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激发青少年科学家潜质,储备科技创新人才,提升青少年科学职业理想愈发重要。科学职业理想会影响个体从事科学领域的职业选择,而场馆教育情境对其培育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本研究梳理了英国伦敦科学博物馆和纽卡斯尔生命中心的场馆生涯教育实践,以资借鉴。英国科普场馆教育以提升青少年科学职业理想为目标,在个体维度关注职业关联性感知,在社会维度聚焦机会公平,并衍生出了以生涯理念指导馆本课程、在教育空间开展体验活动、加强馆校结合、发挥科学家群体榜样作用和关注女性等弱势群体等生涯教育策略。结合英国两个场馆的实践经验,我国科普场馆可通过创新活动设计,融入科学家精神,汇集多元主体,实现面向科学职业理想的场馆科学教育变革。  相似文献   

2.
科学家纪录片应该怎样拍?如何用科学家纪录片这种形式阐释科学文化?这是科普工作者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无处不在的高新科技,成为北京冬奥会显著特点之一。“冬奥科技”彰显了科技创新的魅力,点燃了全社会对科技和冰雪运动的关注。人民网人民体育推出大型科普融媒体节目《人民冰雪·冰雪科技谈》,在人民网全媒体矩阵播出的同时,以科普访谈视频、音乐MV、杂志、展览、书籍等融媒体形式记录“科技冬奥”的精彩,讲述中国冰雪运动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新时代故事,留下“科技冬奥”全景式融媒体历史档案。其系统性、专业性、观赏性受到广泛关注,成为助推北京冬奥会科技热潮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4.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要求人们坚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评价问题而非借用非科学或者伪科学的手段。实现科技强国,媒体肩负着传播科学的使命,如今省城媒体的科普宣传现状如何?近期,笔者重点关注了省城9家媒体的科普报道,现圈其亮点,指出其不足,以期引发媒体深化科普报道,弘扬科学精神,满足公众科普需求,从而提高大众科学素养,助力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5.
2012年两会期间,百余名两会代表委员致信《中国科学报》,呼吁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升科普工作地位,代表委员们认为:“科普工作关系着我国社会的科学发展与和谐稳定,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也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像重视科技创新那样重视科学普及”.①科普工作“这个关乎民族兴旺发达的大问题”由此再次引发公众关注.科学传播的载体很多,但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公众获取信息的手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作为“社会公器”的大众媒体成为科学传播的主要渠道.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由高到低依次为:电视(87.5%)、报纸(59.1%)、与人交谈(43.0%)、互联网(26.6%)、广播(24.6%)、一般杂志(12.2%)、图书(11.9%)和科学期刊(10.5%).②大众传媒已成为向公众传播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普及科技知识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6.
为发挥科技创新对科普工作的引领作用,大力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北京科学中心策划设计了“光年深处”深空探索主题展。以“自力更生、勇攀高峰”为核心精神内涵,围绕中国空间站建造这一备受关注的科技大事,展示科技工作者在航天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和探索历程,展现中国航天人在航天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孕育的精神力量,突出航天精神对青少年的价值引领。本文对该展览策划设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总结,探讨在科技创新成果科普展览中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强化价值引领的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和《现代科技馆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为主要背景,结合各类科普场馆所诞生的历史背景和各自特点分析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时代使命。在此基础上,分析并提出了科学文化建设对科普场馆的要求,从实现科学文化价值引领的角度对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提出了提升战略意识、加强学术研究、打破专业壁垒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宇宙?地球这颗充满活力的星球从古至今发生了怎样的演化?生命是如何起源的,生命的本质是什么?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如何形成了其他动物所不具有的智能?人类的技术手段使自身的生活和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科学》杂志编辑部策划、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和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凝聚着近400位中国科学家心血的《彩图科技百科全书》,以科学探索前进的视角,回答了这些问题,从而向读者描绘了一幅关于自然世界和人造器物世界的长卷画面,为当代公众提供了一部百科概览式的科普解说。90年前创办《科学》杂志的我国前辈科学家主…  相似文献   

9.
2018年5月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成立,创新驱动、区域协同,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步入快车道。当下,在新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和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提速大背景下,作为上海城市文化新地标,“演进”中的智慧科技馆,如何以科学文化为引领、以科普联盟为纽带,将“三馆合一”的功能定位与长三角“全民科普”协同创新有机结合在一起;萃取海派精华,重塑江南文化,共同破解当下中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科学理性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科普有效供给不足的现实问题。本文选取文化的视角,尝试关注和思考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现代性”与“民族性”之间的文化张力,科学文化对新江南文化重构的影响以及当代科普工作者的作为。  相似文献   

10.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新知识大量涌现、科学技术空前发展,这些正引起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积淀科技文化成果为职能的科普图书出版业也面临新的挑战:公众对科学知识的渴求与科学鉴赏水平的提高,要求编辑具备更为深刻的科学理解能力与分辨能力;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要求编辑具备先进的编辑技能和快捷的信息处理能力;我国加入WTO,科普图书出版业不仅要面对国内的竞争,而且要面对国际的竞争,要求编辑增强市场竞争意识和市场运作能力。以科学文化素质为基础的能力成为制约科普图书出版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科普图书编辑应具备怎样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从内涵上看,科学文化素质是指个体通过科学教育训练与学习所形成适应科技社会的基本品质,是人们运用科学的思维习惯和科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处理事件的基础条件。科学文化主要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三个方面内容。其中,科学知识是构成科学文化的基础,科学思想方法是科学文化的第二层内涵,科学精神则是科学文化的核心内涵。以下笔者就根据科学文化的三个层面并结合编辑工作的特点,对科普图书编辑应对知识经济挑战应具备的科学文化素质进行探讨。一、基础层科学文化素质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世纪之交的中国大地到处涌动着知识经济的浪潮,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摆在广大科技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首要任务。如何有效地开发人们的创造力,并把他们的科学活动顺利地引向成功,是广大科技工作者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对于那些不畏艰苦、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现代年轻人,就更是一种异乎寻常的诱惑。我们的科普创作必须及时适应这种新的形势,从宣传与讴歌杰出科学家的光辉事迹向探索和研究科学大师们的成功之路转变,从翻译和介绍他们的辉煌成就向理解和传播其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尤其是科学精神方面转变,使中国的科普活动深入到一个…  相似文献   

12.
古代伊朗科学家曾对科学,特别是天文学做出过重大贡献。当代的伊朗科学家继承了这一传统,并致力于向公众传播科学。21世纪初,由一批科学家、热心科学传播的社会人士和私营企业组成的非政府组织积极筹建马什哈德天文馆、科学中心等科普场馆。本文通过这一案例,讨论了非政府组织在科普场馆建设和科学传播中的作用、问题和可行性,并介绍了马什哈德天文学会为此采取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海南出版社的科普名家经典系列应该是从2008年开始编辑出版的,当时只是一种潜意识地对当时社会上普遍流行的所谓伪科学、科学主义的一种抗拒,科学在当时成为了一种时尚,也成为了唯一真理的判断标准。科学到底是什么?科学家们是怎样看待科学的?科学家们又是怎么进行科学工作的?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希望能给大众厘清科学的本来面目,而不让一些别有用心的滥用"科学"这个概念。  相似文献   

14.
邱晶晨 《出版发行研究》2023,(7):101-106+12
科普教育是一项社会实践,民国时期,出版主体关注到期刊这一媒介在大众阶层中起到的教化作用,利用期刊开展科普宣传工作。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科学知识在大众层面的传播策略也发生着改变。《科学画报》是近代中国科学意识开启、科学观念形成、科学知识传播的重要期刊,该刊将大众的阅读习惯从“读字”引导到“读图”上,利用丰富的图像表现形式、多元的排版手段,将科学分解成一个个具象的元素符号,在实现全民科学启蒙上作出努力。本文尝试研究《科学画报》的知识生产路径,探讨读者与编者在互动过程中的交流与碰撞,为科普教育的发展提供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5.
创新科学技术和普及科学技术是科技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科学传播已成为普及科学技术的主要形式和重要内容。科学传播对于向公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和方法,引导公众支持科技,参与创新具有重要作用。新时期的科学传播正面临看公众科普需求迅速变化和传播形式不断创新的机遇与挑战,传统的科学传播方式对公众的影响力和效果呈下降趋势,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势必引发科学传播方式的变革。只有及时适应公众科学技术普及需求变化,加快创新科学传播方式,才能不断提高科学传播效果,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创新科学技术与普及科学技术的协调、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了预测21世纪中国工农业、交通、环境、海洋、空间、国防、军事、气象、生物、材料、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和社会发展等领域的科学技术问题的发展状况,促进全民族增强科学意识,跟踪科学发展步伐,正确理解和深入宣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最近出版了《跨世纪的中国科技》一书。该书由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主编,著名科学家钱三强教授生前为该书撰写了序言。撰稿者中,既有德高望重的老学部委员,又有近年来在科坛上崭露头角的年轻教授。他们就我国和世界的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和社会发展科学等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前景,发表了见解、评述和讨论。全书科学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本让所有科学家、科普工作者、科学教师包括科学新闻记者读过之后都感到沮丧甚至痛苦的书. 本书作者(美)伯纳姆(JollnC.Burnham),以研究美国医学史、科学史和社会史的学识背景,以历史学家的眼光,考量了美国从1830年起的科学普及史,揭示了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曾经作为一种积极、进步的文化力量的科学,在美国消费文化中,慢慢地为新伪装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的复活让出了一条通道,最终导致科学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击败.  相似文献   

18.
<正>现今社会,对于我国来说,科普工作对于我国的科学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很大的作用,对于我国的国家建设以及民族兴旺有着很大的影响。国家对于科普工作的开展十分重视,为了加强科普观念的发展,必须要更新科普观念,确立新型的传播理念,使科学传播可以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发展,从而来加强科普观念的发展。1大众媒体在科学传播中存在的问题科学传播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而大众媒体则是传播科学的主要媒介,将科普观念传播给大众,从而来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促进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一代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普场馆普及科学教育的理念、内涵、方式和渠道在逐渐发生改变。2014年底,由上海市科协组织牵头的第一届上海科普博览会从“科技产品的科普化演绎”这一创新理念框架入手,尝试推进了科普生活与科技产品的民生性融合,初步实现了科技产品与科普服务的互补互融和良性互动。基于上海科博会的启发性思考,本文从科普化演绎视角出发开展博物馆科普教育理念和应用创新研究,指出科普化演绎是借助前沿科技力量融入博物馆科学教育而提供的开放、共享、互惠和创新的科普服务模式。文章试图从博物馆科普教育的新趋势、科普化演绎的概念、科普化演绎的内容、科普化演绎的路径及实施科普化演绎的作用效果等几个方面阐释这一新的科普教育方式,期望能够对今后博物馆开展科学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20.
在报刊常见到的科普作品有两大类。一是“讲述体”的科普作品;二是“文艺体”的科普作品。这两类文体通常是这样区分的:讲述体包括科学浅谈、科技对话、科技随笔、科技趣谈、科技史话、科技简介等等。文艺体包括科学小品、科学故事、科学小说、科学诗歌、科学曲艺、科学家传记、科学杂谈、科学幻想、科学游记等等。科普作品大体上作点分类是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