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潜山方言知庄章组声母的演变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知章组为合流型,庄组为二分型。知章组统一读■声母;庄组声母以内外转为条件分化为两类,内转韵摄庄组字今读■声母,外转韵摄庄组字今读■声母。另一方面,知庄章组与精见晓组的部分字合流。庄组与精组洪音合流,读■声母;见晓组在“■类韵母”前与知庄章组合流,读■声母。  相似文献   

2.
从声母的角度看,湖北天门方言中古精知庄章合流为一组声母。从韵母的角度看,中古合口韵摄在精知庄章中的表现不同。通过分析,从共时的材料中发现:合口韵摄在精知庄章中的演变是"二分型",即庄组遇摄三等,精组遇摄一等与庄组止摄三等、山摄二等知章三等二分。这反映了天门方言早期是分?、t?的,并且属于南京型。另外,知章合口三等的地域差异反映了天门方言由西南官话到江淮官话黄孝片的过渡特点。  相似文献   

3.
西昌方言中古庄组字多读[t]组,但有少数字读[ts]组。抽取西昌方言中所有读[ts]组的庄组字共70个,将其声、韵、调与中古《广韵》中的对比分析,结果发现:读[ts]组的庄组字基本上是中古生母止流梗三摄开口二、三等和遇摄合口三等平声字,演变在西昌方言中主要读/s/声母开口呼阴平字。联系汉语其他方言知庄章的今读情况,可判定西昌方言读[ts]组的庄组字是历史遗留的结果,而普通话中读[t]组西昌方言读[ts]组的原因则是由语音演变的时间性所致。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历史比较的方法,结合方言调查字表,主要探讨了晋城方言中古精知庄章组声母的演变情况,描写了晋城方言中精知庄章的演变特点,并结合前人的研究分析阐释其演变的原因,最终得出晋城方言知庄章组与精组洪音字合流为[ts],[ts‘],[s],具体为精组洪音字先与知二庄组合流,然后才是知三章并入知二庄精(洪)。合流的原因或受到语音系统演变规律、语音类化等内部因素及地理环境、语言接触等外来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常熟话中,存在一组舌叶音声母[??~h??/?]。此组舌叶音声母主要来源于中古知组声母三等字和章组声母字。常熟话中该组舌叶音声母有着较为明显的地域差异:以政府驻地虞山镇为代表的中部区域,该组舌叶音声母普遍存在;在市域南部,则古知、庄、章三组声母完全合流为一组舌尖前音声母[??~hs?/z];而在市域西北,[?]组声母只出现在深、臻、曾、梗摄的开口三等知、章组字和山摄合口二等庄组、臻摄合口三等知、章组字,其他的中部实读[?]组声母字在该区域则皆读[?]组声母。  相似文献   

6.
知庄章组声母在现代南方方言的读音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古知庄章三组声母在现代南方方言的读音情况复杂,如果从音类着眼,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种读音类型:(一)知庄章三分型;(二)二分型,包括三种情况:⑴知、照对立型⑵知二庄、知三章对立型⑶开口、合口对立型;(三)擦音游离型;(四)合一型。  相似文献   

7.
知彻澄章昌母逢开口三等字,关中绝大多数方言点读作[喀、喀“]声母,蒲城兴镇、富平雷古坊、渭南龙背乡南部等处读作[k、k]声母,兴平南位、临潼代王读作[t、t]声母,开口三等支脂之3韵字在关中方言区包括兴镇、雷古坊、南位、代王等处多读作平舌声母;知章两组及日母逢开口三等字,渭南东塬一带把中古知彻澄章昌逢开VI三等读作[t艮t§ ]声母,把船书禅日母字读作舌叶音声母[5,3];船书禅日母逢开VI三等字,雷古坊读作具有一定腭化色彩的[5.3]声母;知照两组合口三等、船书禅日母开口三等及庄组逢宕摄开口三等阳药2韵及江摄开I:1二等江觉2韵字,代王读作翘舌音声母拼开口呼,其声韵拼合特征与关中西部岐山、宝鸡等处相似。  相似文献   

8.
主要从中古合口韵读为开口韵的角度,管窥山西方言声母对韵母的制约和影响。晋方言中,合口读为开口的主要有以下韵摄:1.唇音合口字读为开口较为普遍,但果合一、通合一、合三唇音字仍保留合口的读法;2.中古遇摄泥来二母合口字读为开口占大多数;3.部分方言点疑影喻合口字合流读为开口呼。山西方言合口韵读为开口是声母对韵母影响所致,声韵调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导致语音演变的内部动力,是除接触式音变之外的又一个重要的音变解释。  相似文献   

9.
张洪蕾 《文教资料》2012,(27):134-135
在单县方言中古知系合口字部分读唇齿音现象比较特殊,但以往研究不多。本文的主要结论:1.单县方言中古知系合口部分字读声母[f]是中原官话同类现象的过渡;2.单县方言[f]的分布与周边及周边方言有同有异;3.单县方言知系合口呼字没有成系统的读唇齿音声母是外部接触和内部演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奉化方言同音字汇,反映了当前奉化方言老年人的语音系统。它的声母29个,韵母43个,声调8个,既体现了吴语甬江小片的共性,又具有个性特征:遇摄合口一等模韵和三等鱼韵的精、清两母字,有ts、ts^h、dz和t,t^h、d文白两读;遇摄合口三等鱼韵知、庄、章三组字中,韵母有u和l两读;声调虽仍保持古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的格局,但阴平与阴去混读现象明显,也有部分浊上调今读阳平。  相似文献   

11.
散居于陕西宁陕县江口镇内的江镇、江河、沙坪、冷水沟、新铺高桥等村回民方言,体现了中原官话与江淮官话的深度接触,其主要特征是知系合口字除少数还保留着pf组唇齿音声母读音外大部已读组声母,与■和以■为介音的韵母相拼。  相似文献   

12.
汉语方言的鲁奇规律:古代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史上的卷舌化运动由庄组声母领先起跑,然后由章组、知组接棒,其平舌化也依此次序进行。观察这种运动的最佳场地是止摄开口三等支脂之韵字,其次是宕摄开口三等字。这项早期的卷舌化运动可分三阶段,其平舌化可分两个或三个阶段。阶段性的认识有助于理解单一方言内部的差异及不同方言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中古《广韵》声母系统中的知庄章三组字在普通话中的演变具有很强的一致性,但在方言中却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参照《方言调查字表》,结合萍乡方言中的城关片老甲派城关话和小西路片老派东桥话的读音情况,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了知庄章三组声母在萍乡方言这两个小片的读音,并通过两小片与普通话的读音对比及两小片之间的读音对比探究了它们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4.
卷舌音在合口条件下发生唇齿化现象分两种情况,一种[t(s)、t(s)h、(s)]在合口条件下皆唇齿化,即[t(s)、t(s)h、(s)]变为[pf、Phf、f];男一种只有[(s)]在合口条件下唇齿化,即[(s)]变为[f],阜阳方言属于后一种情况,这主要是介音u对卷舌声母的影响所致.从此现象可以断言阜阳方言原先是有两套声母[t(s)、t(s)h、(s)]和[t(s)、t(s)h、(s)]的,后来这两种不同的音类合二为一,发生了音类的变异.阜阳方言[(s)]读成[f]既可能是移民的原因.也可能是相似语音模式平行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沈丘方言中古知系合口字今读唇齿音,主要体现在知系擦音声母今读音的唇齿化。由于语音自身的内在动因和方音相互接触的影响,导致沈丘方言知系声母唇齿化及其演变的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16.
在今天多数官话方言中,中古见晓组二、三、四等字的声母因为受到介音i的影响大都发生了腭化,但止蟹摄合口三等字、宕摄合口三等字、通摄合口三等字的声母依然保持中古的[舌体][+后]辅音声母k、k^b、x。通过官话方言与个别吴语比较认为导致这种例外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这几摄字介音与韵尾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7.
湖南洞口县山门、醪田话古喻母合口字今有读[m-]声母现象.这些读[m-]声母的古喻母字只出现在山、臻、梗摄的合口呼中,其余各摄的古喻母合口宇今都读零声母.从洞口县山门、醪田话古喻母合口字读[m-]声母与读零声母音节的声韵母比较推断,山门、醪田等地古山、臻、梗摄喻母合口字原来声母是零声母、韵母是撮口呼[y]介音韵母,韵母中的[y]介音拢圆摩擦进一步唇化产生了双唇音声母[m-].  相似文献   

18.
卷舌音在合口条件下发生唇齿化现象分两种情况,一种[■、■h、■]在合口条件下皆唇齿化,即[■、■h、■]变为[pf、phf、f];另一种只有[■]在合口条件下唇齿化,即[■]变为[f],阜阳方言属于后一种情况,这主要是介音u对卷舌声母的影响所致。从此现象可以断言阜阳方言原先是有两套声母[ts、tsh、s]和[■、■h、■]的,后来这两种不同的音类合二为一,发生了音类的变异。阜阳方言[■]读成[f]既可能是移民的原因,也可能是相似语音模式平行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盐城地区方言属于江淮官话,但内部具有明显的差异,特别是声母读音。表现在全浊声母仄声部分方言点读送气音声母,非组和晓组声母部分方言点逢[u]韵母读音不分,蟹止摄开口三四等端组声母部分方言点读塞擦音声母,咸山摄开口三等知章组声母部分方言点读舌面音声母,止摄开口三等以外日母多数方言点读边音声母。每一类差异都可以区分不同的读音类型,借助音韵比较可以分析不同读音类型的演变过程和演变音理。  相似文献   

20.
本文参照《方言调查字表》对知、庄、章三组声母在四川大邑方言中的读音进行分析,揭示其演变规律。中古知、庄、章三组声母在大邑方言中基本合流为舌尖前清声母ts、ts‘、s,基本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舌尖后音声母t?、t?‘、?一致。部分声母例外读音的发音部位与普通话相同,发音方法上稍有差别,是语音历时演变不规则在共时层面的反映。还有极个别字不符合大邑方言语音演变规律,读音与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发音相同,原因尚待考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