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前人们对生态文明内涵的理解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从生态文明的属性、本质和基本关系的角度,可对生态文明的内涵进行哲学厘定,即生态文明是指人及其社会通过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在处理人(社会)与自然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人与人(社会)关系方面所取得的一切积极成果。生态文明研究的意义就在于:生态文明不仅为生态危机的解决以及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指明了方向,而且为社会发展的转型和文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为世界文明的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工业文明造成的发展悖论与发展困境,催生了人类文明范式的转型与生态文明新发展观的形成。生态文明既是对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共同建构,也是对社会文明与人本身双向发展要求的内在契合。作为生态文明承担主体的人,其自身的生态化发展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体现,也是实现生态文明发展的现实要求和重要支撑。通过文化创新,以确立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新规范,形成合理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利益机制,进而促进生存方式的变革和生态社会力的建构,是实现人的生态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论高等教育转型期大学生个体道德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代社会的快速转型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催生了高等教育的转型和与之俱来的大学生个体道德建设的新课题。转型期的高等教育应秉承中国千百年来的教育传统,注重人文精神,注重道德教育和转化,强化大学生个体道德建设。主要途径包括:强化道德教育和内化,抓好基础道德文明教育;鼓励道德教育和修养,完善个体道德建设机制;坚持一元道德教育,高唱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主旋律。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其形成、发展呼唤新的文明形态主体来进行表现和建造。人是人类社会文明形态建设的主体,必须对其自身的发展做出相应适度的调整,以迎合生态文明和新社会发展观对其主体的新要求,真正承担起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历史使命。人不仅是物质生产实践的主体,而且也是社会文明建设的主体。人的这种地位决定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其自身的关系中处于能动地位,因此也决定了要真正实现社会文明形态的彻底转型,就必须同时实现人自身发展向度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文明演进背景下的人格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明演进的过程中,人对于自然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活动不断深化,积淀了原始文明的"族群人格"、农业文明的"依附型人格"和工业文明的"单向度人格"等三种不同的人格模式。进入生态文明时期以来,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已经进入协调互动的新时代。文明的转型,对人格的发展与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使得生态人格的转型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小读者》2010,(2):40-42
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应。本期介绍11个文明礼仪方面的经典小故事,旨在引导小读者朋友们能讲文明、懂礼貌,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做一个知书达理、有文明修养的人。 —编者  相似文献   

7.
社会道德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一个文明社会应遵从的行为准则。加强诚信建设,加强道德教育,加大宣传。相信在政府和社会齐心协助下,社会道德之花能开遍中华大地。  相似文献   

8.
个人的进步或者退步,往往是在社会的“要挟”下的被动生存,或者是自然地生存,因为个人的生活与生存永远是原教旨主义的.个人为了不被社会“抛弃”或者“边缘化”,个人要么跟着社会的要求走,要么“识时务者为俊杰”,要么自然而然地活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以技术为王道的时代,技术成为衡量人的杠杆.技术属于“文明”范畴,“做人”属于“文化”范畴,人不能完全逃避时代.从大的文明或者生活方式来说,中国社会处于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初期,农耕文明以内在精神为核心,工业文明以外显物化为核心.在这个“文明”时代,质量成为对教师的一个核心要求趋势,教师如何在“文化”与“文明”之间翻跟头,既是时代的话题,更是教师能不能吃这碗饭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9.
教育现代化是指在社会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过渡的过程中教育所发生的现代转型的过程;它也指转型后的现代化教育形态。在这样一个现代转型过程中,教育究竟会在哪些方面发生重大的变化,研究者的看法并不一致。但从社会文化变迁的角度来看,大多数人同意将文化分为三个层面,即: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现代化也包括物质层面(诸如教育设施、教育方法手段、教育内容、教育环境等)的现代化,制度层面(即以学校教育制度为主体环节的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和教育观念(如人才观、教师观、办学观、教…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人力资源无疑是不可替代的社会财富。当前我国社会的全面转型,人的秉赋、能力、需要和价值取向的个性化趋势日益凸显,从而孕育了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主体根据。实际上,追求个人全面发展的"自由人联合体"的美好社会境界,始终是马克思主义高度关注的价值轴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最高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1.
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成长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暑期诵读《诗经》、在父母工作岗位体验,引导学生树立大历史观,以历史眼光观照现实生活;了解远古农业文明,明确“我们从哪里来”的问题,沉淀作为中国人的精神根基;感受现代工业文明,主动承担历史责任;把握文明转型深层逻辑,增强道路自信,使学生深化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解,勇于承担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2.
当代,人类社会正在向生态文明逐步迈进,与此同时,一种全新的世界观——生态世界观也正在逐步形成.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创立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就是这种全新的世界观的典型代表。生态世界观把整个世界看成一个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人、自然和社会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着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3.
文明冲突论夸大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与对立。马克思文明转型思想表明人类所创造的文明形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处于不断转型之中,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往、相互作用促进了文明转型。从纵向上看,东西方文明都已经历或将经历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的转型。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所决定的与其他民族之间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广度与深度、积极的民族文化自觉的状况等因素,决定着一个民族向高一级文明转型的时间和方式。因此,不同民族通过加强相互交往,互通有无,培养积极的文化自觉意识,促进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变及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构建"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新型民族关系是实现文明转型的必由路径、不竭动力与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4.
建设生态文明,旨在消除工业文明的异化,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所倡导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身心和谐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关爱精神,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必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关注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也只有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经过洗练才能实现创造性转型.人类社会只能在二者互动中求得进步.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形式和新阶段,是文明进步与社会和谐的内在需要。生态道德作为道德规范的一种,既是生态文明对人们道德素质的需要,又反过来促进生态文明的实现。因此,加强生态道德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而且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在现阶段,进一步提高社会道德文明,需要不断地加强道德建设,但重在法制建设。其原因一是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运行的许多规则,人们还不完全熟悉和适应,有些道德行为失范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而客观方面原因主要是由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引起的。二是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带来了社会关系的复杂,在转型期调节这些复杂社会关系时,道德调节力度不够、过程缓慢,一些本该由法律调节的,仍然由道德调节,人为扩大道德调节范围,致使道德文明的发展不能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发展同步。因此,在社会转型期,社会道德文明重在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7.
弗洛伊德与韦伯的文明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伊德和韦伯都认为社会发展是基于对人内在的非理性的欲望的控制和利用之上的,前者认为这个非理性的欲望是人的“本能”,后者则认为是人的“获利欲望”。同时,弗洛伊德和韦伯都认识到文明对人的伤害,弗洛伊德认为这种伤害是文明的结果因而是不可避免的,韦伯则认为它是资本主义文明时期社会全面理性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人的思想道德是渐进的、不断积淀而成的个性人格特征。它属于意识形态的、理性的范畴。在人的思想道德形成过程中,学校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以良好的教育形成良好的习惯,是儿童教育最核心的任务,也是基础教育的基本含义之一。因此,我认为,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应从最基本的、感性的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抓起。因为,一个思想健康、道德高尚的人必然具备这个民族所公认的文明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9.
经济现代化的本质是文化创新。当一个社会的制度文化、文明程度和人的素质全面走向现代化时,这个社会也就创造了现代文明。只有当制度创新保证一国经济持续而又稳定地前进时,当人的素质不断提升时,当社会法规深入到每一个公民时,中国经济的现代化才能来临。文章认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将决定其经济发展的层次,而制度效用在于保证其经济列车持续而高速地前进。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道德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的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对当今社会意义重大。生态文明的建设不仅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努力,而且也需要环境道德教育层面的精神支撑,因此,大力加强环境道德教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应该成为我们社会目前需要深入研究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