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2 毫秒
1.
作为我国古代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在他3岁的时候,父母就先后去世了,韩愈由他的大哥韩会和大嫂郑氏抚养。大哥和大嫂对韩愈非常关心,不但在生活上照顾韩愈,而且教韩愈读书写字,希望他长大能做一个有出息的人,因此,韩愈7岁的时候,已经能背诵许多诗文,还会写一些文章了。  相似文献   

2.
在韩愈的诗、文中,没有说过母亲。在李翱所撰《故正议大夫行尚书吏部侍郎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赠礼部尚书韩公行状》以及皇甫湜所撰《韩文公神道碑》、《韩文公墓铭》中,也都没有提到韩愈的母亲。这个罕见的现象,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 从韩愈与韩会的血缘关系说起。韩愈对韩会,有三个称呼:  相似文献   

3.
本文考证了韩愈兄长韩会的出生地、生卒年、任职情况、贬官的原因,以及郑氏的有关情况。  相似文献   

4.
“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他虽早孤,但在嫂郑氏抚养下,7岁读书,13岁能文,20岁赴长安应进士试,三试不第;25岁考中进士后,又三试博学鸿词科于礼部都未入选;28岁,曾三上宰相书求仕进,当时的宰相赵憬、贾耽、卢迈置之不理,韩愈怀才不遇,愤激不平,离开京师长安,东行回归河阳故里。  相似文献   

5.
人们在不幸失去亲人时,悲痛至极,往往呼天抢地,捶胸顿足,甚而至于痛不欲生。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倾诉此情此景的一篇哀婉动人的散文。文章是身为长辈的韩愈为先逝的晚辈十二郎(老成)写的一篇祭文。韩愈三岁丧父,靠兄嫂抚养,与侄儿十二郎自幼相守,情同骨肉,亲如手足,历经患难,感情深厚。韩愈19岁离家赴长安求官,十几年的宦游奔波,使他未能与老成共同生活。正当韩愈官运好转,  相似文献   

6.
《祭十二郎文》是身为长辈的韩愈为先逝的晚辈十二郎(韩老成)写的一篇祭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散文。韩愈三岁丧父,靠兄嫂抚养,与侄儿十二郎  相似文献   

7.
一、大放悲声为哪般在《祭十二郎文》里侄儿死了,韩愈何以竟然悲痛欲绝?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韩愈三岁即父母双亡,全仗兄嫂含辛茹苦地抚养成人。几十年养育之恩尚未报答,兄嫂却相继辞世,而今相濡以沫的亲侄又突然离去,岂不令常怀感恩之心、慈爱之意的韩愈倍加心酸!此其一。韩愈自小与十二郎相依为命,名为叔侄实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可谓相依为命。如今,侄儿猝死,岂不让老叔痛彻心肺,倍感孤独?此其二。几十年来,号称“郡望昌黎”的韩家一直人丁不旺,父母、兄长先后英年早逝,如今才30出头的侄儿又早夭,两人的儿女都还幼小,眼看韩氏门…  相似文献   

8.
李贺的锦囊     
李贺是晚唐诗坛一颗璀璨的明星。他七岁就能写诗作文,被人称为神童。当时著名文学家韩愈看了他的文章,连声称奇,却又不太相信,说:"如果是古代的人,或许我不知道,他是当今的人,我怎能不去考查一番呢?"韩愈来到李贺的家中,叫他当场作诗,李贺旁若无人,提笔一挥而就,顷刻写成一篇《高轩过》的诗,韩愈大为惊讶,连连赞叹:"奇才,奇才!"  相似文献   

9.
<正>曾经在报纸上看到一种预测寿命的方法,其中一条是养宠物能延长两年寿命。我没有养宠物的习惯,却养了一个比猫狗不知高级多少倍的"小动物"——外孙。外孙不到三岁就由我们老两口抚养。小家伙的到来,给原本冷冷清清的家平添了太多的生机和乐趣。看着他一天天长大,我们内心充满了成就感。表面上看是我们在哄外孙,但从另一个方面看,他  相似文献   

10.
《师说》是韩愈说理文中极为有名的一篇。文章作于贞元十八年(802),韩愈时35岁,刚从洛阳进入国子监任博士,是朝廷里的学官。文章一开始就强调从师的重要性。老师的职责和作用作者概括为在于传授道理,讲授学业和解答疑难问题。尤其是“解惑”,对于老师来说要求更高,对于普通人来说,更为重要。因此下面作者又就“解惑”作了进一步阐述。作者认为人不是生下来就明白事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有疑惑而不去求师学习,那么疑惑也就终生不能得到解决。从师既然如此重要,那么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呢?作者认为,无论是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长还是…  相似文献   

11.
陈尚君 《读写月报》2023,(13):27-32
<正>有生必有死,再伟大的人物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死亡。韩愈幼孤,靠兄嫂抚养长大。从家人到朋友,他见到了太多的死亡。他恪尽后死之责,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文字。由于早失怙恃,南北奔走,他的身体一直不太好,他很早就觉得自己早衰。活到虚岁五十七岁,他已经很感到意外,他在生命最后时刻之从容镇定、守道不移,也都留下了可贵的记录。  相似文献   

12.
见其文而知其人,亦因人的气质决定人的诗文风格.人的内在性格或刚或柔,流于其诗文必也或刚或柔.韩愈文之雄伟气格,原于其猖狂恣肆的性格.因有猖狂恣肆之性,韩愈论诗亦主阳刚.韩愈于诗知变,故能启迪一代,领军一代.他不但近能变大历以来的"软体"诗风,亦能变六朝以来的阴柔为阳刚.变阴柔为阳刚者自杜甫始,尚不太明显;至韩愈学杜,有意识地变阴柔为阳刚,振兴一代诗坛.韩愈晚年,随着思想的进一步成熟,其诗文融阴柔与阳刚为一体,达到更高的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13.
李密,字令伯,也叫李虔。他出生6个月,父亲去世。其母既抚养孩子又伺候婆母,历尽艰辛。李密4岁时,其母在娘家哥哥的逼迫下,被迫离开李家改嫁。此后,李密由其祖母抚养。  相似文献   

14.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字字悲戚,句句悲戚,真是闻者惊心,观者落泪。但是,这只是文字表象,韩愈真情不一定如此。韩愈对十二郎的感情若真如他所写的那般强烈,那么,他会不顾一切地将十二郎接到京城享受荣华富贵,虽然实际上他也派人接了,却没有尽心尽力,每次都因“故”作罢。其中有一次,十二郎进京看望韩愈,并且住了一年之久,如若韩愈愿意,那么在此期间是绝对有机会遣人去接来十二郎的妻子的,可是他没有,一直到十二郎一年后主动请辞“归取其孥”,表明他打算入住京城。然而很遗憾,这次韩愈依旧没有遣人去或随同十二郎去接人。最令人寒心的是,韩愈…  相似文献   

15.
冉·阿让是一个伐木工人的儿子,他从小就成了孤儿,由姐姐抚养成人。在他17岁那年,姐夫不幸去世了。就这样,冉·阿让担起了抚养姐姐7个孩子的重任。他身体非常强壮,但是他发现如果继续干目前所从事的职业,难以为孩子们提供足够的面包。  相似文献   

16.
韩愈散文最为人称道的就是流转于字里行间的浩然之气,而这浩然之气的形成,和他"文以明道"、"气盛言宜"的创作主张有关。韩愈认为只有"气盛"才能"言宜",并自觉把儒学作为"养气"的内容,把儒家之道变为自己内在的修养之气,从而由修养之气转化为作品的浩然之气。  相似文献   

17.
<正>在许多家长眼里,分数代表着孩子成绩的好坏优劣。无论是小考还是大考,分数高就表明成绩好,分数低就说明成绩差。为了让孩子提高成绩,家长可谓绞尽脑汁。他们想出的方法,无外乎两个:蜜糖和大棒——考得好,就给予奖励;反之,则施以棍棒。分数真的是奖惩出来的吗?孩子分数的高低,成绩的好坏,取决于其天资的高下、是否刻苦努力和勤奋,同时也取决于老师教得是否得法。韩愈,三岁丧父,由叔父抚养成人,他自念是孤儿,从小便刻苦读书,根本无须别人嘉许  相似文献   

18.
李观、韩愈皆为中唐古文运动重要参与者。二人有同年、同道之谊,在古文创作上各具特色。晚唐陆希声评价李文"尚辞",韩文"尚质"。通过文本分析认为,李观善用铺排手法营造磅礴气势,并留有部分骈文习气;韩愈行文表面自然朴素,但却将高超的语言锤炼融入文章精神内核,以平实的字面语意承载丰富的言外意涵。两相比较,李观善用技巧而有雕饰痕迹,韩愈则能化技巧于无形。陆希声只看到李观的技巧,却较少领悟韩愈更深层的锤炼。  相似文献   

19.
<正>莫名被骂的困惑小静,女,17岁,身材高瘦,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史。性格内向孤僻,不太与同学交流,入高中后成绩差。3岁前主要由爷爷奶奶抚养,3岁后主要由妈妈一人抚养。爸爸是大型货车司机,长期在外,平常与孩子很少交流。家里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3人分别相差3岁。与家人亲密程度排序:妈妈、爷爷奶奶、爸爸。  相似文献   

20.
竹林七贤,作为曹魏后期正始文学的代表人物,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中,成就最突出的是人称"阮步兵"的阮籍. 焦作造就了阮籍 阮籍(210-263年),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尉县)人.他的父亲阮瑀,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阮籍家学渊博,几代人都在朝中为官.他四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