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的习惯认识,甚至在编入教材以后,人教社的编者也认为《楚人隐形》讽刺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其实这是错误的。笔者认为,《楚人隐形》不是讽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是嘲讽不联系实际、妄加猜测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九义初中《语》第五册《怀疑与学问》这篇章中“随便”一词的两处运用,笔认为有待斟酌。第一处在第四自然段:“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第二处在第五自然段:“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轻信。”  相似文献   

3.
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我看来,名师如“书”,尽信名师还不如没有名师。的确,名师身上有许多值得一线教师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学习名师没有错,教师如若缺少了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只怕会盲目学名师而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最近,我读了一本教学杂志,其中关于同一个教学片段,教学《荷花》一文时,对“冒”字的赏析,不同名师的态度截然不同,这引发了我的些许思考:  相似文献   

4.
《太原大学学报》2019,(2):101-104
《孟子》首章"万取千焉,千取百焉"应遵从传统解释,意为从万中取得一千,从千中取得一百。"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一语,据廖平校订,当为"王者之迹熄而诗作,诗亡然后《春秋》作";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一语,据宋王元泽所见《孟子》古本,当作"尽信书则不如无为书"。  相似文献   

5.
小引编入教材的理应都是典范之作,我们在学习时便总是“尽信书”了,而未尝有所疑。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其实选作教材的文章也并非都是不刊之论,我们如能用挑剔的眼光去阅读,恐怕收获会更大。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得好:“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教语文的过程中,我发现某些语文学习资料中有令人生疑的地方。比如,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中有一句话叫做“见渔人,乃大惊”,其中的“乃”字在不同的教本和参考资料上有不同的解释,使人生疑。  相似文献   

7.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先秦]《孟子·尽心下》  相似文献   

8.
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我看来,名师如"书",尽信名师还不如没有名师。的确,名师身上有许多值得一线教师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学习  相似文献   

9.
书不可尽信     
在一般人的感觉中,书是可信度最高的一种载体,白纸黑字,流传久远,岂能有假?但孟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相似文献   

10.
美文采撷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民为贵,社稷①次之,君为轻。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②。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穷③则独善其身,达④则兼善天下。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责任编辑李舰)《孟子》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孟子》记录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核心思想是“仁政”,主张“仁政”、“王道”,主张用争取民心来战胜对方,即“仁者无敌”。《孟子》还宣扬性善论,指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自己的修行去保持和发展,否则就会丧失这些善良的品德…  相似文献   

11.
读书的方法     
当年孟子在读《尚书》的时候,读到“武成”这一篇目,见上面写着: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战斗十分激烈,血流成河,使兵器都浮了起来。孟子不相信,说周武王是仁义之人,怎么会杀那么多人,流那么多血呢?于是他说了一句后来成了名言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相似文献   

12.
杨斌  宋涛 《现代语文》2007,(1):51-51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读书而不疑,则只为“书蠹”。我们在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做到闻一知十、举一反三,“激疑”是有效方法之一,是更高层次的教学艺术。所以凡学问上有所造诣者,总是从书中生疑,然后解疑,才有所成就。古人读书,就善于从字缝中生疑。杜甫的《古柏行》中有“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的诗句,沈括说它“四十围  相似文献   

13.
读书箴言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先秦]孟子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汉]刘向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宋]欧阳修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  相似文献   

14.
庄荷娟 《成才之路》2011,(36):30-31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指的是读书不要拘泥于书本或迷信书本。然而,现在的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手中用来“信”的“书”几乎人手一本甚至几本,而“信”的程度近乎顶礼膜拜。这些“书”主要是一些学习参考资料,与教材同步。  相似文献   

15.
我喜爱的     
我喜爱的一句格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轲读书人固然不能不读书,但脱离社会实际,一味地照搬书中教条,到头来只会是读死书、读书死。江苏阜宁师范学校戚秀兰“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相似文献   

16.
<正>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思考、领悟"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  相似文献   

17.
看到这个题目,你一定觉得不可思议。不是说,教育是爱的事业吗?那又为什么……可以说,有关师爱重要性的论述汗牛充栋,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在他们的著作中无不谈及这一点。的确,师爱犹如夏日里的徐徐轻风,冬日里的缕缕阳光,沙漠中的悠悠清泉,给学生以温情和希望。尽管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但我却几乎算得上是个“尽信书”的人,相信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相信教  相似文献   

18.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国古代教育大家们鲜明地提出“学则贵疑”的主张,提出“从不疑到疑,再从疑到不疑”是读书学习过程中依次增设的三种水平与境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提问的重要性。因此,深入研究教学提问的理论,加强教师教学提问的艺术修养,对于保证和提高中小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学则须疑     
古代学者都强调学习要善疑。如孔子主张“多闻阙疑”(《论语·为政》),孟子认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然而对此有更为详尽论述的,要推北宋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载。张载在《经学理窟》中反复强调“学则须疑”。首先,他认为提出疑问是学习的起点,“始是实疑,于是有学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其次,即使学有所得,张载认为仍须有疑,才能“濯去旧见以来新意”。再次,他还认为人们在实际行动中碰到疑难是必然的,“不知疑者,只是不便实行,既实作则须有疑,必有不行处,是疑也。”最后,他对“疑”与“不疑”的关系理解得很辩证。“不疑”、“不惑”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境界,它是经常疑虑,“积久自觉渐变”的结果。但是达到了“不疑”的地步,还须“有疑”才能进步。所以,“学者恶其自足,足则不复进”。  相似文献   

20.
读书贵有疑     
读书贵有疑○永宁县杨和中学徐生永古人读书提倡“审问之”、“慎思之”,就是要人们读书时应质疑、思索;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是要人们读书时应有一点怀疑精神。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强调,从小培养质疑设问的读书习惯,“一辈子读书,一辈子受用”。可见,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