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柴舟 《语文知识》2006,(5):42-42
《大林寺桃花》是一首纪游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初夏,当时白居易在江州司马任上,作者于元和十年(915)被贬为江州司马,心情一度跌入低谷。从诗的第三句“长恨春归无觅处”可知,诗人登山之前,正为春光的消逝而伤感、失望。因此,首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寺外大地上的芳菲已经落尽,不免令人心生伤春之情。但次句“山寺桃花始盛开”令人眼前突然一亮——诗人在高山古寺中看到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  相似文献   

2.
《琵琶行》作于自居易被贬江州司马的第二年(唐元和十一年)。唐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杀,自居易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贬为江州司马。“童子能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它自问世以来,就传遍神州,与《长恨歌》一起成了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3.
《琵琶行》写于元和十一年(816),即白居易因写诗抨击时政,被当权者找借口逐出京城,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第二年。在当时,司马多半是由“内外文武官左迁右移者递居之”。这是一个没有一定实职,可以不负任何责任的闲官。当这样的官,“若有人畜器贮用,急于兼济者,居之虽一日不乐”,(白居易《江州司马厅记》)白居易本是一个具有远大政治抱负、性格刚直不阿的人,  相似文献   

4.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晚年经常吟诵、并向周围同志推荐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放言》之三。全诗是: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占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放言》写于唐宪宗元和10年(公元815年),白居易已经44岁了。这之前,他35岁开始任左拾遗,并以诗歌做为向皇帝推行谏议的工具,“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写下许多使权豪贵族们“相目而变色”,使“执政者扼腕”,“使握军要者切齿”的讽谕诗。他因极言直谏,终于得罪了最高统治者,被贬为江州司马。江州即现在江西省九江,诗人赴贬所路上,  相似文献   

5.
元稹是中唐时期与白居易齐名的诗人。元和五年他由监察御史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十年再出为通州(今四川省达县市)司马,直至元和十三年冬,在通州共约四年光景。时间虽不太长,但在他一生的诗歌创作活动中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既是他诗歌创作的一个丰收时期,共作诗一百八十余首(加佚诗),约为现存全部诗作的五分之一左右;又是他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确立和发展时期。 元稹在通州时期提出了自己对于诗歌创作的理论主张,从而确立了他在新乐府运动中的重要地位。白居易在《答元九书》中明确地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主张诗歌创作要  相似文献   

6.
赵振亚 《甘肃教育》2008,(21):60-60
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主导思想是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被贬为江州司马之前,是白居易“志在兼济”的时期。这一时期,他在仕途上可以说是一帆风顺。元和十年,“盗杀宰相武元衡”,  相似文献   

7.
白居易于元和十年含冤贬江州司马 ,是其思想从“兼济”转向“独善”的转折点。遭贬的原因究竟何在 ?王涯为何对他落井下石 ?对此 ,学术界迄无定论。本文钩稽大量正史和野史资料 ,运用文史互证的方法 ,结合从永贞内禅到元和前期的政治形势 ,以及新旧两派势力之间尖锐复杂的斗争 ,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并作出了令人信服的有见地的回答  相似文献   

8.
《卖炭翁》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 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县)。唐德宗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举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06—814年),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元和十年(公元815年),以越职言事,贬为江州司马。以后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等职,官至刑部尚书。晚年过着退隐的闲适生活,享年七十五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存诗二千九百多首。《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六、《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九有他的传。  相似文献   

9.
唐朝元和年间,因“武元衡被刺”一案,白居易被诬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而被贬谪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其时,一腹郁闷凝成了朗照文学天宇的璀璨诗篇《琵琶行》,而诗中惊为天籁的乃是其精妙绝伦的音乐描写。  相似文献   

10.
何青春 《考试周刊》2010,(41):20-21
《琵琶行》是白居易一首有名的长诗。这首诗是诗人在政治上失败,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时所作,时间在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  相似文献   

11.
杜甫与火锅     
2002年2月20日《北京晚报》第34版《电火锅一半不合格》一文第一段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锅。”杜甫的这句诗可说是吃火锅的最佳意境写照。“红泥小火锅”应作“红泥小火炉”。红泥小火炉是用红泥砌的小炉子,用以煨酒。为了和当今盛行的吃火锅风俗扯上关系,便窜改古人诗句,实在是不应该。这两句诗也不是杜甫所作,而是白居易的佳句。唐朝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冬,白居易在江州司马任上作了《问刘十九》五言绝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当时白居易被朝廷贬谪到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任司马,与一位友…  相似文献   

12.
《琵琶行》写于元和十一年。此时白居易的贬官职务就是江州司马。全诗所写的是作者由长安贬到九江期间在船上听一位长安故倡(歌伎)弹奏琵琶、诉说身世的情景。诗人听她弹琵琶感伤身世,也引起了自身的贬谪之感。这首诗在基本叙事方面,可分为六个模块:左迁江州,月夜送客,  相似文献   

13.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首诗作于唐代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当时白居易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任上。这是一首纪游诗,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  相似文献   

14.
长庆二年(822),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在一个初春时节,白居易畅游西湖,欣赏美景,情之所至,写出了描写西湖早春美景的佳作——《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受儒家思想影响,早年锐意进取,竭力奉行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仕途顺达。元和十年(815),白居易仕途受挫,被贬为江州司马,其政治热情随之冷淡下来。这一时期,儒家“独善其身”、道家“知足不辱”及佛家避世等思想,在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典诗歌《琵琶行》,是唐元和十一年白居易遭受政治打击贬官为江州司马时的作品。这首诗问世后,历代文人学者从不同角度作过不少分析和评价,从中发掘了许多有价值的诗歌创作经验。但是,从人物心理刻划方面来进行探讨的文章却很少;而着力于人物形象的心理描写,使作品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正是该诗的一个突出特点。《琵琶行》是白居易谪贬江州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所作。一年前,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刺杀。当  相似文献   

16.
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元和十一年的秋天,诗人第一次游庐山,就被这里奇峰耸峙、佛殿云拥的优美风景所吸引,并决定在这里构筑草堂。元和十二年春天,草堂落成,诗人搬进草堂,欣喜之余,挥笔写下了《庐山草堂记》,文中说:“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就在这年初夏的一天,诗人和一些朋友畅游庐山,来到大林寺,看到一片盛开的桃花,高兴得击节  相似文献   

17.
古诗名篇中,兴起于乐,情抒于曲,或依音绘人,或借乐续篇,二者均不乏其例。唐代大诗家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诗作匠心独运地塑造了琶琵女这样一个生动的音乐形象,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白居易在中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因政事遭贬为江州刺史,外放途中复又被追诏贬为江州(九江市)司马。元和十一年秋,于某日晚间送客浔阳江口,遇女弹奏,唤起迁徒的伤感,尔后写出六百一十二言的古诗《琵琶行》。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相似文献   

18.
白居易自唐宪宗元和十年被贬江州司马后,深感自己政治理想破灭,政治态度由积极而转向消极,人生意识形态也开始复杂多变。这些变化,也必然反映到他的诗歌创作中来。他在咏庐山的一些花木等诗篇中,则明显地呈现出这一时期的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19.
《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人缘何贬司马,司马何以着青衫,其间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值得玩味。《琵琶行》作于元和十一(816)年秋。元和九年初冬,白居易拜太子左赞善大夫。此职属“东宫官属”,系辅佐左谕德(官名)对皇太子作“讽谕规谏”之  相似文献   

20.
<琵琶行>是白居易一首有名的长诗.这首诗是诗人在政治上失败,贬为江州(今江两九江)司马时所作,时间在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