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识之窗     
高中三册课文有《促织》一篇.“促织”两字注明是蟋蟀.蟋蟀为何叫“促织”?古代分男耕女织.一家人穿的衣服都是靠主妇一人织布来供给的.到每年夏末秋初,蟋蟀开始叫了,好象在催促主妇赶快给一家人再织布,所以就把蟋蟀叫“促织”,意思是“催促织布的小虫”.所以古有“促织鸣,懒妇惊”之句.  相似文献   

2.
对蒲松龄《促织》中“促织”的解释,一般选本统编中学语文课本上,均为“促织,蟋蟀”或和“蟋蟀又名促织”。但是,蟋蟀为什么叫“促织”,“促织”究竟是什么意思?似有进一步弄清之必要。蟋蟀的名称最早见之于记载的,当是“蟋蟀”,这个名你《诗经、唐风》就有《蟋蟀》篇。后,它的别名就很多了。举其要者,曰蛬  相似文献   

3.
<正>晚饭后,我和母亲在紫藤架下散步,抬头望天,月朗星稀,忽闻脚下草丛间虫鸣悠悠,有着秋天的意象。母亲一边走一边淡淡地说:三伏里面有一秋,天快凉了,寒虫都叫了。寒虫,是我们对蟋蟀的别称。唐白居易《禁中闻蛩》诗:"西窗独暗坐,满耳新蛩声。"宋王安石《五更》诗:"只听蛩声已无梦,五更桐叶强知秋。"蟋蟀有众多名称,皆因其叫声,"蛐蛐"、"吟蛩"、"促织"等,杜甫谓曰:"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蟋蟀  相似文献   

4.
斗蟋蟀     
蟋蟀在世界各地有1400多种,在我国有30多个品种。我们饲养用于角斗的蟋蟀归属于斗蟋亚科的“蟋蟀”。蟋蟀的正式名称叫“中国斗蟋”。内行一般称之为“虫”,南方称之为“赚积”,北方叫“蛐蛐”,其他的异名还有:促织、促鸡、莎鸡等。  相似文献   

5.
新学期,老师走上讲台,微笑着开始新课程。 他说:“作为老师,我想给你们mentor(良师益友、 伯乐)式的、能指引你们的帮助。至于能否成材, 就要取决于你们的悟性和追求。”他告诉大家,在 书本知识之外,更重要是获得一种vision(先见之 明),一种逻辑思维方式。 “有谁玩过蟋蟀吗?”他忽然问。 一位男生回答:“我玩过,可好玩了。” 一位女生说:“蟋蟀有个雅号,叫‘促织’。 我爸说,这种虫子让人玩物丧志。” 老师说:“先不讨论蟋蟀的是非,我讲个有 关蟋蟀的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位昆虫学家和他…  相似文献   

6.
[晋]崔貂《古今注·鱼虫》:“促织,一名‘投机’,谓其声如急促也.”检《诗纬·汜历枢》“立秋促织鸣,女工急之,候也。”查《尔雅疏》:“里语日:‘促织鸣,懒妇惊’。”可见,蟋蟀是一种候虫,它鸣叫于秋天。纺织女工闻见它的鸣叫,知道天气变凉,急忙投机抱杼,织布裁衣,防寒御冷。因此蟋蟀又叫促织。  相似文献   

7.
<正>立秋将至,蟋蟀就耐不住寂寞要在夜间开演唱会了。在墙脚处,在草叶间,在碎石旁,在葡萄架下,舞台简易和露天演出是其一贯坚守的风格。蟋蟀又名促织。"促织"一词可谓有着双层的内涵:一是象声,"促织促织",酷似蟋蟀的声音(它的另一个名字"蛐蛐"也应属于此种情况);一是会意,小歌手在用自己的歌声告诉人们天要转凉了,赶紧织布缝制可以抵  相似文献   

8.
《木兰诗》是中学语文的传统课文,课本对首句中“唧唧”的注解为“织机声”,一说“叹息声”。这种注解是不准确的。我以为应是蟋蟀的鸣叫声。“唧唧复唧唧”一句,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和严羽的《沦浪诗话·考证》都是“促织何唧唧”,现存于河南虞城县营郭镇本兰庙元朝《木兰诗》碑刻首句也为“促织何唧唧”。“促织”就是“蟋蟀”。宋朝欧阳修《秋声赋》中的“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句,《古诗十九首》中的“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句,均是指蟋蟀的鸣叫。有人认为“唧唧复唧卿”中的“唧唧”不应是  相似文献   

9.
迟寒 《中学生电脑》2022,(1):100-101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宋代诗人叶绍翁在怀乡诗《夜书所见》里描绘了儿童提着夜灯捉蟋蟀的画面,活灵活现.夜幕降临,室外秋风瑟瑟,孩子们却不知疲倦地在土地里、沟渠边、草丛中寻找蟋蟀的踪迹,让诗人不禁回忆起自己的童年趣事. "促织"就是蟋蟀的名字,它还被称为蛐蛐、秋虫等等.在古代,捉蟋蟀、斗蟋蟀是儿童和成年人都喜...  相似文献   

10.
祸起蟋蟀     
《促织》开篇说:“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据野史记载,明朝宣德年间的确出了酷好斗蟋蟀的“蟋蟀皇帝”——宣帝。他常在宫中与嫔妃们斗蟋蟀,不理政事。他曾敕令苏州知府采办促织一千头,致使苏州百姓“群聚草间,侧耳往来,面貌兀兀,若有所失”,“至于溷厕之中,一闻其声,踊身疾趋如馋猫。”(明袁宏道《畜促织》)  相似文献   

11.
蟋蟀,俗称蛐蛐,古书中称为蛩, “其性猛,其音高,善鸣健斗”,有着“天下第一虫”的美誉。蟋蟀又名促织, “谓其声如急织也” (崔豹《古今注》),蟋蟀的鸣声很像又急又快的织机声,同时蟋蟀鸣声响起,秋天将要来到,提醒织者不要浪费时光赶紧准  相似文献   

12.
<正>"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宋代诗人叶绍翁在怀乡诗《夜书所见》里描绘了儿童提着夜灯捉蟋蟀的画面,活灵活现。夜幕降临,室外秋风瑟瑟,孩子们却不知疲倦地在土地里、沟渠边、草丛中寻找蟋蟀的踪迹,让诗人不禁回忆起自己的童年趣事。"促织"就是蟋蟀的名字,它还被称为蛐蛐、秋虫等等。在古代,捉蟋蟀、斗蟋蟀是儿童和成年人都喜爱的游戏。古人没有手机电脑,也不能玩桌游、看电影,大自然里的昆虫、小动物就是他们的玩具,斗蟋蟀是当时最流行的娱乐活动之一。  相似文献   

13.
蟋蟀声声     
丁超 《老年教育》2008,(9):44-44
九月返乡,住在童年的老屋里。听到那久违的蟋蟀鸣唱,不禁想起了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童年,我是一个捉蟋蟀、斗蟋蟀的能手、彻头彻尾的“蟋蟀迷”。参军后,秋日里行军宿营的时候,偶尔听到蟋蟀鸣叫声,心头总会激动一阵,那种抹不去的“蟋蟀情结”,现在的年轻人恐怕少有了。  相似文献   

14.
蟋蟀,《释诂·释虫》中释为“蛬”,别名促织,又名趋织、蛐蛐儿,因八月桑蚕巢茧,蟋蟀繁衍正炽,其鸣声如“促织”,故名。蒲松龄以此为文名,涵用本义,勉人走正道也。在蒲氏《促织》前,《明朝小吏》中有一个“骏马易虫”的故事:“帝酷好促织,遣取之江南,其价腾贵,至数十金。时枫桥一粮长,  相似文献   

15.
“促织”:即蟋蟀。为直翅目蟋蟀科蟋蟀属昆虫。以卵在土中越冬。翌春,孵化为幼虫。蜕皮数次,入秋,羽化为成虫。蟋蟀称为“促织”。就是因为立秋后,此虫才盛为发生,“但闻四壁虫声唧唧”,似催促人们纺织,早作御寒之计。《诗经》云:“蟋蟀在堂,岁肇其暮”,“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促织之戏”:在封建社会或资本主义社会里,剥削阶级及游手好闲之徒,常利用雄性动物的争斗作为娱乐,并对其胜负进行赌博。如西班牙人的斗牛,马来亚等地的斗鸡即是。我国唐代好  相似文献   

16.
捉蟋蟀     
<正>蟋蟀是一种秋天里常见的昆虫,我们平常叫它"蛐蛐儿"。它长着长长的触角,有着椭圆形的身体和粗壮的大后腿,颜色大部分是黑褐色的。蟋蟀一般晚上出来,会飞会蹦,雄蟋蟀还会"瞿瞿"地叫。我们把蟋蟀分为三种,分别是:"警察"、"小偷"和"山贼"。  相似文献   

17.
初探蟋蟀     
一、蟋蟀属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蟋蟀属、蟋蟀种的一种昆虫,它又名“促织”、“趋织”“或蛐蛐儿”,触角成丝状、比体躯长,跳跃足,不完全变态,分雌雄两种,不论雌的或雄的都只有两根尾须。雌的有一根产卵器。生在两根尾须之间。人们称它为“三尾子”是错误,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因为产卵器并非尾须。二、蟋蟀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呢? 我们曾经做过实验,一部分蟋蟀分养在玻璃瓶里,另一部分分别养在蟋蟀盆里,都放  相似文献   

18.
国虫     
①殷代的甲骨文中“夏”字形似蝉,“秋”字状若蟋蟀,足见华夏先民对应时而生的夏蝉与秋蟋早有认识。蟋蟀在我国分布极广,北起沈阳南至海口,西从陕西东到沿海各省,到处都可以见到它的倩影。上海人称它作“赚织”,北方人叫它“蛐蛐”,玩家们叫得最干脆:“虫”。我们的祖先凭借汉字独具的张力和魅力,竟给蟋蟀起了近三十个名字:促织、趋织、  相似文献   

19.
诗意蟋蟀鸣     
王会华 《山东教育》2013,(12):62-62
蟋蟀,又名“促织”.俗称“蛐蛐”,曾经是无数骚人墨客吟咏的题材。蟋蟀入诗最早见于《诗经》,其中有“季夏之月,蟋蟑居壁”“处暑蛩鸣”“立冬蟋蟀入室”等诗句。《豳风·七月》对蟋蟀的记述更为详细:“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相似文献   

20.
《促织》写的是成名一家因促织的得失优劣而展开的故事。作者辛辣地讽刺和无情地揭露了最高封建统治者的腐朽残酷。一(一)讽喻。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说:“讽喻是造出一个故事来寄托讽刺教导意思的一种措辞法。大都用在本意不便明说或者不容易说得明白亲切的时候。”蒲松龄所处的时代文网极密,要把讽刺的矛头指向最高统治者就不得不采取讽喻手法。故事情节安排含有讽喻。《促织》的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但这些情节的变化都是为讽喻而设。成名为什么“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转侧床头,惟思自尽”?因为抓不到皇帝要玩的蟋蟀;为什么后来抓到了一个蟋蟀就“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因为抓到了蟋蟀就可以“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