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民间语言是指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所使用的语言。主要包括口头语言、诗歌、顺口溜、成语典故、俗语谚语、歇后语等。民间语言通俗易懂,脍炙人口,比如毛泽东引用“孙猴子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的典故来形容对敌斗争,形象而生动。《官场现形记》引用“杀鸡骇猴”的俗语,比喻惩罚一个人以警告其他人,生动且有力。民间语言源远流长,举不胜举,我们在新闻写作中,巧妙地运用这些民间语言,可令文章增辉,可以增强新闻作品的可读性和生动性,从而写活新闻作品。在新闻写作中巧妙地运用民间语言,可以增强新闻作品的感染力、说服力,使作品显得生动,有情…  相似文献   

2.
“大跃进”民歌是1958年政治运动的附属品。作为文艺运动,它脱离了民间歌谣的现实主义传统,丧失了自己应有的职能。它产生于浮夸风,反过来又助长了浮夸风的发展。抛开那些实在无法入流的民歌不算,就以那些当做“优秀民歌”选编成集,或公开发表在全国各报刊上的民歌来看,也有相当的一部分是反科学、反现实的。例如:“不准月亮再缺边,不准太阳溜下山,跃进显得地球小,明年把种撒上天”;“一个谷穗不算长,黄  相似文献   

3.
民间叙事诗,通常是分入诗歌或者民间故事、传说类目。其根据是,民间叙事诗有人物、有故事情节,它兼有民间故事、传说的性质;就其体裁而言,它属于诗歌。不错,民间叙事诗的体裁是诗歌。因为其体裁是诗歌,就分入诗歌吗?我们不妨先看看与之情况相仿的民间歌谣。民间歌谣,是人民群众随口唱出,没有音乐伴奏的韵语。苗得雨在《文谈诗话》中说:“民间歌谣,  相似文献   

4.
写新闻,特别是写春种秋收这类日常的、一般性题材的农事新闻,能不能写得生动一些,引人一些?读了第七期《新闻业务》上欧阳山同志关于新闻报道问题的谈话,很受启发。他说:“文章的具体和生动总是连在一起的。因为具体,它就可能生动。”这话很有道理。最近,看到人民日报9月10日一版上新华社记者郭万里写的消息:《洪湖水上秋色好,社员采菱挖藕忙》之后,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就得到了进一步的肯定。这条消息,写的是湖北洪湖地区社员下湖采菱挖藕的事情,题材是农事活动新闻中常见的。就因为作  相似文献   

5.
《出版参考》2005,(11X):20-20
据《文汇报》报道:今年启动的“中国民间四库全书”,当属世界上最巨大的编纂工程!它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中国歌谣全书》、《中国谚语俗语全书》和《中国民间史诗叙事诗全书》4套书籍,将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全国10余家出版社共同完成。日前,“出版界支持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成果发布会暨签约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相似文献   

6.
记得我读小学时曾担任“红领巾义务读报员”,我区有张农民报,居然把人民日报的大块文章和上级重要精神改写成快板、韵句,奉献给自己的读者,大受农民欢迎;后来我参与县报工作,也在语言通俗化上作过努力;近些年在高校任宣传和教学工作,发现一些语言明快生动的家乡县市小报常常为学生珍藏,并引用在作文、讨论和演讲之中。这使我多年来一直在琢磨:县市报纸应有自己的语言特色,其特色首推俗语效能。俗语,应该有两层意思,一是通俗的语言,二是指通俗而广泛流行的相对定型的语言,包括谚语、俚语、口语、成语等结构简练、带有形象色彩、反映人民群众经验和意愿的语句。“话要俗说才能传得远”,  相似文献   

7.
歌谣是民间文艺的重要文化形态之一。1918年,以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的歌谣运动开启了民间文艺学研究的先河。早期的歌谣出版主要为现实服务,被当作与旧思想对抗的“软性”武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间歌谣的出版着眼于歌谣本体,研究者试图从多角度、多侧面对歌谣进行立体深描。由此,中国民间歌谣出版走出了一条从自发走向自觉的道路。本文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中国民间歌谣的学术出版历程,不仅可以深化对歌谣的认知,而且能够为新时代中国民间歌谣的学术出版提出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一) 新华社九月九日播发的《洪湖水上秋色好,社员采菱挖藕忙》消息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当初秋的早晨,记者……站在高坡眺望,在辽阔的湖面上只见头尾高翘的狭长的大网船、工字形的鱼鹰船、两头平水的猎鸭船和两头尖尖一人划动的采连船,错杂相间。最有趣的是小巧的采连船,它宛如一个梭子敏捷地穿过绿色连丛,将湖水漾起微波,荷叶也随之婆娑起舞。……”看了这篇报道,读者也好像随着记者的脚步,来到洪湖,目  相似文献   

9.
歌谣因其琅琅上口,易记易诵而成为民间口头文学中历史最为久远,发展最为深广的一种传承形式,其承载的历史、思想、人类情感也最丰富,并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现选登部分云南省档案馆馆藏国民政府云南省教育厅全宗(见云南省档案馆12-4-2089)内的昆明县农村歌谣、器具名册图等,其中不乏流传至今的谚语,清丽淡远的农事歌及充满稚趣的童谣,朴实的语言,道出乡村生活的千姿百态。[]内的文字为编者所注。———选编者:蒋一虹  相似文献   

10.
一我学习群众语言,开始是没有计划的,听到谚语、格言,有一条记一条。如“霜重见晴天,雪多兆丰年”,“舍不得金豆子,打不下金鸳鸯”等等,我只是觉得这些谚语含意深,句字美,富有表现力,都把它们记下来了。随后,学习有了一些计划性,才开始注意学习群众表达思想感情、描述事物的方式。人民群众在表达感情描述事物时所用的语言和谚语格言一样,也是特别丰富多彩,鲜明生动的。比如群  相似文献   

11.
西班牙有一首民间歌谣,模拟说空话者的腔调,尖锐地讽刺了那些尽说空话的人。歌谣中有这么几句——你有舌头,就会说话; 你有大牙,就不是没牙; 你一照镜子,就会看见自己的脸。请看,这不是十足的空话吗!说了等于没有说。在我们现在的报刊上,虽然很难找到如  相似文献   

12.
说戒“懒”     
《今传媒》1996,(6)
从报刊事实失实说戒「懒」文/张宿东五■文/张宿东说戒「懒」从报刊事实失实十年代,对于人变坏的规律,常把“懒馋占贪变”联在一起。七十年代,邓小平同志在谈到整顿领导班子时,有治理“软、懒、散”之说。我国有句谚语叫“一懒生百邪”。欧洲有句谚语:“懒惰是万恶...  相似文献   

13.
一些年轻的通讯员朋友问我:新闻是什么?我说:新闻是一条路.对于新闻这条路,我有四个方面的解释.新闻是一条出路.有一句法国谚语:“新闻是通向一切的途径——只要你能够跨越得过去.”我对这句谚语的体会很深.  相似文献   

14.
“有雨山戴帽,无雨下海罩。”这句谚语不知在丽江顺州民间流传了多少年,而顺州“万年桩”的故事却鲜为外界所知。  相似文献   

15.
采访,作为一门社会性和政治性的活动,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早在周朝时期,周天子为了了解各诸候国的民情风俗、政治臧否,专门派遣一个职名“輶轩使”的官吏到各地去采集民间歌谣,以观政绩,正像《诗·关睢》小序上说的:“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恩,其民困。”怪不得宋代人说,《诗》三百篇是“断烂朝报”(意即报纸),大概也就是因为它是和采访连在一起的吧。据查证,最早使用“采访”一词的,是东晋历史学家于宝,他在名作《搜神记·序》中道:“若使采访  相似文献   

16.
引用,即在标题中,引进新闻人物的话,或常用的俗语、成语、名句,使之言简意丰、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哲理性强的修辞方式。正确地使用引用辞格,能使标题语言生动活泼,增强表达效果。 引用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明引与暗引。 1、明引——即对题中引用的部分明确地标明出处或来源。它又可分为下面三种: (一)直接引用。一般都是直引原话并加上引号。如: (主)“好军嫂”登塔看上海 (副)她激动地说;“上海人那么热情,我忘记了旅途疲劳” (1995年1月18日《文汇报》) (二)间接引用。即作者用自己的话转述别人的  相似文献   

17.
一个时代总是具有自己的时代精神,一个发展的社会总是具有时代的思想主流。主旋律就是这样的精神和主流。所谓“民歌”,即流传在民间的人民大众的歌曲。借用“民歌”一词来说我们的电视节目,就是要利用现代化传播媒介、采撷、纪录、反映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生活,反映他们的呼声、愿望和要求,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围绕主旋律,唱好“民歌”,主旋律是前题、是基础。只有把握住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和主流,才能唱好人民大众的歌,办好办活我们的电视节目。同时,电视作为进入千家万户的现代传播媒介,它所…  相似文献   

18.
标题与成语     
成语,是长期以来在语言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固定词组,它的结构形式严谨,概括意义完整,具有较强的稳固性。列宁说过:“常常有这样的成语,它能以出人意料的恰当,表现出相当复杂现象的本质。”成语的特点决定了它运用的广泛性。它不仅在文章正文中随时和读者见面,而且在文章标题中也占有显著位置。用成语做标题的方法通常有:一、引用。有些文章标题根据内容需要,可采取“拿来主义”,直接对成语原封不动地引用,取其本意,为我所用。如:《山重水复》、《铜墙铁壁》、《后来居上》、《春华秋实》、《天网恢恢》。二、嵌用。有  相似文献   

19.
郑健 《军事记者》2010,(8):63-64
(一) 欧洲有句谚语:“格言体现着一个国家人民的智慧。”我国古人说:“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荀况《荀子》)。”这都是对名言价值的认可。《宋史·吴介传》云:“介善读史,凡往事可师者,录置左右,积久,墙牖皆格言也。”不少新闻人在新闻采编实践中.把名言精心抄录下来。作为丰富思想、提高写作能力.以为认识社会、把握人生的凭借;学者、文人吟诵体味、借鉴引用名言,  相似文献   

20.
黄雨  李笑妍  周鸿 《今传媒》2024,(4):109-112
“花儿”是青海地区较为流行的民歌种类,2009年9月被联合国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符号的一种,音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交流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作用,而民族民谣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通常带有自身独特的魅力。青海的“花儿”是一种极具自身特色与文化内涵的民族歌谣,但是由于民族性较强、文化较为小众以及在传播过程中传播力、影响力不够高,再加上新媒体时代新颖的音乐形式逐渐充斥音乐市场,使得新业态趋于饱和,其传播面临着较大的压力。本文对青海民族歌谣“花儿”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概述,探究了新媒体视域下“花儿”的传播现状及困境,并针对传播过程中的问题与困境提出相应策略,旨在为我国民族歌谣的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