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活在奴隶社会末年春秋时期的孔子,因首倡儒学,千百年来被尊奉为“圣人”。但史籍记载,比孔子大约早八百年的殷商时期,就有一位杰出人物被尊奉为“圣人”,他的思想体系被奴隶阶级奉为治邦安国的圣典,构成了奴隶制社会的理论基础,而且是孔子思想形成、发展的理论基础,他就是南朝第二十三代君王武丁时期的宰相傅说。 一、傅说的生平 傅说(yu读悦),古虞国(今山西省平陆县)人。《史记·殷本纪》曰:“说为胥靡,筑于傅险(岩)”。《括地志》云:“傅险(岩)即傅说版筑之处”。孔安国考证说:“傅氏之岩在虞虢之界”。注水经曰:“沙涧水北出虞山,东南迳傅险”,虞山就位于古虞国与虢国交界处。乾隆版《平陆县志》载:“平陆县本古虞国”,《全唐诗》中录唐代诗人王维《登平陆城楼作》诗,其中有“并邑傅岩上”一句,均证明傅岩确在平陆县境,且就在县府周围。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傅说祖籍就在今平陆县。  相似文献   

2.
五、武丁托梦【题解】武丁是商朝中后期的一位贤王,他任用贤才治国,使已经衰弱的商朝一度复兴。武丁时有一个贤人叫傅说,他沦落为奴隶,在傅险服苦刑。武丁知道他是一个人才,想重用他,但当时中国社会还是种姓奴隶制,傅说的出身是一个奴隶,连自由民都不是,贵族大臣反对,根本不可能得到重用。武丁思来想去,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托梦说得到神的启示,商朝当有贤人辅佐。这个贤人的相貌如何如何。武丁告  相似文献   

3.
“学学半”是傅说对教学中师生双方作用的论述要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发挥师生各自的作用。它闪耀着教学辩证法光芒,是教育史上最早的双主体教学观。  相似文献   

4.
甘民 《益阳师专学报》2000,21(3):107-109
“学学半”是傅说对教学中师生双方作用的论述。要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发挥师生各自的作用。它闪耀着教学辩证法光芒,是教育史上最早的双主体教学观。  相似文献   

5.
狮子之所以成为百兽之王,是因为它从小就经受了逆境的考验。这告诉我们:身处逆境,毫不畏惧,磨砺意志,方能成才。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许多时候我们都会遭遇逆境。每当这时,怯懦者往往踌躇不前,从此一蹶不振,颓然余生;勇敢者却无私无畏,坦然面对,塑造自我。商朝的傅说曾为役徒,但他有“鸿鹄之志”,后被殷王武丁重用为相,成就一番大业。“青年楷模”张海迪从小患病,以致高位截瘫,面对打击,她身残志坚,砺志勤学,不仅取得硕士学位,而且著书立说,被誉为“当代保尔”。美国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自幼失去听力和视力,命运多舛,可她不屈不(指导老师:荀…  相似文献   

6.
谈孔子“人人为师”及“教学相长”思想邹月芝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尤其是他的“人人为师”和“教学相长”思想.对于融洽成人教育师生关系,激发学生求知进取精神,陶冶教师职业道德情操.达到成人教育教学相长之目的,都是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教学相长”一语最早见于《礼记·学记》篇,并作为教育格言流芳百世,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熟识、运用。但对其意义的理解,本质的解释,则是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体有三种:第一种看法,认为“教学相长”是教学原则,它同“长善救失”、“善喻”、“预、时、孙、摩”等原则相并列。第二种看法,认为“教学相长”就是指师生关系。第三种看法,认为“教学相长”揭示了教与学结合,形成教学的全  相似文献   

8.
早期的人才选拔夏商时期,在君主左右任职的巫吏和宗室贵族,大都是世袭的,不过当时也有一些开明的统治者从下层社会中选拔人才,并破格委以重任。如:商汤任用伊尹,最终确立了商王朝的统治;武丁任用傅说,实现了殷商的中兴。伊尹、傅说两人原本都是奴隶,不属贵族。西周时期,大夫以上的高级官员依然是世袭,而大夫以下的低级职务则开始实行  相似文献   

9.
在提倡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积极性的时候,如果重温一下《学记》中有关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论述,一定会感到惊讶而又欣喜:原来二千多年前,我国的教育家早已总结出一条十分宝贵的教学经验,它只用(?)三个字来概括,叫做“学学半”。头一个“学”字读作“”(xiao),是教的意思;第二个“学”字是学习的意思。“学学半”是说教人的一半在教,一半在学;而学习的人也是一半靠别人教,一半靠自己学。三个字把教与学的关系讲得那么精辟,实在令人佩服! 试想一想:教师是教人的,在教学中他对学生必须懂得循循善  相似文献   

10.
有个小孩叫全全,却有个外号叫“半半”。有一天,“半半”吃饭了,但只吃一半。吃了的一半对碗里的一半说:“球场上见。”话没说完,“半半”到了球场上,但他只踢了半场,踢了的半场对另半场说:“书桌上见。”话刚说完,“半半”开始写作业,但他只写了一半。写好的一半对剩下的一半说:“厨房里见。”一转眼,“半半”又到了厨房里,原来,剩在碗里的那一半饭在喊他吃饭哩。吃完了这一半饭,他开始洗手,但他只洗一半。洗完的一半对另一半说:“动物园见。”这回,剩下的那一半可不同意了,在他身后哗啦哗啦地喊:“喂!水龙头没关呢!…  相似文献   

11.
释“悳”     
鲁迅先生在他的《名人和名言》中曾写了如下的一段话:还有江亢虎博士,……谈到小学,说“‘德’之古字为‘惠’,从‘直’从‘心’,‘直,即直梵之意”,却真不知道悖到那里去了,他竟连那上半并不是曲直的直字这一点都不明白。这种解释,却须听太炎先生了。(鲁迅:《名人和名言》)一九七二年底,我的一位朋友给鲁迅先生的这段话作注,要我帮他解决一下有关“惪”字的形义问题。他既问道于盲,我则义不容辞。曾先后给他写了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直”字的本义是“正见”,它的引申义才是“正曲为直(不弯曲)”。“惪”字的上半本是“正见”的直,并不是“曲直”的直。因此,不能说“惪”字的上半就是“曲直”的直字。  相似文献   

12.
在两次参加“五·四”杯赛的日子里,我都想起了鲁迅先生勉励青年的一句话:“纵令不过一洼浅,也可以学学大海。”我自知像我这样的人,自然“不过一洼浅水”;而两次参加“五·四”杯赛,也可以说是一种“浅水”的追求。“浅水”要有所追求,首先应该自知是“浅”的;其次,又不能因为是“浅”的而自卑,而放弃追  相似文献   

13.
孩子上了幼儿园之后,家长担心他被人欺负,于是有些家长就教给孩子“小朋友欺负你,就告诉老师”之类的话。也有的孩子不用家长教,遇到一点儿小事就去告诉老师。孩子爱告状,那他通常会向老师说什么呢?1“.老师,××打我了。”2“.老师,××不和我玩。”3“.老师,××说话了。”老师,××不听话。”4“.老师,××打小朋友了。”我们可以从孩子说的话看出,发生的都是些小事,不是什么大事。就是这些小事,孩子也需要处理,也需要应付。如果一个人在孩提时代处理这些小事得当的话,可以为其长大后处理大事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家长别小看了孩子处理…  相似文献   

14.
“却”是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副词,用在转折复句的后一个分句里。它有时跟“但是、可是”之类并用,有时单用.例如:①虽然离出发的时间还有半小时,但是同学们都到齐了。②虽然离出发的时间还有半小时,同学们却都到齐了。③虽然离出发的时间还有半小时,但是同学们却都到齐了。例①单用“但是”,例②单用“却”,例③并用“但是”和“却”。  相似文献   

15.
作文课上,一个平时学习成绩很差的学生忽然抬起头,用胆怯的眼我看着我,欲言又止,但手中的笔始终不能落到纸上。过了一会儿,他又这样看着我。我看他那样子,知道碰到挡路的字了。于是我便和颜悦色地问:“×××,你什么字写不出?”见我叫他,他红着脸忸怩地站起来说:“‘可以’两个字怎么写?”顿时我的火气全上来了,真想大声呵斥他:“五年级学生连这两个字都不会写。”但我看到他那乞求而又可怜的目光,我强忍住了火气,把“可以”两个字写在黑板上。有的同学听到他问这两个字,发出了嘿嘿的笑声。我向这几个笑的学生扫了一眼说:…  相似文献   

16.
文学史上流传很多“一字师”的故事。你听说过‘华字师”的故事吗?1959年6月,毛主席回到了离别32年的故乡韶山,目睹故乡的翻天覆地变化,他激情满怀,感慨万千地写下了《七律·到韶山》。首句原是“刘梦依稀哭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写完后,毛主席请教身边的工作人员梅白同志。梅白建议将“哭”字改为“咒”字。“哭”改“咒”,虽然只将一个字的下半部分变动了一下,却使诗意更积极而深刻,感情更鲜明而强烈。毛主席连连称赞:“改得好,改得好!”并称梅白同志为“半字师”。毛主席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中的”原驰蜡象”,初稿…  相似文献   

17.
相传孔子编定《春秋》,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往往寓有褒贬而不直言,这种写法称为“春秋笔法”。《晋书》中有个叫楮裒的,他表面上对别人不作任何评论,而心里却褒贬分明,就像孔子编《春秋》的态度,所以有人说他是“皮里春秋”。可是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却说:“楮季野(楮裒字)皮里阳秋。”元·段成巳在《鹧鸪天》词中也写到“那得工夫上酒楼,谁能皮里更阳秋?”“春秋”变成了“阳秋”,什么原因呢?原来晋简  相似文献   

18.
“旧金山”和“新金山”都是太平洋沿岸的港口城市。“旧金山”位于北半球 ,而“新金山”却位于南半球。它们相隔茫茫的太平洋 ,遥遥相对 ,然而它们的名字来历却有联系。“旧金山” ,这座以“硅谷”著名的城市位于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州中部 ,美国人自称为圣弗朗西斯科。据说是一位名叫弗朗西斯·托勒克的爵士于 15 79年发现这座城市的 ,美国人对这座城市的叫法大概与他的发现有关。 1848年 ,一位名叫奥斯都的瑞士人 ,在加利福尼亚州发现了金矿 ,黄金的传奇在世界各地像瘟疫一样快速扩散 ,于是淘金者蜂拥而至 ,结果一股淘金热兴起了。真正的…  相似文献   

19.
施伟青同志《关于“太半之赋”的若干问题》一文,对拙作《“太半之赋”辨析》提出了商榷意见。笔者诚表欢迎,但对其看法却不敢苟同,兹就有关问题再作说明。一、“太半之赋”征收的时间关于“太半之赋”的征收时间,拙作根据《淮南子·兵略训》“二世皇帝……发闾左之戍,收太半之赋”,认为当始于秦二世皇帝。施文则表示异议,认为“这则资料只记述了秦二世曾有‘收太半之赋’之举,却未说明此举是他始为”。施文的这种看法不能说没有一点道  相似文献   

20.
编辑同志: 我想问您两个问题:在《诗经·小雅》中有六首诗,光有题却无文,叫它们笙诗。请问,什么样的诗叫笙诗,它们为什么没有词句呢? 另我有个同学叫赵腾骉,可是我查了很多字典,都没有“骉”这个字,问他,他说这个字念“biao”。请问,有这个字吗,它是什么意思? 祝身体健康! 王翠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