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国际、苏联不仅从宏观上指导中国革命而且在组织上与中国革命建立了极其紧密的联系.苏联在广东和中国南方的军事顾问工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在中国北方冯玉祥国民军控制地区的军事顾问工作经历了两个阶段.随着中国大革命的失败,苏联在中国的军事顾问工作也宣告结束.本文认为;苏联军事顾问有自身的优点,而当时的中国为其工作提供了异常有利的环境和条件.苏联军事顾问的工作在中国产生较大的效应,且经常涉及中国的上层政治活动与城市民众运动.苏联军事顾问比较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他们十分珍视中苏两国共产主义者的革命情谊.苏联军事顾问在思想、实践和建议上也有缺陷和失误,留下了沉痛的教训.  相似文献   

2.
苏联是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文革"前十七年,中国学者译介了大量的苏联文学理论。苏联的文学理论对中国作家、文艺理论家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苏联文论的译介,主要包括高尔基、斯大林的文学理论、日丹诺夫的理论、苏联学者撰写的文论教科书和著作、"黄皮书"等。  相似文献   

3.
苏联中国学是苏联中国学家对中国多方位的研究。苏联中国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涉及历史、哲学、文化、文学及民族学等领域。苏联中国学研究在其发展过程中涌现和产生了许多杰出人物和成果,体现出较高的学术水平。苏联中国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多个不同流派,从不同侧面推动了苏联中国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与此同时苏联教育模式,即凯洛夫教育学也深深的植根于中国的土地上。本文分析了苏联教育模式以及凯洛夫教育学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通过共产国际号召各国共产党集中力量武装保卫苏联.在如何保卫苏联问题上,毛泽东与苏联和共产国际产生了严重分歧.在处理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关系中,毛泽东坚持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统一,既尊重和服从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大局,又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原则;既维护了国际团结,又捍卫了中国革命的长远利益;既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做出了贡献,又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乃至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文章追溯了建国初期高等教育学习苏联既有政治原因 ,又有认识上的问题。着重谈了高等教育学习苏联的反思 :既有成功的经验 ,又有深刻的教训。鉴于苏联学制不完善 ,苏联模式不完全适合中国 ,高等教育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并没有断绝 ,原有学校优良传统未完全摈弃 ,党中央、毛泽东适时地提出了“以苏为鉴” ,所以 ,共和国高等教育是中国形态而非苏联模式  相似文献   

7.
在日本侵华期间,苏联对华外交具有双重色彩。一方面,苏联对中国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帮助,在七·七事变以后的一段时间里,苏联是唯一向中国提供过实际物资援助的国家。另一方面,苏联在给中国援助的同时,也做了许多损害中国主权与利益的事情。其中,苏联对我国新疆的渗透就是比较明显的事例。以往人们对苏联援华有较多的论述,而本文则侧重剖析苏联在日本侵华期间对我国新疆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渗透。  相似文献   

8.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关口的重大事件,新中国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深受苏联影响,苏联解体引发中国思想政治的全方位反思。一直以来,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存在着诸多弊病,当这些积累的弊病和外部渗透加剧的时候,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最终结束了作为主权实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来自于对苏联模式的突破,表现在发展道路、具体内容和民族形式三个方面,是相对于科学社会主义普遍原理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普遍原理,主要体现在对科学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价值等基本原则的坚持上。中国特色与普遍原理之间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中国特色对普遍原理的某些内容有所突破,但仍然坚持了普遍原理。所谓民主社会主义道路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都是不可取的,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苏联解体是20世纪国际政治发生的重大事件之一,造成这一事件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其中政治上过分集权、经济上成分单一,文化上过分专制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深刻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1.
张泽宇 《历史教学》2004,2(12):19-24
20世纪20年代中国留苏学员中的托洛茨基反对派产生于大革命失败这一特定历史背景,其成员均由于对苏联和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指导方针的正确性产生怀疑而接受了斯大林的反对者托洛茨基的思想.他们在中国留学生中开展活动,针锋相对地反对苏联当局的政策,策动中国国内的托派组织建立并为其提供理论思想上的支持,其行为的不断升级最终导致苏联当局对中国留学生进行整肃,成为导致20世纪20年代留学苏联运动结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从"左联"到"十七年",苏联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一直存在,并呈现影响扩大趋势,且为20世纪40年代后期中国文学转折的发生提供了思想和方法上的指导,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就是"苏联文学的光明梦"在中国文学40年代转折时期片面继承与强化的最好例证。  相似文献   

13.
1919年和1920年苏联发表两次对华宣言,宣称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归还沙俄在中国取得之一切权益,但北京政府苛刻地要求苏联政府赔偿其内战时中国商人的损失和保证不做改变中国体制的宣传。对此,苏联是无法答应的。然而国际形势在变,苏联政局日趋稳定,政权日益巩固,国力增强;随着英、意、挪等国的承认苏联,国际掀起了承认苏联的潮流,其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为最大限度地维护在华利益,苏联对中国的态度也愈加强硬,中国失去了解决中苏问题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同志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一次代表大会28日上午会议上致词,全文如下:亲爱的同志们:我们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受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毛泽东同志的委托,代表全体中国人民和全体中国共产党党员,对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一次代表大会致以热烈的祝贺!对伟大的苏联人民和苏联共产党表示衷心的敬意!对苏联人民、苏联政府和苏联共产党一贯给予中国的兄弟股的援劻表示最深切的感  相似文献   

15.
为了达到利用中国战场捆住日军手脚的目的,苏联通过外交关系影响国民党,通过共产国际影响共产党,促成中国国内两大党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为抗战前期的主要支援国,苏联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民党挑起大规模内战的企图,对维护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了积极贡献。但苏联为了本民族利益,过分看重国民党,甚至要求中共以妥协退让来维持统一战线的做法使中国抗日有生力量遭到重大损失,妨碍了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苏联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中坚力量,给予中国人民巨大的支持和援助,对促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不可否认,苏联对华的军事援助,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除日本在东方对苏联的威胁,保全自己,避免东西两线作战。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历史学的发展,是伴随着对苏联史学的学习、借鉴、批判、反思的过程曲折前进的.从1949年以来,苏联史学在中国的命运经历了三个时期: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前,是全面学习苏联史学的时期,中国史家大量介绍和全面引进了苏联史学的成果;1956年以后到改革开放之前,是苏联史学在中国逐渐被冷落、被摒弃、被批判的时期,两国史学的交流进入低潮;改革开放以后的30年,进入了对苏联史学的反思时期,中国史家开始重新认识苏联史学,史学之间的交流逐步进入正常状态.  相似文献   

18.
上海时期鲁迅对苏联电影怀有特殊情感,尤其偏爱革命战争、社会建设、探险纪录等题材类型。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鲁迅认为苏联电影不仅能够透视苏联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建设的真实状况,而且对中国左翼电影发展具有借鉴作用。但是,鲁迅毕竟没有实地考察过苏联,仅仅凭借着苏联电影勾勒的部分图景来想象苏联,中间肯定存在着误读成分,鲁迅的"洞见"和"不见"在苏联观上得到有效体现。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的苏联模式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提出苏联模式是指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具体体制.这种界定突破了苏联模式包含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两层含义的观点,既有利于把东欧苏联剧变与社会主义的失败区分开来,又有利于深刻认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性.邓小平认为苏联模武在总的指导思想上看近了共产主义,高估了社会主义,对立了资本主义,忽视了封建主义,从而扭曲僵化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通过总结苏联模武的历史教训,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自身和处理好与共产主义、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关系,必须根据客观实际的变化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构建起适合中国国情的全新的社会主义观,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前期(1937年7月至1941年6月),苏联对中国抗战持双重态度,即一方面援助中国抗战,一方面对侵略中国的日本又尽量级和关系。苏联对中国抗战的这一双重态度,是以维护自身的安全利益为前提的,但在客观上也支援了中国的抗日战争。1刃7年7月,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的“七七事变”。“七七事变”爆发后,苏联对日本的态度是:舆论上谴责日本侵略,但在外交上又极力缓和同日本的关系。该时期苏联缓和同日本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为避免影响苏日关系,将中苏关系发展水平限于互不侵犯条约程度上,使中苏关系难以向深层次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