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释“偃蹇”     
《离骚》:“望瑶台之偃蹇兮。”偃蹇一词,王逸注:“高貌。”《楚辞》中“偃蹇”共出现五次,王注均不同。除上面一条外,《离骚》“何琼佩之偃蹇兮”,王注:“众盛貌。”《九歌·东皇太一》:“灵偃蹇兮佼服。”王注:“舞貌。”《远游》:“服偃蹇以低昂兮,骖连蜷以骄骜。”王释此两句为:“驷马駊駥而鸣骧也。”《招隐  相似文献   

2.
《曹刿论战》(初语六册)有一段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关于句中“必以情”之“情”的释义,现代各家注本颇多争议。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中学语文课本注:“情,实情。”二、冯其庸《历代文选》注:“情,情理。”三、郑天挺《左传选》注:“情,诚心。”四、首都师大《中学语文教学》1979年第5期引《周礼·小宰》郑玄注,释“情”为  相似文献   

3.
1.“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这一句各注本译本多有异说。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注为:“丘的面积很小,不到一亩大,可以装到笼子里占有它。这是形容丘很小,可以一览无余。……笼,作动词用,装入笼中。”刘盼遂、郭预衡《中国历代散文选》注为:“包笼起来占有它,极言其小巧玲珑之状。”中国青年出版社《历代文选》注为:“笼:包括;笼而有之:全部占有它。”《历代游记选》注为:“整个地占有它。笼,包举。”于在春的普通话翻译为:“正好全部占有它。”  相似文献   

4.
课文《愚公移山》中有“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一句。课本注为“魁父,小山名。”“魁父”一词,自汉代高诱作注以至于今,多以河南陈留县境内的山名释之,如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寓言选》。笔者认为“魁父”一词不是实际山名,而是一种虚指,乃为“堆阜”二字的假借,其实就是大土堆。证之和下:《国语·周语下》:“夫周,高山、广川、大薮也,故能生是良材,而幽王荡以为魁陵、粪土、沟渎,其有悛乎?”韦昭注:“小阜曰魁”。又《文选》木华《海赋》:“濤(?)滐而为魁”。李善注引贾逵《国语注》曰:“小阜曰魁”(按:胡刻本“小”误  相似文献   

5.
释义三札     
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古代汉语》 (王力主编,1981年修订本。下同。)注:“愠,怒。” 按:何晏《论语集解》注日:“愠,怒也”。朱熹《论语集注》注曰:“愠,怨也”。王力取何说,我们认为,当取朱说为是。 把“愠”解为“怒”或者“怨”,粗略地说都能成立,因为“怒”和“怨”浑言可通。《说文·心部》“恚”、“怨”、“怒”、“憝”、“愠”相次而列,且交互为训:“恚,怒也”;“怨,恚也”;“怒,恚也”:“憝,怨也”;“愠,怒也” (注:大徐本作“愠,怒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则改订为“愠,怨也”)。然而,诸词互训并不意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过秦论》一文中有这样一句:“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其中的“下吏”一词,课本注为“狱吏”(“狱吏”指管理监狱的官吏——笔者注)。愚以为这个注解值得商榷,根据是: 1.《辞源》合订本第29页注:[下吏]低级官吏。《左传》哀十年:“吊君之下吏。”《淮南子·主术》:“大臣专权,下吏持势。”  相似文献   

7.
中学课本《过秦论》中注“楼缓”为“魏文侯弟”。目前通行的各家注本也均将楼缓注为战国时魏人。如十三所院校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楼缓,魏文侯弟”。《中华活页文选》:“楼缓——魏相”。皆因袭了古注。《文选》李善注云:“高诱曰:楼缓、魏相也”;《史记·秦始皇本记·索隐》:“楼缓,魏文侯弟,所谓楼子也”。但此二古注值得商榷。《战国策》高诱注本宋代曾有缺佚,现已无法找到李善所引的高诱所说“楼缓,  相似文献   

8.
楚辞中多次提到雷神丰隆,《离骚》曰:“雷师告余以不具”,洪兴祖《楚辞补注》云:“《春秋合诚图》云,轩辕主雷雨之神。一曰,雷师,丰隆也。”《离骚》又曰:“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王逸《楚辞章句》注云:“丰隆,云师,一曰雷神。”《淮南子·天文训》亦曰:“季春三月,丰隆乃出,以将其雨”,高诱注云:“丰隆,雷也。”从王逸、洪兴祖注文中,可以看出,云神和雷神都被称为丰隆,在《九章·思美人》和《远游》的有关“丰隆”的解释中,王逸也都注为云师。于是,云神和雷神便混淆不清了,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甚至认  相似文献   

9.
玄武,在神话和宗教的领域里,被看作我国古代的一位北方神。对其“脸谱”、“肖像”,我国古代学者作了许多训释:洪兴祖《楚辞·远游》补注:“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蔡邕曰:“北方玄武,介虫之长”;《文选》注:“龟与蛇交为玄武”:王逸注:“呼太阴神使承卫也”。又孔颍达《礼记·典礼》注曰:“玄武,龟也”;《后汉书·王梁传》云:“玄武,水神之名”;李贤注:”玄武,北方之神,  相似文献   

10.
这一组词,《尔雅·释诂上》都释为“谋”,其他古注也多训为“谋”。《诗经·周颂·访落》:“访予落止。”毛传:“访,谋也。”《仪礼·特牲馈食礼》:“特牲,馈食礼,不诹日。”郑玄注:“诹,谋也。”诹与访,有时还互文,《国语·晋语四》:“文王诹于蔡原而访于辛尹。”韦昭注:“诹、访皆谋也。”《国语·周语上》:“咨于故实。”韦昭  相似文献   

11.
释“败绩”     
“败绩”一词,先秦作品中多见。综合古往今来对它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春秋左氏传》庄公十一年:“大崩曰败绩。”杜预注曰:“师徒挠败,若沮岸崩山,丧其功绩,故曰败绩。”二、《春秋谷梁传》宣公十二年:“晋师败绩。”注曰:“绩,功也;功,事也。”《春秋左氏传》孔颖达疏曰:“绩训为功,丧其功绩,故曰败绩。”三、《礼记·檀弓上》:“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县贲父御,卜国为右,马惊败绩,公队,佐车授绥。”郑亥注曰:“败绩,马惊奔出列。”四、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选《郑子产相国》对其中“若未尝登车射御,则败绩厌覆是惧,何暇思获”一句的“败绩”注曰:“败绩,指车辆崩坏。”  相似文献   

12.
《辞源》(修订本)《出版说明》云:“对书证文字都作了覆核,并标明作者、篇目和卷次”。实际失核之处不止一二。下面举例辨之。一、引句字误如【七槃舞】引:“张衡《舞赋》云:‘历七槃而纵蹑’”(误) 正:《全后汉文卷五三张衡(舞赋)》:“历七盘而蹝蹑” (《后汉书·边让传》注、《文选·舞赋》注、陆机《日出东南隅行》注、鲍照《数诗》注、《太平御览》五百  相似文献   

13.
对《庖丁解牛》“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这句中的“如土委地”,各家注本有不同的解释。一是将“委”作“散落”讲。语文课本注:“委,散落”,《历代文选》注:“如土委地:就象泥土散开撒落地上一样。”一是将“委”当“堆积”讲。《古代汉语》的注释为:“委,堆积。”  相似文献   

14.
释“贰”     
《左传·隐公元年》:“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贰堪。’……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一连用了三个“贰”字。对此,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册第10页注[13]、[15]、[21]分别解释为:“贰,两属,属二主。贰于己,一方面属于庄公,一方面属于自己。”、“国家受不了两属的情况。”、“贰,指前两属的地方。原先该是两属,现在段则正式收为自己所宥。”释“贰”为“两属”,“属二主”,这是采用晋人杜预的注(《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既而人权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杜注:“贰,两属。”又“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杜注:“前两属者,今皆取以为己邑。”)。 对于《古代汉语》教材(以下简称《教材》)的这一注释,我有如下三点看法:(一)《教材》这样注是有旧注为据的;(二)《教材》的注释又是错误的;(三)《教材》释三个“贰”为一义亦是不妥当的。下而说说自己的意见: 关于第一点,《教材》编写《凡例》五去:“注释一般采用传统的说法。某中有跟一般解释不一样的。则注明‘依某人说’。但不兼采众说,以免增加学生负担。特别是  相似文献   

15.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这是李白《月下独酌》的两句诗。注解有三类:一、《唐诗三百首》喻守贞本注:“无情,忘情的意思,是说月亦忘其为月,我亦忘其为我,永远结为忘情的好友。”金性尧本注:“意谓只有将来远至天上,才能永远尽情而游,不再分散,无情犹尽情、忘情。”(于民雄本注译同)赵山林本注:“无情,犹言尽情”。二、《唐诗三百首》张忠纲本注:“无  相似文献   

16.
把《过秦论》里楼缓注为战国时魏人,是目前众家注本的通行说法。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楼缓,魏文侯弟”。《中华活页文选》(合订本):“楼缓—魏相”。部编中学语文课木高中第四册从上说:“楼缓,魏文侯弟。”今各家注本以楼缓为魏人是因为因袭了古注。《文选》李善注云:“高诱曰:楼缓,魏相也”。《史记·索隐》:“楼缓,魏文侯弟,所谓楼子也”。但此二古注也并不正确。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第三册《张衡传》中“衡善机巧”一句,课本将“机巧”注释为:“机械方面制造的巧妙。”依此注释,好些参考资料便译为:张衡擅长机械制造方面的巧妙。“擅长……巧妙”是说不通的。这里把“巧”字讲错了。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释为:“机巧,机械技术。巧,技巧。”此注极是。《说文解字》:“巧,技也。”《广韵》:“巧,能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巧,技也,技巧也。”《辞源》、《辞海》、《古汉语常用  相似文献   

18.
一、“处处志之”的“志”并非作标记陶渊明《桃花源记》:“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其中“志”字,古文注译本大都解释为“作标志”之类的意思。如郭锡良等《古代汉语》注:“志:作标记。”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参》将“处处志之”译为“(一路上)处处做记  相似文献   

19.
馀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此句中的“奇服”之“服”,有的注本同文相训,如东汉王逸《楚辞章句》(以下简称《章句》)注:“奇服,好服也。”南宋朱熹《楚辞集注》(以下简称《集注》)曰:“奇服,奇伟之服。”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以下简称《山带阁注》)曰:“奇服,与世殊  相似文献   

20.
一、而翁归,自与汝覆算耳这句中的“覆算”,课本注:“算帐,追究,”这样解释,“覆”字没有着落。按《说文》:“覆,(?)也。一曰盖也。从西,覆声。”段玉裁注云:“覆,反也。覆、(?),反三字双声”,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更明确指出:“覆有倾覆、覆盖二义,相反而实相成也。本部诸文,若西与覆,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