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党争是两宋政治史上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它曲折地反映了两宋经济关系的变化,随着党争的产生与发展,又直接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从整体上看,两宋党争具有鲜明的特点:其一,持续时间长久;其二,党祸惨烈,牵涉面广。其三,性质复杂。其影响在中国古代史上奇兀独现,不能不命人为之侧目!  相似文献   

2.
两宋时期,在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推动之下,科学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两宋的科技成就,不仅成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个高峰,而且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也居于领先地位,四大发明之中有三个都诞生于宋朝。但是,在中国的历史里宋朝长期都被冠以“积贫积弱”的朝代,其实两宋的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  相似文献   

3.
两宋时期,泉州地区的桥梁建设飞速发展,建造了数以百计的桥梁。当时不仅造桥数量多,而且速度之快,工程规模之大,技术之先进,在我国乃至世界桥梁史上都是空前的。本文探讨这一盛况与两宋时期泉州经济高速发展,对外贸易发达,港口繁荣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4.
在海南出土的钱币中,最早的是“半两”钱。自宋代开始,海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大量移民进入、生产技术和生产力显著提高、海外贸易空前发展的推动下,进入到一个真正的全面开发时期,使得货币在一定的范围和领域得到使用和流通。两宋时期的货币在海南各地大量出土便是佐证之一。宋代以前的钱币在海南只是作为一种财富贮藏手段,而真正发挥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和支付手段应始于宋代。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辩证法思想发展史上,继先秦之后的第二个高峰,当是两宋时期。如果说,《周易》中的辩证法思想代表了先秦辩证法思想发展的最高水平的话,那么,两宋辩证法则是《周易》辩证法的全面继承和进一步发展。纵观两宋哲学,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宋代思想家几乎无人不研究《周易》。《四库全书·经部·易类》所收录的宋人研究易学的专著竟达58部之多,占该书所收录的上至先秦下迄清朝的全部易学著作的三分之一强。如此众多而杰出的思想家如司马光、张载、二程、三苏、朱熹……在易学  相似文献   

6.
《两宋文学史》的新文学史观刍评淑贤,韶玉宋代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个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时期,名家辈出,各种文体流派风格之多,令人目不暇接。遂使两宋文学的艺术风格构成了传统美学理论中最精妙最有生气的部分。然而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建国以来两宋文学研究长期处于沉...  相似文献   

7.
魏娇娇 《文教资料》2013,(14):64-66
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发展的极盛时期,其文化发展具有鲜明的历史特色。主要表现为:三教并行、官私学盛、崇尚儒雅、学派林立。宋代文化具有兼容精神、创新思想、经世理念、理性态度、民族意识等时代特点,在中国文化史上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两宋文化之所以能在中国封建社会达到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与两宋文化发展的历史特色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8.
通宝货币是中国货币史上行用时间最长、制度最复杂完备的一种铜币体系,在中国经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过深巨的影响。传统上对通宝币制的研究侧重在钱币学角度,运用经济史学的方法来考察则起步于本世纪初叶,它经历了民国和当代两度浪潮。值此中国泉学百年集成、学术世纪换千之际,系统整理通宝币制的学术条件已渐趋成熟,本文介绍了作者论述通宝币制创立发展和衰变史的学术构想  相似文献   

9.
土地革命时期,我党不仅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了政权,扩大了红军,而且创建了银行,发行了货币。中国革命根据地货币的出现,是我国货币史上值得注意的一件大事。这些货币是我国货币史的珍贵资料,也是十分宝贵的革命“遗产”。当时,各苏区的经济条件很差,技术设备十分落后。各种物资相当匮乏。各革命根据地克服种种困难,千方百计,因地制宜,解决发行货币中的问题。没有原料,就用土纸、布、油布来代替;没有印刷机,就用石印、木刻版,甚至用腊纸来解决。铸币没有铜材就用废子弹壳与炮弹壳,有的苏区还用竹筹代替货币。这些货币实物是我们党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革命斗争与经济斗争的历史见  相似文献   

10.
孙谦 《中学文科》2009,(18):120-120
在中国历史上,两宋时期政权的并立与更迭,民族的矛盾与融合,社会结构的发展与变化,都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两宋以来政局的变化,从总体而言并没有影响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更未改变晚唐以来新经济关系的形成和由之而来的文化变异,为中国美术的演变带来了新的机遇。在经济方面,宋初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兴旺,这一切既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又给文化的演变提出了新的要求,导致了两宋时期在学术思想、宗教发展、文艺和美学上的一系列变化。  相似文献   

11.
两宋特别是北宋是词史上创调高峰期,创调中心由小令转向中调与长调.在这一重要转变期,张先表现突出,创调数量位居两宋词人前茅,对宋词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但在整理张先词作之时,却发现张先词所用新调基本上后继无人,全部失传.这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研究有助于我们厘清词史发展脉络,全面观照宋词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决当时货币贬值等问题,爱德华一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改革,主要包括抵制削剪货币等违法行为和两次货币重铸。这次货币改革基本上是成功的,一方面,开启了英格兰货币史上多种面额的货币并存的局面,具有里程碑性的意义;另一方面,维持了英格兰货币制度的稳定性,为其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货币环境。  相似文献   

13.
宋代货币流通与货币铸造发展迅速。然而两宋之世,“钱荒”之声不绝于耳,有些甚至相当严重。本文仅就北宋“钱荒”出现的原因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两宋年间,我国古代体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那时,专为皇家贵戚娱乐、庆典服务的宫廷体育队伍继续存在,人员也不少。但是,技艺水平很高、人员更为众多的体育队伍却在民间。这支民间体育队伍不同于宫中的内等子(相扑手)、剑棒手、招箭班、筑毬军等,他们散居在大中城市和小市镇;除少数被宫廷征集而为皇家贵戚表演外,服务对象主要是市井细民;宫廷体育艺人由官方供养,而民间艺人却以体育表演为业。这支民间体育队伍使宋代体育形成自己的特色,给古代体育的发展以深刻影响。这是我国古代体育史上引人注目的新情况,新局面。(一)安史之乱以后,特别到两宋年间,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自然经济虽然仍占据统治地位,但以  相似文献   

15.
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关于用银问题的论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中叶以后,白银作为货币成为不可扭转的历史趋势。对于中国货币发展史上的这一重大转折,明末清初一些政治上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及李土恭、王源等却纷纷表现出了保守、复古的倾向,重钱轻银,反对赋税征银。这充分说明,中国经济思想史到明清时期已处于停滞阶段,与同时期西方经济思想的发展存在巨大差距  相似文献   

16.
两宋时期的史学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史学思想的角度考察宋代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史学出现义理化的发展趋势.这一史学趋势的盛行,促使两宋史家对史学的内涵、性质与功能等问题重新加以思考,提出了一些不同于前代的史学范畴.如何评价宋代义理史学的利弊得失,不仅对于正确认识宋代史学至关重要,而且对于全面估量传统史学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30年代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不仅沉重打击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进程,也严重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币制改革.1929年至1935年大危机期间,由于世界银价的剧烈震荡,中国经济不仅出现严重衰退,中国的银本位制度也遭受沉重打击.为了摆脱经济困境,挽救货币危机,国民政府最终于1935年实施废除白银本位的货币制度改革.这次在中国金融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货币改革,虽然使中国货币金融摆脱了国际银价的影响,但由于对作为硬通货的白银货币的彻底放弃,为中国经济后来发生恶性通货膨胀埋下了严重隐患.  相似文献   

18.
正从东晋顾恺之、南朝宋宗炳、王微等几位有画论传世的画家算起,山水画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南北朝、隋唐时期,山水画独立成为画科,并逐渐成了中国画的主流画科。两宋时期是山水画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传统山水画发展的巅峰时期。注重写实、尊重自然、取法自然的写实主义精神,在两宋时期被普遍采用。不论民间画工、宫廷画师,还是精通艺事的文人官员,对此都奉行不悖,使这一时期的作品具备了一种显而易见的时代  相似文献   

19.
1935年中国经济由于国内白银大量外流遭受沉重打击,并导致国内货币信用发生严重危机。国民政府之所以发生如此严重的货币危机,不仅是受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国际银价骤升影响,更是中国银本位货币机制存在弊端,以及国民政府实施巨额的财政赤字政策所致。为拯救困境中的货币金融体系,国民政府于1935年实施废除银本位的货币改革。此次改革使中国货币摆脱了国际银价的影响,并结束了当时中国货币流通的混乱局面,在中国货币金融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但此次货币改革对硬通货白银的彻底放弃,又为中国经济后来发生恶性通货膨胀埋下了严重隐患。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两宋学术堪称我国传统儒学发展的第二个高蜂,尤其在南宋中期,诸子学术争鸣把两宋学术推至峰顶,而推动此期学术频繁交流的学者就是南宋著名史学家、理学家和文学家吕祖谦.朱、吕两人有三山之会、婺州之会、寒泉之会、鹅湖之会、三衢之会,两人长达十九年的学术交流,终使朱熹成为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朱、吕学术交流实为我国古代学术交流之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