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尽管蚂蚁的视力很差,只能分辨出十几厘米距离以内的简单形状,但是作为地球上数量最多的昆虫之一,它们在自己的领地上却从来不会发生“交通堵塞”的情况。它们在蚁巢附近忙忙碌碌,可是我们却看不到许多蚂蚁挤成一团的情况。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2.
我们小的时候都注意过蚂蚁,小孩子们喜欢趴在地上观看这些勤快的小昆虫整天忙忙碌碌的样子。其实,不仅小孩子,科学家们也一直在研究这种小昆虫,看看它们是怎么解决很多难题的,在这个过程中,能给人们带来很多有益的启发。比如,当一只蚂蚁找到食物之后,为什么大群蚂蚁能够很快地找到通往这个食物的最短路径?蚂蚁的这种智能被有关研究人员称为群集智能。  相似文献   

3.
刘妍 《科学与文化》2011,(7):2+1+22-F0002,1,22
蚂蚁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昆虫,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亿年前,与远古的恐龙同处一个时代。目前世界上已知的蚂蚁约有9000种。蚂蚁在世界各个角落都能存活,其秘诀就在于它们生活在一个非常有组织的群体中。蚂蚁们分工有序,它们一起工作,一起建巢筑穴,以使它们的卵与幼蚁能在其中安全成长。  相似文献   

4.
夏玄月 《知识窗》2013,(2):36-37
在美国的西南部山区.生活着一种蚂蚁、在这个蚁群中.并不是由红色的大个子蚂蚁采完成工作在这里.当牛做马的是一种体型较小、腹部发黑的红尼卡蚂蚁.它们是这里的奴隶,不过.它们如此辛苦地劳作.并非出于自愿.而是中了蚂蚁的“木马计”.被拐骗到这里来卖身为奴的。  相似文献   

5.
<正>蚂蚁和蜜蜂素以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著称。对于一种生活在北美松林里的褐色小蚁———切胸蚁而言,劳动分工很常见,其中工蚁一般负责觅食、建筑和护理幼虫。然而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许多切胸工蚁似乎什么都不干。为了仔细观察这些蚂蚁一天的时间如何度过,研究人员先是为实验室饲养的五个蚁群中的每只蚂蚁挨个标记上点状彩色涂料。在两周时间里,一架高清摄像机每天对着这些蚂蚁录制六段活动视频,每段五分钟,看看它们都在干什么。  相似文献   

6.
<正>蚂蚁总是以勤劳的形象出现,尤其是工蚁,它们似乎总是在寻找食物、修筑蚁巢,还要照顾幼蚁。但是最近的一项研究似乎把它们勤劳的形象给毁了。研究人员以5个切胸蚁蚁群为研究对象,并对每一只蚂蚁都做了标记。在研究中他们发现,约71%的工蚁有近一半的时间闲着,约25%工蚁则从来没干过活,只有大约4%的工蚁一直在忙碌。也就是说,我们看到蚁群搬运食物时,基本上就是这4%的工蚁在来回奔波。  相似文献   

7.
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曾爆出一条难以置信的消息:一名未婚姑娘生下了一个孩子,然而在此之前,这个姑娘既未与异性发生过性关系,又未经人工授精。事隔不久,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又报道了另一种人类生育的奇异现象:一些孕妇在怀孕后期已查明胎儿性别,到分娩时却产出了性别相反的胎儿。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些怪现象的发生?其实在其他生物身上,我们可以发现更多类似的现象,也许从中可以找到答案。“不男不女”的蚂蚁 长期以来,研究人员在对蚂蚁进行研究后,发现蚂蚁中一部分新生的雌蚁总会在生长过程中慢慢变成没有性别的蚂蚁,失去了生儿育女的能力,这曾令研究人员感到困惑不解。后来,人们才发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病毒。在雌性幼蚁体内就已经潜伏着大量病毒,它们破坏雌蚁性激素的正常分泌,使雌蚁在发育过程中逐渐变性,这种破坏导致了大部分蚂蚁“不男不女”。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大部分“不男不女”的蚂蚁反而使蚁群能够得到更多的好处。如果每只雌蚁都能生育,那么大批的幼蚁需要哺育、保护,还要为蚁群建巢,寻找食物,而蚂蚁社会中专职生育的雌蚁,即蚁后是不参加任何劳动的,那么繁重的工作由谁来负担呢?蚁群的“人口”膨胀无疑会给整个蚂蚁种群带来生存压力,于是大...  相似文献   

8.
《发明与创新》2005,(10):42-42
法老蚁(一种视力较差的膜翅类小蚂蚁)怎么才能找到回巢的路?《自然》周刊刊登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它们认路其实依靠的是几何学。英国设菲尔德大学的两名信息学研究员和一名昆虫学专家对工蚁寻找回巢之路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在众多蚂蚁种群中,负责采集食物的都是工蚁。要在一个比蚁穴险恶万分的环境中进行工作,这些“失明”的蚂蚁必须懂得如何给自己定位。一些蚂蚁会在地上留下树形的信息素网,这些宝贵的线索能将发现食物的地点和蚁穴联系起来,别的蚂蚁可以通过它们来找到行进路线。曾经有研究者认为,蚂蚁识途的秘密和信息素分子的化学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9.
蚂蚁会爬,这是常识;蚂蚁会飞,也不稀奇;蚂蚁会倒着飞,就有些八卦了,但这确实是真事儿。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秘鲁东北部的  相似文献   

10.
盛永祥  田立新  马少辉 《软科学》2012,(1):72-75,82
针对产学研协作过程中研究人员和企业工作之间关系的不同特点,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分析研究人员的报酬激励和风险承担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单项工作中在完全信息下研究人员的报酬大小取决于企业和研究人员的行动次序,而在不完全信息下取决于研究人员努力所产生的信号、风险厌恶程度和信号误差;多名研究人员从事竞争性的工作通过采取竞赛提高研究人员的激励作用同时降低风险,多名研究人员从事互补性工作则采取帮助提高研究人员的激励作用但也增加风险,一名研究人员从事多项工作时如果给予信号反应较强的激励则使研究人员承担较大的风险,同时也分析其他激励如合作地位上升和股利分配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11.
正一些研究人员通过捕捉阿德利企鹅在南极洲的粪便沉积物的图像,找到了一种利用卫星来追踪企鹅饮食的新方法。岩石是企鹅的聚集地,随着时间的推移,企鹅的粪便堆积在岩石表面,形成了色彩斑斓的地标。研究人员从企鹅群中取来粪便样品,找到它们的光谱波长,然后将这些颜色与正在轨道运行的卫星所拍摄的图像对比。企鹅粪便的颜色表明它们是否吃了磷虾(红橙色)和银鱼(蓝色)。这种区别  相似文献   

12.
国际在线专稿:据《每日邮报》7月3日报道,研究人员日前在泰国发现世界上最小的苍蝇,这种苍蝇通体只有0.4毫米长,大小同人们日常食用的细盐粒相当,甚至比之更小。它们常常寄生在蚂蚁的脑袋内部,长到一定程度后再将寄主“斩首”。  相似文献   

13.
林永年,信息处理技术专家,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51研究所研究员。采访他之前,就得到关照:不能提及他所从事的国防科研的具体工作,那属于国家机密,即便涉及,他也不会说。这使我们产生了一份神秘感。采访只能到他家里,但家也不是  相似文献   

14.
正目前,科学家在缅甸境内发现的一枚琥珀中真实记录了1亿年前两只蚂蚁之间的战争,它们的颚部仍咬合在一起,仿佛时间都停止了下来。科学家认为这两只蚂蚁来自于不同蚂蚁物种,它们存活在恐龙时期,当时它们可能争夺食物或者遭遇突袭,当树胶落在它们的身体上,就将它们完全包裹起来。  相似文献   

15.
彭文 《百科知识》2003,(7):17-18
麻省理工学院移动机器人实验室里有一个“蚂蚁场”:在一个长4米,宽3米的台面上,一群小小的“蚂蚁”在爬来爬去寻找食物,它们相互交往,行为与蚂蚁无异,一切都没有什么异乎寻常之处,但这些蚂蚁是用金属和塑料做成的,它们不是用腿爬行,而是由电动轮子驱动。每个机器蚂蚁装有一个微处理器,其程序是模仿蚂蚁群体中的真蚂蚁的行为编制的。这些机器蚂蚁被分派了任务——诸如寻找食物(由黄铜标记作为食物)或者玩捉迷藏等游戏。真蚂蚁通过复杂的社会交互作用和协作实现目标,机器蚂蚁则利用红外光束共享行动计划和信息,模仿真蚂蚁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蚂蚁也吃素     
人们一般认为蚂蚁是食荤的小虫子,它们主要以蚜虫甚至毛毛虫为食。但令科学家不解的是,在热带雨林,食素的蚂蚁比食荤的还多。在对秘鲁新热带雨林和文莱的古热带雨林中195种蚂蚁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大多数蚂蚁原来类似草食动物,主要吃素,位居食物链的低层。这一发现意外解决了另  相似文献   

17.
正提到黄蜂,很多人会说它们是一种和蜜蜂很像的昆虫,有着厉害的刺以及非常不友好的态度。其实,这些只是黄蜂表现出来的冰山一角。世界上有100 000多种黄蜂,不同的种类有着不同的体形、大小、颜色以及习性等。黄蜂种类繁多,甚至连专家都有点捉摸不透呢!能干的造纸者可以说,黄蜂是世界上第一个会造纸的物种。早在人类存在之前,它们就会造纸了。世界上大约有上千种黄蜂都会造纸,且方法都差不多——雌蜂先是咀嚼木头或其  相似文献   

18.
蚂蚁王国     
<正>蚂蚁遍布全球,它们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上亿年。俄罗斯摄影师安德烈·巴甫洛夫对这种小生物情有独钟,他长期观察蚂蚁,并以它们为模特拍摄了一组名为"蚂蚁的故事"的作品。看过照片的人可能会认为,这些图片是电脑合成的,因为它们太像动画片里的场景了。而实际上,这是摄影师利用微距镜头拍摄下的真实场景。巴甫洛夫在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之后,利用浆果、果壳和树枝等来设计场景,然后引导蚂蚁们进入他设下的"陷阱"中,让蚂蚁们不知不觉当了模特,这个过程需要花上好几个小时。  相似文献   

19.
蚂蚁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但它们在自己的领地上却从来不会发生"交通堵塞".德国科学家研究发现,蚂蚁处理交通问题的能力要远超人类,这一新发现将有助于人们未来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在非洲大草原上游荡的大象遇到布满蚂蚁的树木时,会故意绕道而行,以防这些小家伙爬进自己的鼻子中。肯尼亚的研究人员发现,树木上那些成群结队的蚂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