创新教育不能完全否定传统教育,但应看到其不足之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实践能力和创造性人格等方面有很大作用,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高校创造教育的目标体系及其分层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金辉 《教育研究》2005,26(10):80-83
高校创造教育的目标体系是高校创造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构建高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模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的基本依据,它在高校创造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核心地位。这个目标体系包含认知目标系统和人格目标系统。对其分层细化,认知目标系统主要包括大学生的聚合思维、辩证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人格目标系统主要包括大学生的创造动机、创造个性品质与自我教育能力。对高校创造教育目标体系的剖析和分层细化,可使创造教育目标具体化,增强可操作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创造教育目标缺失或偏离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教师创新心理素质的约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传统教育向创新素质教育目标的转移,对教师创新心理素质的重新约定势在必行。教师的创新心理素质包括:教师的创新意识-动力系统、教师的知识结构-能源系统、教师的创新能力-操作系统、教育的创新人格-保障系统、教师的创新行为-实施系统等五个层面。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和科技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培养高校学生的创造性素质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高校学生是国家与民族兴旺发达的骨干人才,他们的创造性素质在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历史使命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此,从创新人格是创造性思维之本,高校教学过程的演变及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探索,创新人格的培养与创造性教学过程的三方面探讨高校培养创造性素质的这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成为学校的教育目的之一,而作为创造活动动力系统的创造型人格的养成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从创造型人格的特征入手,分析其影响因素,探寻创造型人格的养成途径.  相似文献   

19.
体育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体育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它贯穿于体育教育和教学活动之中.为了在体育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教师在人格、观念、知识、能力等方面要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