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公因数"问题后,我发现学生对于相关问题还是束手无策,出现猜谜式的各种答案.究其原因,是学生缺少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无法找到思路的突破点.于是,我带领学生用"点线面"情境,重返探索之旅,发现了"公因数"问题的解题策略.  相似文献   

2.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解决问题”主要包括分数加减法中的简单问题、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简单问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际问题以及数学广角中的优化策略解决问题。这部分知识含量并不大.有的是旧知识的扩展,有的是几何问题。教材在编排上立足于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但分析思路显得粗糙,不利于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3.
在学校,常听人这样说:“严是爱,松是害,不抓不管要变坏。”所谓“严师出高徒”的说法,似乎成了被普遍认可的真理。 我认为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理解“严师”的内涵? 我的体会是:严师就是能够严于律己,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忠于职守,工作勤奋,作风踏实;严师有博大的胸怀和无限的爱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激情满怀;严师热爱自己的每一个学生,懂得尊重学生的人格,讲究教育的策略和方法;严师有较强的教育技巧和教育机智,教学效果良好;严师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及时地处理好学生中的各种纠纷…… 做班主任工作这么多年,我有…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2.渗透集合思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3.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定义。教学难点:探索寻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相似文献   

5.
有的教师上课时一味地去追求表面的奢华和大容量,将课堂上要讲的内容全部“收入”课件,一堂课下来,连个板书都没有留下,结果不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就是搞得学生在课堂上顾此失彼,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而板书被誉为“微型教案”,好的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学生抬头一看,便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有利于教师讲课时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如笔者在执教“数的整除”这一复习课时,把知识点串成线,用板书沟通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如图1:数的整除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最大公因数公因数因数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整除质数合数质因数分解质因…  相似文献   

6.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学习困难的学生在问题解决中使用策略的水平远远不如一般的学生,他们缺少问题解决的经验并且头脑里没有清晰有序的策略知识.可见,在占有相同知识量的前提下,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需要在“经验”和“有序策略”上下功夫.通过教学研究与实验,笔者发现教学中特别是习题课教学中,一种学生“说题”、  相似文献   

7.
一、与以往的教材相比 人教实验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的“最大公因数”教学编排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1.命名不同。我们不难发现,原先教材上的“最大公约数”实际上就是实验教材中的“最大公因数”。令人省思的是,为什么实验教材要把这一概念的命名改为“最大公因数”?这一字之差是否另有玄机?  相似文献   

8.
<正>"因数与倍数"的知识,一直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今年,我所带的学生升入五年级,我也就随着介入了五年级数学的教学中,进而在教学中涉及了"因数与倍数"的问题。教学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遇到了困惑。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时,学生学习了利用乘法算式找因数,在第三单元教学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求公因数时课本给出的方法是列举法。以找12和18的公因数为例,先用想乘法算式的  相似文献   

9.
一节数学课上,靳老竹给我们出了一道数学题:分别求6和9,12和15的最大公因数。同学们解答后,一个同学发现:“两个数相差3,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就是3。”  相似文献   

10.
“短除法”不补教为好,理由有三: 一是“短除法”是恭于分解质因数的,求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时技巧性太强,尤其是求3个数及以上的。学生人人掌握“短除法”要花费大量精力,容易形成机械性训练。结果反而不利于对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有话职说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有多种方法,如引导学生多说,指导学生多做,鼓励学生多读等等,教师要努力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  相似文献   

12.
近两年来,我校承担了市级实,验课题“提高小学生数学素养策略研究”,为了发展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我校开辟了一片片“绿地”,“数学论坛”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3.
正在教学"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后,教材安排了一个"做一做——找出下列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做完后你有什么发现?"目的在于让学生熟练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同时能快速地找出有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为了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笔者设计了一组练习:分别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28和32、60和45、15和16、1和49、8和32、13和26。  相似文献   

14.
小学数学五册P.97例9“9×37 9×63”,意在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书上结语)。但一位教师在教学此例时,认为不能说是“应用乘法分配律……”,而应该说是“应用‘因式分解’中的提取公因式法”。于是,他在上课时对学生说: 9×37 9×63的公因数是9,提取公因数9,得9×(37 63)。边说边板书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丁云 《考试周刊》2012,(60):139-139
在初中化学计算题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做计算题时.经过老师的分析就觉得很简单,自己独立完成就觉得很难。主要体现在:课上能听懂例题,也能在老师的启发下完成相似的习题.但是课后就是不会做相关的作业。我也感到十分困惑.不知如何解决。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一下,主要有以下原因:多年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方法是“做题”,俗称“解题”,化学课也不例外。其过程是“习题一答案”。这种“解题”的方法虽然也包括了审题、立意这些思维过程.但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处于一种封闭状态、孤立状态和潜在的状态。只看到答案,看不到思维过程,思维被动地为解题做服务,能力的培养受到很大的限制。如何使习题课成为学生最大限度地自己获取知识、夯实基础、发展个性、培养思维品质的一方宝地,我认为,“说题”教学不妨为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处于“疾风暴雨期”的初中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人际交往等方面正处于矛盾和困惑时期。因而,我们的学生需要更多的理解、激励和尊重。许多班主任认为自己很关心学生,“我这是为了你好”成了他们挂在嘴边的话,但关心只是一厢情愿。其实,对学生真正的关心是尊重并关注学生的需要,从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出发,才能真正帮助学生,真正有利于他们的发展、成长。几年来我校围绕“激扬青春我心飞翔”这一主题,积极、科学地开展了一系列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采取了一些符合青少年学生特点的辅导策略,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例说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背景描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是苏教版国标本五下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的一个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活动,探索并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含义,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是本课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这部分内容的结构与《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基本相同。如何让学生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使学生从事富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现象扫描:我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一列表整理”时,发现很多学生不喜欢用列表整理的策略解决问题,而喜欢直接列式解答,尽管我再三强调我们不仅仅是要学会解决例题所提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从解决这个简单的问题中学习用列表整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当时就有学生反问我:“我们已经会直接列式解决这个问题了,还有必要用列表整理吗?”可见,以...  相似文献   

19.
前两天听一堂公开课《嫦娥奔月》,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课中,教师问:“读了故事,你觉得嫦娥是个怎样的人?”一学生说:“我觉得,嫦娥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一学生说:“我觉得,嫦娥是个为民着想的人。”还有一学生说:“我觉得,嫦娥是个美丽聪明的人。”……学生发言的内容本身没有问题,完全体现了教材想要传达的思想或者人文的熏陶,也就是说,人物本身蕴含的道理,从学生的言说内容看,已经成功地渗透了。  相似文献   

20.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无所顾忌,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作为教师,应抓住这一时机,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维品质。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明确地要求学生,要敢于说“不”。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如果有什么问题,比如听不懂,或者有了更好的方法,甚至发现老师的“问题”,都可以随时发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