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受众”一词,是大众传播学的专用术语,是广播、电视和报纸的传播对象——听众、观众和读者的统称。这绝不仅仅是为了称谓和使用的简便,而是有其深刻的内在涵义的。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在1948年提出了大众传播必须包含五个要素的基本模式——“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果?”而在传统的新闻学中,关于新闻报道的五个要素是这样的:“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原故?”同样是五个“W”,两相对照,即可发现传统新闻学很注重传播的内容和客  相似文献   

2.
编辑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是理论科学,还是应用科学,或两者兼而有之?编辑学纯粹属于社会科学,还是一门边缘学科?编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究竟是哪些?编辑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它的理论体系应该如何构思,它的基本框架如何?编辑学的客观规律是哪些,编辑的地位、作用如何?它应具备的职业道德是哪些?如何认识编辑学的中国特色?这些问题是广大的出版工作者、编辑人员,特别是出版科研的同志普遍关心的问题。你如果想了解这方面的情况,请你阅读《编辑学论集》。它使你了解当前我国研究编辑学的情况,并和你一  相似文献   

3.
清朝诸帝长相如何?他们怎样生活和处理朝政?清廷各衙门如何运作?清朝皇帝圣旨、玉牒、外交国书等文书,你想一睹为快吗? 作为人生两大幸事之一的“金榜题名”的“金榜”是何等模样?清初三大疑案之一的“世宗夺嫡”,康熙皇帝到底是传位“十四子”胤祯还是传位“于四子”雍正?光绪皇帝真的是被慈禧、袁世凯亦或大太监李莲英毒死的吗? 瑾妃丑吗?珍妃美吗?慈禧凶吗?……  相似文献   

4.
脑筋运动     
1、数字1111是什么意思?2、九点和十点有什么区别?3、整天不刷牙的人会怎么样?4、1个人有1个,全国人只有12个,这东西是什么?5、圆圆的考试卷上哪个分数最高?6、自己的什么东西非得花钱送给别人,还不能延误?  相似文献   

5.
"民航"挑战"国航",实力悬殊的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月11日,民营航空公司奥凯航空公司的波音737-900的银色机翼划过天津、长沙和昆明的天空。巨大的引擎轰鸣吹响了民营航空公司挑战国有航空公司的号角。什么是民营航空公司安身立命之本?是低价?是服务?还是支线飞行策略?低价,能否实现?低价杀入——这是奥凯、春秋、鹰联、英安等  相似文献   

6.
通讯的结构,就是指通讯的组织方式和内部构造。 当作者在现实生活中采访到了材料,从中提炼出了主题后,接着,就要考虑如何组织和安排这些材料。如何开头?怎样转接?分几部分?其先后顺序如何?哪些是要突出之“主干”?哪些是用以渲染的“枝叶”?于何处伏笔?在哪里呼应?什么地方铺叙?何处综合?如何点题?怎样结尾?……诸如这些问题,如果不精心构思好,便无法动笔写作成文。此类问题,人们往往称之为“谋篇”、“布局”,也就是通讯的“结构”。 通讯结构问题是通讯写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说主题是通讯的“灵魂”、材料(包括细节)是通讯的“血肉”的话,那么,结构就是通讯的“骨骼”。只有具备了坚实匀称的骨骼,血肉和灵魂才能有所依附、有所寄托,并从而结合为一个活生生的能够站立行走的真人;只有找到了恰当完美的结构形式,才能把通讯的观点和材料、叙述与议论、情节  相似文献   

7.
驻外记者是我们的同行中特殊的一群,他们是怎样工作的?我们向国内外的八位驻外记者提出了这几个问题: 1、您是何时开始任驻外记者的?曾在哪些国家或地区工作过? 2、您用哪种语言进行采访?怎样获取信息与采访线索?在日常采访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您是如何应付的? 3、您在工作中通过什么渠道和方式同总部联系?平均每月发稿多少?采用的情况如何? 4、您参加过哪些国际重大事件或突发性事件的采访报道?您是怎样从争取时效、提高质量等方面同外国记者竞争的?您认为有哪些优势和欠缺? 5、您驻外时曾采访过哪些国家元首、政坛风云人物或当地新闻界知名人士? 6、您与驻在国的同行、其他外国记者以及国内其他新闻单位派驻的记者是否经常联系与合作?同当地别国驻外记者相比,您认为各自的短长何在(请举例说明一下您所认识的外国记者在敬业精神方面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王金鑫 《记者摇篮》2012,(11):23-24
在新媒体时代,什么是传媒?什么不是传媒?哪些是可以开掘的新媒体资源?还可利用哪些新传播手段和方式?传媒业发展取向怎样?新的机会在哪?需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问题像雪片一样困扰着我们。在纷繁变幻的新媒体世界中,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面对变化,能选择的只有调整自己。外部环境、技术条件和人们需求的变化,一  相似文献   

9.
1、您所在的报纸国际版编辑有多少人,是否有自己的驻外记者?分管多少版面?与国内记者、编辑相较比例是多少? 2、作为国际版编辑,您是否有驻外工作的经验?如果有,是否对您的编辑工作有帮助? 3、您平均每周的发稿量是多少?请举例说明所发排稿件的时效性和版面的安排。  相似文献   

10.
编辑,是一种职业,也是一门学问。我很赞成胡乔木同志的提议,希望我们广大从事编辑工作的同志,特别是老编辑、老报人、老新闻教育工作者,能够把编辑工作作为一门学问加以探讨,总结我们的实践经验,建立一门过去还很少有人专门研究的学问——编辑学。什么是编辑?编辑的社会职能是什么?编辑工作的性质、任务、内容和方法是什么?编辑要具备哪些基本的修养和技能?怎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和出色的编辑?这里面是大有学问的。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职业精神?什么是职业道德?为什么要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如何培养高尚的职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12.
2013年中央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涉及软件、硬件、资源三大块,其中软件部分是本次项目实施重点和难点,共分六个软件包.但在出版社内部,特别是各个编辑业务部门,对于此项目是什么?做什么?达到什么目标?为什么分六个软件包?各有什么功能?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知之者甚少.然而,本次转型升级是全社范围内实施的一次以软件工具为基础的技术改革,广大编辑是这些工具的使用者,让他们了解这六个软件包,是数字出版工作者最起码的职责.  相似文献   

13.
《新闻实践》2013,(3):34-39
面对突发事件,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各媒体联动机制日趋成熟。当萧山"1·1"大火发生之际,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杭州网和萧山日报纷纷发挥全媒体功能,总编、记者、编辑协同作战,纸媒、网络、视频一起出击,短短数小时之内,一场轰轰烈烈宣传英雄事迹、弘扬烈士风采的新闻战役就打响了,并且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面对烈火中的英雄,媒体人应该展示怎样的职业精神、道德情怀?应该呈现怎样的专业水平、报道能力?应该如何讴歌真善美、凝聚正能量?是仓促应战,还是能动深入?是有闻必录,还是精心策划?是浅尝辄止,还是精耕细作?是单兵作战,还是联动协作?是纯粹纪实,还是悲悯情怀?杭报集团倾情报道"最美消防员"感动大江南北,提供了难得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这次记者会是在报社开始进行报纸改革的时候召开的。会议的主题是研究我们的记者工作怎样适应改革、开放、搞活形势的需要,适应报纸改革的需要。我们的报纸为什么要改革?改革的目标是什么?怎样改革?我们搞改革有些什么有利条件?记者在改革中占什么样的地位?这里谈谈一些情况和看法。  相似文献   

15.
孔子是否从事过编辑活动?能否称作编辑家?出版与编辑活动究竟该是什么关系?在影视作品的制作和传播过程中是否有编辑活动参与?这些问题是编辑学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关系到编辑学理论的发展、深入和学科的建立、完善。文章就此展开了讨论,提出了作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大众传媒及其从业者为什么要遵循特定的伦理关系,以特定的道德原则和价值体系来规范和约束其职业行为?这些原则、规范、标准形成的根据是什么,按照这些原则、规范、标准展开的职业活动为什么就是合理的、正当的?为什么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传媒  相似文献   

17.
作为地市报,要不要搞好新闻研究工作?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地市报同样是一级党报,同样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如何发挥喉舌功能,增强地市报的指导性?如何使地市报具有贴近性和可读性?怎样把地市报办得通俗易懂,使读者喜闻乐见?等等,都值得研究。可是,在地、市、县新闻工作者中间,却长期存在着重实践、轻理论,重采写、轻研究的倾向,学术气氛淡薄。其后果是有些同志长期从事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在梁庄》出版之后,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提问:你为什么要去做梁庄的调查?是什么原因促使你从城市回到乡村,去调查梁庄的生存?是什么原因促使你又从梁庄出发,再到城市去找寻梁庄打工者的轨迹? 每当此时,我也总是很迷茫.是啊,我为什么要回梁庄?为什么要寻找梁庄?仅仅是学术的琐碎、重复和无聊所致吗?仅仅是个人生命的郁结吗?好像是,又好像不够确切,没有那么具体,也没有那么显在.那是什么呢?是在想到村庄时,想到"农民""进城农民""打工者""留守儿童"和"新一代打工者"等等那样的名词时,一种莫名的悲伤,一种突然的心悸,一种说不出的羞耻,一种如骨鲠在喉的愤懑,还是什么?  相似文献   

19.
1、您所在的报纸国际版编辑有多少人,是否有自己的驻外记者?分管多少版面?与国内记者、编辑相比比例是多少? 2、作为国际版编辑,您是否有驻外工作的经验?如果有,是否对您的编辑工作有帮助? 3、您平均每周的发稿量是多少?请举例说明所发排稿件的时效性和版面的安排。 4、作为国际版编辑,您如何与驻外记者或特约记者、撰稿人取得联系并预约稿件?您从哪几个方面将国际报道与国内新闻报道建立有机联系? 5、在运用好新华社通稿的同时,贵报怎样努力办出自己  相似文献   

20.
去年底,中国新闻摄影记者“金眼奖”评选揭晓。许多摄影界的朋友很想了解一下他们的基本情况和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为此,我们设计了一份问卷,发给了获优胜奖的10名摄影记者。问卷内容: 1、基本情况:年龄、职称、从事新闻摄影的时间? 2、常用什么器材、机身、镜头、胶卷? 3、目前你最满意的自己的作品有哪些? 4、除了本单位外,你的作品还主要向哪些报刊 投稿? 5、你在采访中感到最棘手的问题是什么? 6、除了重大事件和日常报道,你最近关注什么 报道题材,或有什么大的报道计划? 7、你认为一个优秀的摄影记者应具备的素质是 什么?你准备从哪些方面充实自己? 8、你有没有三年内放弃新闻摄影改行的打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