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借荆州”问题是三国时代的一个事件,它使孙刘间的同盟关系复杂化,导致了荆州争夺战的发生,最后以孙吴全据荆州的长江中下游部分而告终。而孙权借荆州与刘备,被史学界一致认为是对曹魏的巨大威胁。岳玉玺先生“曹操不忧反喜”的论断是众多观点中独树一帜的新结论,本文拟结合史料对这一观点进行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2.
永泰公主之死乃武则天外逼(杖杀文兄,赐秘药)与永泰内击(流产)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报告学特别是记人报告学与传记学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当前体边缘化、普泛化的情况下,两很难区分,并且当前二都没有一个适当的、能明确界定身份的定义。造成同一篇章界定成两种不同的学样式的尴尬局面,对此本提出分清二身份、规范它们的内涵与外延的标准,以利于二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关于欧阳修祖父欧阳偃的身世,当前出现了另外一种说法,即认为他是今福建晋江的乡贡进士,是后唐状元黄仁颖之子.但通过对福建晋江和江西永丰两地所记载的欧阳偃事迹考证发现,他们在生活的时代、科举的出身及相关家谱的记述中皆存在着明显的不同.由此可知,在我国唐代和南唐时期确实存在过两个同名同姓的欧阳偃,但欧阳修祖父欧阳偃并非福建晋江的欧阳偃.  相似文献   

5.
学界对“洋务运动”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有的研究者对“洋务”一词的界定还存在片面性。“洋务”一词盼含义应包括列强的入侵、清廷对待外敌入侵的回应(如抵抗、谈判、签定条约、对外交涉等)及其引申。  相似文献   

6.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一联中的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2007年3月版)注为曾经;吴先进先生认为此注没有理由和依据,先后撰写<省,字注释指误>(<语文学习>2009年7-8期)、<透过省识看同义复词现象>(<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4期)两篇文章进行辩驳,力主句中省识应释作认识,其主要理由是:①<辞海>、<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及网上资料中,均不见省释作曾经之例证;②<辞海>、<汉语大词典>皆收有省识一词,释义即认识.  相似文献   

7.
《文博》2009年第5期,梁小平撰文《王猛煤精组印鉴析》,文章称,在华山王猛台附近发现一件煤精组印,“极有可能为东晋十六国时前秦丞相王猛之印.”并将印文释作:“臣猛、王猛、王猛白笺、王猛言事、王猛白事”等.然而,“梁文”所释的“王”字,在该印中出现过四次,篆法如出一辙,其篆文显然不是“王”字,而是“玉”之古文篆法.“玉”字作姓氏时,楷书作“玊”,读sù,在东汉时已有此姓.  相似文献   

8.
关于人之“性”与人之“欲”,最早的认识从孔子开始。《论语》大量记述了孔子对“欲”的言说,他认为“欲”是“性”发的结果,“欲”可分为:“性”发而皆中节的“和之欲”和“性”发而失中节的“贪之欲”。“和之欲”经《中庸》的进一步阐释,为孟子所继承并提出性善说;“贪之欲”为荀子所发挥,提出了性恶说。  相似文献   

9.
“意象”这一古老的关学范畴在当代文艺理论中又成为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课题。一个时期以来,在对意象的探讨中出现了不少颇有影响的理论,同时也存在着认识上的偏颇现象。“意象”与“意境”有联系而又有区别;“意象”与“抽象”其含义相距甚远,不可同日而语;“意象”并非仅仅指艺术形象或心理意象。“意象”与“意境”、“典型”同为文艺理论中鼎足而居、相辅相成的审美范畴,三者均代表着艺术的最高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0.
王阳明贬谪贵州龙场途中,自福建武夷山之后的路线,由于《王阳明年谱》和《阳明先生行状》记载不一,且缺乏相对直接的证据资料,故学术界至今存在分歧。一种肯定《行状》认为其由武夷径直往龙场;另一种支持《年谱》认为其先往南京归省再赴龙场。笔者依据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综合相关间接证据资料,通过合理的逻辑分析与推理,提出王阳明在赴谪龙场途中确曾由武夷回南京归省。  相似文献   

11.
文学与审美意识形态——兼与童庆炳先生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们的审美意识(对于"美"、"丑"、"悲"、"喜"等等的意识)本身是一种意识形态,此即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与政治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哲学意识形态、宗教意识形态等等其他具体的意识形态在社会结构中处于并列位置。文学不是"一种"意识形态,而是"全方位"性的意识形态,是各种意识形态的集中表现形式,是政治、道德、哲学、宗教、审美等这些意识形态的交汇、出入之所,同时,文学还是非意识形态性的社会意识———科学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文学是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场。从以上观点来衡量,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论"既具有非科学性,又具有非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萧涤非先生在《杜甫诗选注》中认为《曲江三章章五句》"是杜甫的创体",考察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实践,此格实则首创自南朝梁代张率的《白纻歌辞》 丁启阵先生在其著作《诗意人间》中关于唐代大诗人杜甫生平交游的论述里,两度将杜诗中所载的好友苏源明,错解为杜甫晚年方才结识的友人苏涣,与创作实际完全不符,实属对于杜诗的误读 而肖文苑先生在其所著《唐诗趣话》"杜诗觅虎"一节中,误以杜甫《彭衙行》诗作于《北征》诗之后,遂将二诗所记之事时间前后颠倒,亦有失察之嫌。  相似文献   

13.
丁式贤先生在《新台州》杂志2012年第9期著文《南宋天台九宰相》,文中称,“当时成丁人口仅5万余的天台县,就有宰执9位,其中左、右宰相及相当职务4位,副相5位”。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除贾似道之外,其他8位,有些不是天台人,有些虽是天台人,但不是宰相及相当职务,也不是副相。  相似文献   

14.
清代是贞节观念发展到极致的时期,新出现的慈善组织——恤嫠会或清节堂,旨在救济或收养那些贫苦无依的年轻寡妇。江西在清代共设立了4个清节堂,且最早的清节堂创立于1872年,在管理上是以官督民办为主,但官府并不直接参与清节堂事务的管理。清节堂有三种社会功能:收养贫困的贞女、节妇,保护自愿守节的孀贞,以及帮助入堂节妇抚孤养老。  相似文献   

15.
“刊”在唐宋以前是“削”“修改”之意,唐宋以后才有“雕板印刷”的意思.因此,西汉时期文献中的“刊”并不证明此时已有雕板印刷.  相似文献   

16.
本文辨析了袁行霈先生编著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纲(二)》中关于孟浩然生平注解的错误及成因。进一步考证了“冶城南园”即襄阳城南的孟氏故里涧南园;同时还提出:宋代以后所以出现的不同版本的唐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根本原因是由于将“治城”误为“冶城”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楚辞章句》的“序文”,向以为王逸作。近有异议者,然对其提出的“序文之间”、“注”“序”之间的“自相矛盾”,“注”对“序”的“深到语”无“相应之诠发”,“序”中所写有异代所不能想象者,《离骚》《天问》各自之前后序不协等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异议未能动摇传统之说。另外,对“序文”刘向作说的几大理由进行考辨,得出:这些理由,均不能成立。全文的结论认为:这些“序文”全是王逸作的。  相似文献   

18.
“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背叛”是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提出的一个观点。本人于20世纪90年代初起撰写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和著述,把它引入国内并引发国内学界,特别是比较文学界、翻译界和译学界的高度关注。其中“创造性叛逆”说经拙著《译介学》的阐发,更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与此同时,“创造性叛逆”的独特表述也引发了学界对它的热议...  相似文献   

19.
蓝勇先生认为隋代开边县治所在今四川宜宾县孔滩镇一带,唐代开边县治所在今云南水富县县城,与史实不符。隋代至唐代760年开边县治所应在今云南盐津县滩头,唐宋(766—967)开边县治所应在今四川宜宾安边镇火焰村所在的小岸坝。  相似文献   

20.
会昌削藩是唐代中后期军事、政治史上的重要事件,这一事件的原因错综复杂,根据其性质和作用的不同,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刘稹拥兵自立的举动严重危害了唐政权的统治;二是,泽潞刘氏过多地卷入了中央的政治斗争,与唐武宗和宰相李德裕结下难解之怨;三是,在当时的情况下用兵泽潞具备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