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绘景叙事,取法"百草园" 鲁迅笔下的"百草园",美艳、神秘,具有无限趣味. [鲁迅这样绘景] 形色声味俱全:石井栏是光滑的,皂荚树是高大的,黄蜂是肥胖的;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鹅黄的菜花;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斑蝥发出"啪"的声音;甜的桑椹,又酸又甜的覆盆子. 春夏秋景皆备:春之碧绿菜畦,紫红桑葚;夏之鸣蝉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秋之油蛉低唱,蟋蟀弹琴.  相似文献   

2.
正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选入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是一篇在回忆中生动表现童趣的文章。"从……到……"的结构表明一个空间向另一个空间的转移,也预示着由一种心灵空间进入另外一种心灵空间。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自然趣味有别,"前者是一个大自然的空间,一个民间文化的空间,后者则是一个学校教育的空间"。这个空间就不如百草园那样无拘无束,而是要背诵经书、写作八股文的地方。因而相比之下,三味书屋充斥了学究气,就  相似文献   

3.
<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极富感染力的作品,鲁迅先生以如诗的笔触描绘了他妙趣横生的童年世界,同时也极有分寸地批判了旧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禁锢,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在此,我想与读者挖掘的是,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应该从中借鉴什么。一、在快乐中发展。鲁迅先生在"百草园"中  相似文献   

4.
范素梅 《现代教育》2011,(Z3):114-114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在"三味书屋"中读死书的泥沼,适当走进"百草园",为思维准备丰富的表象。为此,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直接参加生活生产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实验实践教学;创造性地借助教具和现代化科技。  相似文献   

5.
<正>1.引导学生细读关键词,读出独特情思。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抓住关键词,细细品读,慢慢玩味,寻得"我"的影子,读出"我"的境界。比如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中写道: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四个句子分别写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笔者从修饰语角度,用三个问题"鲁迅用了一连串的词组来写百草园,分别写出了百草园什么特点?""这些词组和写‘乐园’有什么关系吗?""你觉得哪个词最能突出鲁迅对百草园的喜爱?"展开对"碧  相似文献   

6.
写记实的文章要说真实的话,不要说假话、空话。“真”包括两方面,一是事实要真,二是感情要真。第二单元《从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从内容来看,可谓真有其人,真有其事,真有其物。现在你去鲁迅的家乡——浙江绍兴,还可以看到“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旧址。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同样也真实的:风景如画的百草园给人以“无限趣味”;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雀的游戏令人忘怀;美女蛇的故事更增添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难怪家人要送“我”进书塾时,“我”无奈和百草园的一切一一道别。与之相比,封闭、沉闷的三味书屋生活  相似文献   

7.
《新教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扈伟玲主编)一书中,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编者的评析是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相比、对照得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三味书屋”是“我的苦地”。对“百草园”是“乐园”这已是共识,但“三味书屋”是“苦地”,我觉得这个观点值得商榷。首先,从本文的写作缘起和本意来看,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对此文集的写作缘起和本意,鲁迅有过明确的说明: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寄一丝安慰。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是“一…  相似文献   

8.
《新教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扈伟玲主编)一书中,关于《从百草园到一味书屋》一文,编者的评析是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相比、对照得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三味书屋”足“我的苦地”。对“百草园”是“乐园”这已是共识,但“三味书屋”是“苦地”,我觉得这个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9.
<正>在我的童年时光里有个"百草园",下面我就从中采撷美丽的"小花小草",与大家"共赏"。自信的"百合花"童年的"百草园"有百合花,它特别自信,但有的时候却自信过头了,所以闹了不少笑话。记得有一天,我和几个好朋友在一起玩"大擂台"的游戏,游戏规则是由一个人当擂主,其他人轮番向他提问,若他能顺利回答出来,就继续当擂主,否则就得"下台"。我平时很喜欢读  相似文献   

10.
《上海教育》2012,(7):50
学校坐落于上海文化发祥地之一的"老城厢"。坚持九年,学校找到一种发掘"在地资源"、活化"学校课程"的形式——"百草园"。学校依据自身的实际现况,努力实施课程变革,深化"百草园"课程。具体说就是努力让三类课程之间做到无  相似文献   

11.
《上海教育》2012,(Z2):38-39
我们打开上海地图可以看到东南角有一块地理位置很有特点的区域,它被两条名为中华路、人民路的马路首尾相接,环形包围,这就是上海文化称谓"老城厢"的地区。中华路第三小学就坐落于上海市老城厢。老城厢是椭圆形,似"园",这里名园、名人故居等文化"矿藏"资源相当丰富,宛如一个"百草园"。学校置身其中,有取之不尽的民族历史资源、现代文化资源,当我们将这些资源挖掘出来后,就形成了学校富有特色的"百草园"课程模式。我们的"百草园课程"在历经九年建设后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得到了教育同行的认可。但在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学校如何作为主体去积极地、创造性地落实课程改革的系列新要求,更好地把握课程计划的要求与课程校本化实施之间的关系;如何落实新黄浦区基础教育发展的要求,将学校的发展与今天的社会需求相匹配;如何更好地将社区、家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开头和《孔乙己》结尾分别这样写道:“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  相似文献   

13.
声音     
<正>读完专题"成语文化课程建设理念与实践探索"(《江苏教育》2018年第9期)后,笔者眼前一亮。常州市新北区百草园小学准确把握了作为语言"活化石"的成语的独特育人价值,以成语文化为载体,走出了有汉语味的语文教学之路。开展"成语文化"研究,百草园小学已历10年,从成语主题活动,到成语文化研究,再到成语文化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持续的研究让这所学校获得了生命张力。我们只有浸入汉  相似文献   

14.
莫岚 《辅导员》2011,(31):56
今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30周年,浙江省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的队员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鲁迅故里组织纪念活动。"三味墨趣社"的小书法家们泼墨挥毫,书写鲁迅爷爷的名句;"百草园画社"的小画家们倾情创作,描绘心中的鲁迅爷爷;  相似文献   

15.
<正>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散文,回忆了自己由童年在百草园中的游戏、玩乐到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成长过程。作者开篇点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其中有一部分是描写冬季在百草园中捕鸟的情形。此环节中教学重点为:找出描写捕鸟方法的一系列动词,并分析使用这些动词的表现力量。每当我教学此环节时,曾经的一幕就会浮现在我的眼前。【案例再现】课堂上,我正端着书,和同学们一起认真在这一自然段中寻找动词的时候,忽然间,后排座位传来一阵嬉笑声。我抬起头,寻声望去,只见坐在后排的邢同学,  相似文献   

16.
一、“先生”非“寿镜吾”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思想内容新探》一文,把作品中的“我”和鲁迅先生完全等同起来;把作品中的“先生”和寿镜吾先生完全等同起来;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个不同的天地,或者说不同的典型环境完全等同起来。这样做,我认为是很不妥当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篇回忆性的记叙文字,“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但是,它不是回忆录。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的小引里作了说明:“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文体大  相似文献   

17.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鲁迅先生的名篇,一直是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课文,对于它的主题解读也在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在处理其主题时,也发生着变化。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百草园”,每个人的成长都要经历自己的“三味书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蕴含了普遍的人生哲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仅仅是空间的跨越,也暗含了时间的跨越,更是一个人成长必需的修行。  相似文献   

18.
席作武 《语文天地》2013,(19):24-25
在一次"教学能手"的评选中,一位参赛者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赏析百草园时,让学生找出文中草木虫鸟的名称并提问:一长串看似繁琐芜杂的事物名单是不是闲笔?是怎样描写的?有什么作用?这是多么简洁的三个问题,多么简练的切入设计。看得出,教者作了精心设计,三个问题围绕"物名",逐层深入,直指教学核心。引导之下,学生很快明白:"菜畦"、"石井栏"、"皂荚  相似文献   

19.
<正>图书漂流,是一段文明美丽的奇妙旅程,它起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洲——读书人将自己读完的书随意放在公共场所,捡获这本书的人可取走阅读,读完后再将其放回公共场所,将其漂出手,就像放归大海的"漂流瓶"一样,让下一位爱书人阅读,让书不断得到新的阅读生命。这种好书共享方式,通过图书的传递来分享阅读的快乐,让"知识因传播而美丽"。如今,图书  相似文献   

20.
从现代汉语语法角度看,在鲁迅先生的一些文章中常会出现一些"病句",但这些病句在文中却有它独到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需要认真地加以体会,才能更全面的理解一代文坛巨匠的佳作.下面是本人在教学时从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收集到的一些"病句",特提出来,与大家商酌,以期共勉. 第一类,互相矛盾型. 1.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 2.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