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我们在勾画面向21世纪社会展需要的中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蓝图中,可以借鉴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和斯腾伯格成功智力理论中新的研究成果。(一)树立多元的智力观和人才观智力观不仅是心理学理论所关心的问题,而且向来是影响学校教育、考试测量、人才培养、人才评价、人才观念、人才选拔与人才使用等方面的重要问题。事实上,自从本世纪初法国医生比纳(A.Biner)发明第一个标准化智力测验、英国  相似文献   

2.
高考分类考试改革应以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础,遵循学生、高校的差异性和层次性发展规律。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我国高考分类考试改革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提出下放招生自主权并实行招生计划与考试类别相对应的分类方法、科学设计分类考试考生评价指标体系、招生公平与毕业公平同等重要等措施,进一步推进我国高考分类考试改革,使考生自主选择、高校多元录取,基础教育及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3.
2003年开始的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解决了"唯高考分数是取"的评价单一性问题,在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方面作出了有益尝试和积极探索。在分析试点工作存在问题的基础上,2011年后教育部提出加强高校招生综合评价体系建设,多渠道探索并完善考核内容与形式,规范程序,合理控制规模,严格管理,推动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自主选拔录取15年的探索,为我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日臻完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多元智力理论对评价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单一的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主要由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构成。这种理论限制了评价的发展,使其成为单一的评价而存在诸多弊端。随着智力理论的发展,尤其是多元智力理论出现,给我国现阶段的课程改革带来了活力,为评价改革的多元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丰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以多元智力理论重新审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元智力理论要求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教学评价,都应以发展学生的多元智力为标准。从多元智力理论的角度重新审视我国高校传统的体育教学并针对其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从而展现出一种新的高校体育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6.
多样化既是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主要特点,也是世界各国大学招生考试改革的发展趋势.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必须建立与大众化教育相适应的多样化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通过学习借鉴他国经验和总结自己经验,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满足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公平公正,以统一考试和统一录取为主、多种评价方式和多元录取方式并举的多样化的高校招生考试录取制度.  相似文献   

7.
对主要发达国家(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德国、韩国、芬兰等)的大学入学考试及招生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发达国家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特点,即高校招生录取的标准多元、高校享有招生录取的自主权、考试形式具有灵活性和弹性、考试命题侧重对学生基础学力或能力的考查等。发达国家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对我国高考制度改革有以下启示:应赋予高校一定的考试评价权和招生录取的自主权;发挥专业机构的作用,探索高考部分科目的社会化考试运作模式;改革高考成绩分数制,实行等级制;增强高考制度的灵活性和选择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考试机会。  相似文献   

8.
一、我国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现行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存在的问题归根到底是没有完全摆脱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框架,缺乏明显的成人特色.  相似文献   

9.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突破了传统智力理论把智力单一化、简单化、模式化的做法,从新的角度阐述并分析了智力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及发展的潜力;认同"多元智力理论",即承认多元智能的存在,既然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就可以使用不同的智力方式去学习,那么就不能用单一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因此,多元教学评价应运而生;然而,无论怎样评价,最终这种教学评价必须与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对接,使得学校的好学生就是职场的好职工,这种教学评价才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以能力为导向探索高校考试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试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建立教与学激励机制运行系统的重要因素。高校现行课程考试制度存在着形式单一、内容局限、评价方法欠科学等弊端,高校考试改革必须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标相一致,建立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考试制度,从单一的封闭考试模式向多元开放式转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中国考试制度的历史演变和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特点的分析与研究,对当前我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高校招生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是涉及到社会多方面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必须慎之又慎,切不可操之过急.  相似文献   

12.
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在整个教育体系乃至整个社会体系中肩负了十分重要的使命,为社会各界所关注.自8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都在不断研究与探索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上海因其特殊的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地位而在全国的改革中具有一定的先导性.本文对上海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历程作了一番整体的梳理,对其得失作出了初步的评价,进而提出了改革构想:凸现高校与考生的主体地位,转变高考职能,建立起"多元考试、自主招生、独立录取"的多层次、多规格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相似文献   

13.
日前复旦、交大的招生改革是上海市乃至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反映了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根本趋向,即打破僵化的统一高考制度,不拘一格选择人才。我国高考制度改革包括招生考试方式从统一到多元,高校依据自身需求采用适当的考试方式选择合适的人才,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最终建立具有多元、适切和自主性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相似文献   

14.
多元制度混合模式是台湾现行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本质特征。通过推荐入学制、申请入学制、考试入学制等招考方式的有机组合,既可以提供多元入学管道,给学生多样选择和多次选择的机会,也可以让大学依办学特色及发展需求自主选才,并兼顾平衡城乡教育差异等目的,尽量满足多重政策目标。台湾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多元制度混合模式,可为我国大陆各省市新高考改革方案的调整完善带来一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高等教育当中,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主要内容涵盖了招生政策、选拔方式、入学规格、录取方法等。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已严重落后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探讨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及多元化趋势,对促进我国高校招生改革,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论新型高校招生评价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招生评价体系因其承担着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中介性”作用 ,成为教育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和教育理论研究中的难点问题。在我国 ,改革高校招生评价体系的呼声愈来愈高 ,并已进行了一些探索。本文拟在分析现行高校招生评价体系弊端的基础上 ,探讨新型招生评价体系的框架及其操作。现行高校招生评价体系实质上是建立在传统的教育评价基础上的 ,即“以教育测验为评价手段 ,以心理测量模型为理论基础 ,以核查教师与学校效能的教育问责为评价目标 ,着重测量学生的智力与记忆事实材料的能力”。① 这种评价体系在实践和理论上都存在许多问题 ,…  相似文献   

17.
英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动态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立科 《考试研究》2008,(4):102-111
历经改革完善,英国建立了特色鲜明的现行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并对世界很多国家或地区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产生影响。进入新世纪,英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出现新的动向,逐步建立起国家资格证书体系架构,高校入学证书考试由单一走向多样化,不断扩大考生考试科目选择空间,更多采取综合评定方式和"高校招生分数转换系统"招收录取新生,重视招收弱势群体家庭学生。这些改革动向对我国正在进行的高考制度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建立以多元评价为核心的考试制度是推进中学素质教育和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准确把握多元评价的内涵是建立科学的多元评价体系的前提和基础。一、理论框架:多元评价体系的基石1.基于多元智力理论的评价观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心理学教授加德纳在1983年公开出版的《智能的结构》(Frames of Mind)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指出智力结构是多  相似文献   

19.
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理论对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观的形成具有启发意义;现实的课堂教学评价存在评价主客体单一、方式传统、内容浅显、作用甚微等不足;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应注重多元性、整体性和过程性的特点,并遵循发展性、学生中心和全面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   总被引:68,自引:0,他引:68  
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理论对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观的形成具有启发意义 ;现实的课堂教学评价存在评价主客体单一、方式传统、内容浅显、作用甚微等不足 ;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应注重多元性、整体性和过程性的特点 ,并遵循发展性、学生中心和全面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