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知识转移是产学研合作的核心环节,有效的知识转移是产学研合作开展的重要基础。重新梳理和界定产学研合作的知识转移及其机制概念,结合知识转移过程分析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转移概念模型,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产学研合作是科技创新的最有效形式之一。在产学研合作的知识流动关系中,知识转移既是知识生产和知识应用的桥梁,又是产学研合作的核心环节。激发科技人才活力、保护与加强知识产权制度、有效的制度机制建设构成了知识转移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粘滞知识转移研究述评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王毅 《科研管理》2005,26(2):71-75
知识转移是知识创造价值的重要环节,知识转移过程中存在粘滞知识。粘滞知识转移的程度决定着知识转移的成功与否。本文综述已有关于粘滞知识转移的研究。文章首先讲述粘滞知识的概念,然后评述粘滞知识研究的三个学派:技术创新过程学派、组织内转移学派和组织间转移学派。最后,文章提出,综合这三个学派的优点,结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研究基于粘滞知识转移的技术创新过程与模式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产学研合作创新中的知识转移过程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如何提高产学研合作创新效果"这一当前企业关注的难点问题,在简要评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考察企业与学研机构的互动发现,企业与学研机构的合作前途光明,但路途艰辛,因而企业与学研机构合作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需要经历单链合作、互动合作、一体化合作3个阶段。在产学研合作实现的过程中,企业在单链合作阶段获得新显性知识,在互动合作阶段获得主要成分为显性知识的企业专有知识,而到一体化阶段则获得主要成分为隐性知识的企业专有知识,企业创新能力随之不断提升。知识转移过程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到产学研合作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基于知识双螺旋模型的我国产学研合作技术转移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学研合作技术转移对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区域科技的进步及成果的转化具有重要意义。在野中郁次郎等的知识创造螺旋理论基础上,把物理学中的"场"理论应用到知识转移方面,构建了知识双螺旋模型,研究产学研合作技术转移的机制。依据该模型,指出当前我国产学研合作技术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6.
产学研合作中高校知识转移的超循环模型及作用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高校知识转移是一种典型的从科学场域向经济场域转移的跨场域知识转移,处于产学研合作中高校的知识转移模式将直接影响合作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运用复杂系统中超循环理论分析产学研合作系统的超循环特征,探讨了高校知识转移的模型,提出产学研合作中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之间构成网络结构的超循环系统,促进产学研合作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知识创新能力是当今高校实力的集中体现,提升高校知识创新能力是应对国际竞争、推进国家建设以及实现高校发展的迫切需要.从知识转移视角分析产学研合作中的高校知识创新能力,通过知识转移与高校知识创新能力提升机理分析高校知识创新能力提升的动态过程,借鉴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构建高校知识创新能力提升的动态模型,根据模型参数变化提出促进产学研合作中高校知识创新能力提升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合作创新企业间技术知识转移中知识破损问题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忠  黄瑞华 《科研管理》2006,27(2):95-101
知识日益成为企业重要的战略性资源,知识共享与知识转移是合作创新的必要过程,影响合作创新的绩效。而在知识转移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技术知识经常不能完整传输和吸收,产生知识破损导致转移困难甚至失败。本文首先探讨知识破损的界定,并从其参与要素角度剖析破损成因。在此基础上,从理论角度针对性地探讨减少知识破损的策略与途径,从而促进合作创新中知识转移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产学研合作模式因其中内在主线知识转移机制的特殊性,将正式契约尤其是具有正向激励功能的设计视为合作绩效的关键,而有形契约的设计如何对相对无形的知识转移机制进行有效约束、监督,尤其是正向激励,恰恰是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基于知识形态的特殊产品的生产、管理、库存、运输等常规环节所要进行创新性思考的问题。对知识转移在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中的发生机制、作用机制、成本与风险机制、人员心理关系机制等诸多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和把握,结合产学研契约设计固有的原则、内容和应用,探讨对知识这一特殊而关键的隐性资源的产品化、利润化、资本化进行激励型监管的契约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0.
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知识源、知识接收方、转移的知识和转移情境等方面分析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转移的障碍因素,在此基础上对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阶段性差异进行系统分析,最后提出了促进知识转移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为明晰中国产学研合作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和知识演化,以1992—2016年CSSCI和CNKI中的1 615篇文献为分析样本,利用文献计量学与科学知识图谱方法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产学研合作领域的热点涵盖合作模式、机制和影响因素;合作中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协同创新主体的互动关系;协同创新过程中的要素协同;绩效评价。该领域的研究主题在过去20几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关注合作模式到关注人才培养、教育改革、知识产权管理和利益分配等主题,再扩展到绩效评价、协同创新和创新网络等主题。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粘性知识转移含义、过程的诠释,粘性知识主体和客体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分析和从粘性知识受体与授体角度出发构建单一粘性知识转移模型,探析粘性知识成功转移策略。  相似文献   

13.
科研团队内部粘滞知识的形成机理与转移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款  刘国新 《软科学》2013,27(2):12-18
从科研任务、团队成员、团队环境及团队氛围四个方面分析了科研团队内部粘滞知识的形成,建立了知识转移模型,模型描述了团队内部的知识转移随成员间交流次数的变化情况,并利用MATLAB对矩阵模型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团队成员的稳定性是实现团队内部高效知识转移的前提;成员间的知识交流需要达到一定的次数才能实现高效的知识转移;将专家引进团队有利于团队内部知识转移;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有利于团队内部知识转移。  相似文献   

14.
产学合作机构知识转移动力模型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力  聂鸣 《软科学》2010,24(1):27-31
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产学合作中知识转移的研究,从产学合作机构的视角提炼出促成知识转移的因素,运用多元回归的方法进行实证分析,为寻找促成产学之间知识转移的措施提供依据,同时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企业-大学间的知识转移既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科研院所的知识资源实现价值的途径。本文首先探讨企业与大学合作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与大学合作中知识转移机制的理论模型。最后以某勘察设计院与某大学科研机构合作研究项目管理模式为例,对知识转移机制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6.
产业集群内粘滞知识的形成机理和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粘滞知识的基本概念,分析了产业集群内粘滞知识的产生机理,最后提出集群内成员应该提高综合能力、增强彼此间的信任、创造共同的知识情境、加强集群效应和培育共同的集群文化以降低粘滞知识的粘度。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CNKI数据库收录的知识转移领域的期刊论文(2001--2010年)为数据源,依据普赖斯定律确定研究对象,构建了作者合作网络。基于作者整体合作情况,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进行了网络密度分析、可视化分析,并对整体网络结构进行剖析,分析出知识转移领域作者间合作子网模式,以期在倡导知识创新背景下知识转移合作模式有所创新与突破。  相似文献   

18.
在对产学研伙伴异质性和知识共享相关文献进行研究之后,提出产学研伙伴异质性的维度划分,包括目标距离、文化距离、知识距离和关系距离,知识共享的过程划分为知识识别阶段、知识共享实施阶段和知识共享整合阶段,并提出概念模型以及相关假设。通过调查问卷数据统计表明,目标距离和知识距离分别对知识识别阶段具有显著的负向和正向作用;文化距离和关系距离对知识共享实施阶段具有显著负向作用;知识距离对知识共享实施阶段不具有显著的倒U型关系,且对知识共享整合阶段具有显著负向作用;知识共享的过程对知识共享效果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面向知识共享流程的虚拟团队知识协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协同视角出发分析虚拟团队知识共享中的协同要素,论证知识协同是实现虚拟团队知识共享的核心手段,归纳出虚拟团队知识共享的流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面向知识共享的虚拟团队知识协同模型。  相似文献   

20.
基于媒介丰度理论和知识基础理论,提出媒介丰度在知识内隐性、专属性和复杂性对知识转移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根据反馈能力、多重暗示性、语言多变性和个体关注性等媒介丰度判断标准分析了媒介丰度的调节机理,提出概念模型和假设,并用案例对本文的理论进行初步支持.企业可以依据知识模糊性和媒介丰度属性合理选择知识转移媒介,提高知识转移绩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