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1879年德奥同盟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普法战争造成欧洲均势失衡,各大国力图通过结盟来恢复欧陆均势,直接原因是近东危机造成的俄奥关系破裂和俄德关系恶化。1879年德奥同盟是俾斯麦结盟体系的第一步,也是迈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2.
评德意志帝国宰相俾斯麦的外交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俾斯麦在任职宰相二十年间,依据形势的剧烈变化,变通现实政治的主张,改变外交策略,成功地建立了错综复杂的外交体系,有效地防止了反德同盟的出现。他的外交的成功关键是他在对地缘政治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所制定的自制政策  相似文献   

3.
1871~1890年俾斯麦任宰相期间,依据现实政治原则,在不断变化的局势下,灵活地运用外交手段,成功地建立了错综复杂的外交体系,有力地防止了反德同盟的出现.他外交成功的关键在于对地缘政治的深刻认识上制定的务实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4.
1879年10月建立的德奥同盟是在德俄关系恶化的情况下两国签订的双边条约.德奥同盟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普法战争造成的欧洲均势失衡,各欧洲大国希望通过结盟来维持均势;直接原因是近东危机造成德奥关系破裂和德饿关系恶化.  相似文献   

5.
对于1879年德奥同盟,史学界并不陌生。但两国何以结成金銮之好,原因有待探讨。作者以为,1879年德奥同盟的建立,经历了长期的酝酿过程,他是德奥两国传统的、历史的因素以及19世纪下半期国际关系不断变化所促成的结果。拙文试图从以下几点探究其成因.一 1866年至1875年前德奥相互政策,双方合作的开始  相似文献   

6.
“俾斯麦民族的新德意帝国”的独裁者俾斯麦 ,被皇帝罢官了的原因 ,在于内政、外交以及与皇帝威廉二世争夺权力斗争的失败。历史对这位不可一世的容克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外交家、企图建立“俾斯麦王朝”的野心家 ,作出了无情的“历史的讽刺”。  相似文献   

7.
俾斯麦不是自己想当然的要东和俄国,而是俄国、德国的现实要求俾斯麦这样做。所以,对俾斯麦外交政策,只能在实现这个目标的代价和效果范围内进行评析。从这一视角看,俾斯麦已出色地完成了地缘政治基础上的外交任务。  相似文献   

8.
俾斯麦东方政策表现出前后两个时期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前期"联"俄,旨在建立三皇同盟;后期"拉"俄,旨在赢得俄国友谊,获得双保险。  相似文献   

9.
19世纪晚期,意大利为什么要加入德奥同盟?一战中又为何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巴黎和会上,意外长奥兰多为何中途离席?本文试图对这几个教材未加阐述的问题作一说明。一、从19世纪晚期到一战前夕:意大利加入德奥同盟,侵略土耳其  相似文献   

10.
春秋诸侯外交文化的发展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 ,其主要特征是 :天子主盟时期的诸侯对内寻求外交合理性、对外的同姓同盟和姻亲同盟性 ;诸侯主盟时期外交策略的成熟性、外交发展的成熟性 ;大夫主盟时期外交的黑暗性中所体现的结盟的暂时性和诸侯国外交私人化  相似文献   

11.
关于俾斯麦海外殖民的原因,国外持“外交优先”的学者多强调它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殖民扩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俾斯麦实现欧洲外交均势目标的工具;而持“内政优先”的学者则从稳定现存的社会秩序、1884年帝国议会选举的策略考虑以及经济上寻求新的市场和原料产地等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三国时期所形成的吴蜀联盟在客观上是孙刘联合拒曹的军事、外交产物 ,联盟的缔结始于荆州之争 ,也随着不同割据势力对荆州政权的争夺而不断强化和弱化 ;由于孙吴政权在吴蜀联盟中占据外交的主动 ,因而从其主观上看来 ,吴蜀联盟更是孙吴“限江自保” ,乃至“总括九州 ,志成帝业”的外交手段  相似文献   

13.
春秋战国时期伐交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春秋战国时期的伐交理论是以丰富的战争实践为基础,以"慎战"和"全胜"战略思想为指导,以儒、法两家关于"王道"和"霸道"的激烈争论为背景而产生的。主要观点包括:在"慎战"和"全胜"战略观指导下的"重交"思想;利义并重的"与交"思想;自强为先的"自恃"思想;谋交并举的"重谋"思想。  相似文献   

14.
《孙子兵法》提出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的战略思想自古以来就得到人们的赞许,"伐谋""伐交"是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条件和途径,而"伐兵"则是实现这一最高战略的保证。近年来,南海问题不断升级,作为中国"核心利益"的南海问题的和平解决将对中国的和平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以孙子的"三伐"战略为视角探讨我国南海战略,以"上兵伐谋以争全胜"作为解决南海问题的最佳指导思想,处理好中美间的战略博弈;借鉴孙子"伐交"思想,做好南海问题上的外交斗争;做好"伐兵"的准备,全力维护我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通过"三伐"并起,既宣示我国重视和平的良好意愿,又要宣示我国具有通过"伐兵"来维护国家主权的坚定意志,从而真正有效地遏制战争,维护我国南海的领土和主权。  相似文献   

15.
顾维钧是现代中国名的外交家,他主张自主外交、超党派外交和和平外交。分析顾维钧与中国现代外交,探讨个人、外交与国家命运的关系。外交官的事业,并不是建立在个人奋斗的基础上,而是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只有国家的强盛,才能根本改变外交状况。  相似文献   

16.
研究系较早关注和提倡国民外交。一战结束后,研究系围绕巴黎和会积极开展国民外交活动,或制造国民外交舆论声势、或组织国民外交团体、或参与政府外交决策、或派遣代表赴欧考察。研究系的国民外交活动,成为战后国民外交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时势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抗战前期(1931、9-1939、9),为了抵抗日本侵略,国民政府在国内外形势的推动下,制定了以苏制日、联苏抗日的基本政策,并对苏展开了比较积极与务实的外交活动。经过长期努力,终于在七·七事变后不久,争取到苏联对中国抗日战争政治、经济、军事上的支持。然而,由于中苏的合作抗日没有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存在不少矛盾与冲突,故在追求合作过程中历经曲折,并在合作形成后国民政府联苏政策与外交中也含有许多不稳定的因素,从而使双方关系难以继续深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认为,周边是中国地缘外交的核心,中美、中俄、中印关系是中国地缘外交的支点,亚太地区是中国地缘外交的基点,欧洲大陆是中国地缘外交的板块。中国地缘外交的目标是发挥全球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外交哲学的演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哲学的视角剖析中国外交思想及其实践,从哲学观、时代观、秩序观、格局观等方面剖析中国外交哲学的基本内容,从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双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相结合等方面论述中国外交哲学的具体表现,以求深刻把握中国外交的脉搏。作者认为,在全球化和复合相互依赖加深的情势下,中国传统外交哲学有了全球性的适应力。中国传统战略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且战略思想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创新品质,中国外交哲学随之出现嬗变,一种强调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并重、多边主义与双边主义相协调的成熟外交哲学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是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与时俱进,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在艰辛探索中启动政党外交;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在调整中恢复拓展;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在新时期继承发展完善。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跨世纪对外工作指导方针:要坚持在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原则的基础上,同一切愿与我党交往的各国政党发展新型的党际交流和合作关系,促进国家关系的发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党的十六大产生的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政党外交工作,在政党外交中,锐意进取,承传创新,为党和国家的建设发挥了自身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