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什么是爱,就像问禅师们什么是佛一样可笑。爱不可说,不可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出“我爱你”是爱,不说“我爱你”同样是爱。  相似文献   

2.
《锦瑟》一诗的创作意旨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恋情说、咏物说、悼亡说、自伤身世说、寄托君臣遇合说、诗集总序说等。诸说均能说出一定的道理,但难成确解。因诗意太朦胧,所以清代大诗人大学者王士桢也曾发出“一篇《锦瑟》解人难”(《论诗绝句》)的浩叹。《教师教学参考书》认为,“《锦瑟》还是一首写恋情的诗,是一个垂暮老人回首锦瑟年华所唱出的一曲哀婉凄美的歌。其意境高远,感情真挚,可意会不可言传,可感悟不可支离,须从大处读之”。  相似文献   

3.
一、意不可言传的理论根据《庄子·天道》有则“轮扁斫轮”的寓言,用以阐述庄子意不可言传的理论,为论述方便,不妨引述如下: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失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  相似文献   

4.
“灰色”,在我们这个特殊的体制下,在这个特色社会的大语境中,已成为颇有特色的专有名词。我查了《现代汉语词典》,其中的解释有一条为“比喻态度暖昧”。这种解释对于“灰色收入”似乎还真有那么点“写意”,好像它就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想要考证也无案可稽了。所谓“灰色”者,用来形容“收入”,应该是指该收入没有正当理由,但并不一定有对错。  相似文献   

5.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基于经验的建构过程.尤其是学生在“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学习。即是通过一个充满体验、探索的过程,不断完善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那些不够系统、立体的知识结构和几何概念上升发展成为一种空间观念。所以人们常说对空间观念的培养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靠的是悟。  相似文献   

6.
主题:课堂教学的灵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灵气是一种细微的精灵之气。《管子·内业》有“灵气在心,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外”之说,认为灵气是一种存于内心,现于无形的,只能体会不可言传的精神或风采。  相似文献   

7.
小学生由于理性知识比较缺乏,课文中有不少知识对儿童来说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甚至有些可言传的也远不如读后收到的效果好。我在教四年级语文时就有这样的体会。在讲读第七册《再见了,亲人》一课的第一节时,我采用教者和学生串读的方法。我读“八年来,您……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是您……可是您……我们还记得……”省略的部分学生读,读后再对调角色读。读完后我这样提问:“你们读了这一节,有什么感觉?”同学说:“几件事连起来写,读起来顺口。”“读起来语气  相似文献   

8.
一《说文解字》(以下简作《说文》)在释义、析形、注音时常用“一曰”别为一说。关于《说文》中的“一曰”,段玉裁云:“凡义有两歧者出一曰之例。”①又云:“凡一曰有言义者、有言形者、有言声者。”②我们觉得段氏所言,尚嫌未尽。本文试就“一曰”在《说文》释字体例中的功用陈述个人浅见,以就正于海内方家。 二  相似文献   

9.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有关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问题,始终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好象有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许多学生在做题时,也总是胡蒙瞎撞,很多教师和学生从“是一个复杂事物还是一个矛盾”上去判断(教材上说“在认识复  相似文献   

10.
关注缄默知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什么是缄默知识?简单地说,缄默知识就是指那些平时为我们所意识不到但却深刻影响我们行为的知识,相当于中国古人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也可称之为“日用而不知”的知识。缄默知识是与“显性知识”相对而言的。与显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有两个关键特征:第一,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的说明;第二,不能以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从缄默知识的角度来看,当前的教学改革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必须意识到教学生活中大量缄默知识的存在,必须改变自己只是一个显性知识“传递者”的观念以及学生只是一个“无知”的人或“不…  相似文献   

11.
讲到“意境”,有的人认为它很抽象,也很神秘,似乎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其实意境是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体现了艺术美。在艺术创造、欣赏的批评中,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王国维在《人间诗话》中说:“言气质、押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意境而二者随之矣。”意境是诗和散文突出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2.
周敦颐说:“先觉觉后觉,暗者求于明而师道立矣。”在新时代新社会形势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师道”应怎么立呢?教师要清楚自己不再是一个绝对的“先觉”者,需要不断学习,需要“暗者求于明”。教师的教育应重在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的传授,让学生“自易其恶,自至其中而止矣”。教师更应做好“人师”。  相似文献   

13.
早在杜甫逝世不久的中唐时代,人们对诗人就作出了崇高的评价。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元稹在其《墓志铭》里说:“余读诗至子美而知大小之有所总萃焉”。又说他的诗“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但是至当代却有人横加贬损。持“左”的观点者,说他是地主阶级的诗人;持右的观点者,又叫嚣:“中国的文学只有打倒屈原、杜甫才有出路”。既然褒贬轩轾,我们就有必要较全面地剖析杜甫,认识他作为一个诗人的人格与风格,驳斥诬蔑诗人的种种谰言,肯定诗人在我国历史上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14.
氛围(atmosphere),作为英语单词的解释是大气层、气氛.顾名思义,文学作品中的氛围是指弥漫于作品中的一种气,作家通过对人物的描写,特别是对景物的抒情,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情调的营构和情绪的流动.氛围是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创作的要素之一,它飘忽流动,不可捉摸,正所谓,“有物混成,惟恍惟忽”(《老子》),充满了神秘感和流动感韵律感.因此,氛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大多数情况下,读者只能用心灵去感受,而不像小说中的人物或情节那样可以分解和把握.诚如清人章学诚所说:“凡文不足以动人,所以动人者,气也;凡文不足以入人,所以入人者,情也.气积而文昌,情深而文挚,天下之至文也.”(《文史通义·史德》)章氏所论证的情气合流,既揭示了“氛围”的本质内涵,亦说明了氛围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只有“气积”、“情深”,才能成为“至文”.试看我国的现代文学,废名、沈从文、汪曾祺等人的小  相似文献   

15.
一、“缄默知识”的概念及特征 简单地说,缄默知识就是指那些平时为我们所意识不到但却深刻影响我们行为的知识,相当于中国古人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从概念关系上看,缄默知识是与显性知识相对而言的,两者共同构成了人类知识的总体。英国学者波兰尼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  相似文献   

16.
“说课”活动是一项不受教学进度和学生上课时间限制的,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促进人人参加的教学基本功提高的教研活动形式。“说课”与备课、上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备课、上课侧重于回答“教什么”,“怎样教”;而“说课”则还要交代“为什么要这样教”的根据,“说课”对教师有多方面的能力要求。“说课”者要在统一限定的有限时间内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课堂教学程序等,这就要求教  相似文献   

17.
徐飙 《现代语文》2006,(6):109-111
培养敏感,关注异常,是就学作品的鉴赏而言的。在对学作品进行鉴赏时,有许多人会有这样的感受:好像都品出一点味道了,可要说出来,却并不容易,于是只好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来搪塞了。其实,如果学习了一定的鉴赏方法,掌握了一定的规律,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相似文献   

18.
孔令环 《文教资料》2006,(36):56-57
师陀乡土小说中的“吃人”主题既有对鲁迅小说“吃人”主题的继承,又有自己新的发现,可以说,在师陀手里,“吃人”主题走向泛化和深化。“泛化”表现在他看到“吃人”不仅存在于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而且存在于同一阶级内部;“深化”表现在“吃人者”与“被吃者”关系相当复杂,“吃”的方向不仅是统治阶级“吃”被统治阶级,有时恰恰相反,“吃人者”与“被吃者”可以互相转化。  相似文献   

19.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世间不乏好东西;美丽的物什,美好的情感;至善的道,最真的理……东野圭吾在《新参者》中说:“好东西是不会消亡的。”但也有人说:“好东西是经不起糟蹋的。”你对此有怎样的看法呢?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达你的思考与见解。  相似文献   

20.
一我国是几千年的文明古国,历来是讲文明、讲礼貌、讲语言美的。《礼记·曲礼》第一句就是“毋不敬”,又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阐明礼貌,礼节的中心是“敬”和“尊”,即不要不尊敬别人,要诚于中才能形于外。《论语·乡党》篇中说:“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