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韩愈是中唐儒学思想的坚决捍卫者和振兴者,他对儒学思想的贡献具体体现在攘斥佛老、建立道统、领导古文运动与重视“师道”四个方面,宋人对韩愈的思想颇为重视,宋代儒学家对韩愈儒学思想进行接受自不待言,欧阳修、苏轼作为文学家对韩愈儒学思想也进行了各具特色的接受,由于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的影响,他们在接受中又有创新,这种发展创新是北宋古文运动之所以能在他们的领导下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着重从情感、文势、结构、语言方面分析比较韩愈、柳宗元散文风格的差异,并探讨了形成其差异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其平易风格的散文创作开启了一代文风。欧阳修散文平易风格的形成与他的思想特色密切相关,同时也深受宋代社会整体文化氛围和作家性格性情的影响。欧阳修的散文风格不仅体现了作家仁义宽厚、敏感细腻、贴近生活的文化性格,也体现了宋代经世致用的社会思潮和归于平淡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4.
欧阳修身为韩愈的晚近之辈深受其影响,但又不为其所囿,而是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大胆开拓创新,具体体现为学韩、似韩、变韩三种形态。不学韩难以成就欧阳修、不变韩也难以成就欧阳修。  相似文献   

5.
韩愈散文具有雄奇恣肆的特色,"雄"是其"气盛言宜"主张在创作上的反映,"奇"是其"务去陈言"主张及创新精神在创作上的体现。这种风格出自于作者炽热奔放的感情、丰富无比的想象、变化无端的构思以及嘎嘎独创的语言。  相似文献   

6.
韩愈散文风格具有雄奇恣肆的特色,“雄”是其“气盛言宜”主张在创作上的反映,“奇”是其“务去陈言”主张及其创新精神在创作上的体现。该风格出自于作者炽热奔放的感情、丰富无比的想象、变化无端的构思以及嘎嘎独创的语言。  相似文献   

7.
蔡业共 《九江师专学报》2007,26(4):67-69,95
散体文风向辞赋渗透,极声貌与专尚理趣融合,骈散结合,亦文亦赋,是北宋辞赋的美学特征。并从辞赋的文学现象,受到北宋政治、文化、哲学和北宋古文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韩如潮”是对韩愈散文“雄健宏伟,浑浩流转”的气势美的形象化揭示,韩文的这一审美特质与其语言上的鲜明特点和卓绝成就分不开。本文试从句式的设计,修辞手法的运用及语言的锤炼三方面入手,阐述韩愈散文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9.
韩愈和欧阳修均位列唐宋八大家.两人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成就。  相似文献   

10.
11.
苏轼对韩愈的评价,是历代争议的一个焦点。在思想方面,苏轼肯定了韩愈的崇儒排佛和复古道,但又批评了韩愈的学风不纯;在品行方面,苏轼高度肯定了韩愈的"忠勇",但又对韩愈那种热衷于功名利禄的求官作风表示了不满;在诗文方面,苏轼突破了文道合一的传统模式,高度肯定了韩愈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卓越贡献。苏轼对韩愈的评价,总体来说是褒远过于贬的。苏轼尊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现实斗争的需要,当然,苏轼的人生际遇也影响着他对韩愈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苏轼是宋代最著名的文学大家,他的散文创作具有“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风格特色,在散文创作方面艺术成就独特.对我国散文创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从苏轼散文有补于世的创作态度。自然天成、闲适旷达的创作风格,以及对完美人格的创作追求等三个方面探索分析了苏轼散文的文化品格,探讨了苏轼散文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品格形成的具体因素。  相似文献   

13.
苏轼的诗歌创作在继承我国诗歌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创新,形成了独具个性的"东坡体"。他的诗,既有豪放恣肆的一面,又有着平淡质朴的一面。而他"转益多师,不主一家",程度不同地影响到其豪放与平淡这两类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苏轼是古代一位在诗、词、文三方面都达到一流水平并作出巨大贡献的全能作家,而现代文学史中,有一位在诗、文、翻译、评论等方面都颇有建树并在处世、创作等方面都深受其影响的作家--余光中.可从"静"与非"静"、"随物赋形"、以"气"驭文三方面着手,来分析余光中的苏轼情结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5.
苏轼黄州词因词人心态的不同,前后期存在着差异,但主导风格仍是旷达。黄州词的旷达风格主要是通过刻画主人公旷达的形象、描写清旷的号色以及哲理妙悟式的放旷体现出来的。黄州词旷达风格的形成与苏轼个人的性情气质及偶然的人生遭际有关,同时也与整个宋代文化精神的浸润分不开,特别是佛道思想对苏轼的影响成为其词风旷达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无意于佳乃佳”是苏轼提出的极为重要的书法美学观点,其中蕴含了颇为丰富的文化含义及价值。本文紧紧扣住“无意”与“佳”加以阐发,并结合苏轼的书法创作加以分析,从而找到苏轼的书法思想与其创作的契合点。这也应该成为今天书法发展的内在理路。  相似文献   

17.
儒释道思想因素与苏轼人生艺术的关系,表现在学习和应物两个方面,苏轼对儒释道三家的学习,一方面是自觉拆博的学习和吸取,既沉潜深入而具体落到实处、,又虚怀客观不以先入之见阻止自己学习;另一方面是在学习中将三家精神根本性的主张“打通”,以他特有的熔铸才能,构造了成一个周密的思维结构。  相似文献   

18.
苏轼作文, 非常重视“命意”。他: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或以浅近、生动、贴切的比喻来寄托, 引发出深刻的哲理; 或从一些分散零碎的事例里, 发现并挖掘出蕴含于其中的生活的必然; 或集叙事, 说理、抒情于一体, 思想深遂, 极具个性; 或信手写来, 不加涂饰, 平淡中包含着耐人寻味的深意。由于苏轼散文讲究命意, 而博得历代读者的喜爱。  相似文献   

19.
苏轼一生虽然历经磨难,但他以乐观的情怀直面现实,在儒释道兼容的宽宏博大中安顿漂泊的灵魂,在“立言”、“世功”、“养生”等使人生艺术化的尝试中超脱苦难,不仅实现了智者在困境中的超越,而且在文学艺术方面多有建树。苏轼艺术化的人生尝试.为现代人谋求自我与所担当的社会角色的和谐,提供了一种生存范式。  相似文献   

20.
人的社会性本质使苏轼始终执着于功利性的仕途生活,这是一种追求“自我实现”的对象化活动。它虽伴随着名利动力,但其正向引力可把人导入“自我实现”的审美之境;追求人的社会价值使人疏离自然,苏轼为了缓解由此导致的内心矛盾冲突,借艺术实现对现实的超越,但仍然顾盼着生活,在生活与艺术的互动之中成为了真正的“自我实现”之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